前段時間鄭爽直播帶貨不適應,現場發火,導致直播中斷的事件,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
情緒管理,一直都是大家探討的問題之一。情緒失控的背後,往往都是壞情緒的累積。
而當累積的情緒失控,總會帶來一些錯誤的決定和後果。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沒有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他們只是被活埋,並且將來會以更加醜陋的形式湧現出來。」
那麼那些沒被發洩、被憋回去的壞情緒,就行倉庫裡的谷堆一般,終究會被淹沒。
沒日沒夜工作的社畜、學習到長出白髮的學霸學渣們,每一個人活在世上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和壞情緒。
然而太多的人和事告訴我們,你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請把你的壞情緒一絲不洩的憋回去。
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壞情緒是需要發洩的。我想告訴那些克制力強的情緒管理超人們,學會發洩情緒才是好的情緒管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具有深刻反思意義的家庭親子劇,給我震動最大的是其中一個單元劇—《茉莉的最後一天》。
乖巧優秀的茉莉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卻受到媽媽的長期壓迫,一直壓抑自己的情緒,連跳樓的時候都是悄無聲息的。
茉莉每一次的傷心、難過、壓抑,都將她進一步推向深淵。如果茉莉與媽媽分享這些壞情緒,表達她的痛苦,如果她能將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出去,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
情緒的爆發與失控,往往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會爆炸。而我們會發現,情緒失控後,首先傷害的就是自己。
我曾經在一家英語機構上課,下課後老師找我談心,本就煩躁的內心一下子充滿了怒火。但我不斷壓抑自己著的情緒,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左手臂上是密密麻麻的指甲印,還在滲血。
我總會聽到有些人說,忍忍就好,這又沒什麼。因此,我的潛意識裡,無論怎麼樣,我都要忍。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忍,是會出事的。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人在控制情緒時,會無意識的傷害自己,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上。
越來越多的情緒失控所帶來的負面後果告訴我們,情緒不宜積壓,否則容易失控。
日積月累的壞情緒,對一個人有多大影響?大量的臨床醫學研究表明,疾病都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據統計,7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目前與情緒有關的病已達到200多種。
當你有這些負面情緒時,一味地去克制情緒,或者將自己的情緒一刀切斷,只會讓內心的壞情緒積壓,總有爆發的一天。
也許你身邊的某些人可能平時看上去很能忍,但是忍到最後,人會變得很沮喪。忍不住時就會不斷地訴苦,讓身邊的人都感受到了壓力。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少。
我們要如何避免成為這樣的人呢?那就需要找到壞情緒的源頭。壞情緒的源頭來源於我們的內心,而在心理學上一般分為以下3個部分。
①壞情緒對來自於負面思維的刺激
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壞情緒?是因為我們某些負面的思維和想法在作祟。
哲學家艾比克·泰德曾說:「人們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他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困住。」
我們的情緒之所以會嚴重地受到思維的影響,這就意味著影響我們情緒的並不是糟糕的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或者解釋。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被領導叫進辦公室談話,這讓她沮喪了一天:「我知道是因為我幹得不夠好……」
帶著這樣的消極的想法,她一整天都在出錯,這也更加「證實」了她的判斷:「我就說我什麼都做不好吧!我一定是要被辭退了……」
之後在與領導交談中,才得知領導根本沒有認為她工作做的不好。找她談話,是想鼓勵她,給她減輕工作上的壓力。
看,這就是我們壞情緒的根源,負面的思維刺激了你的大腦,讓這些壞情緒有機可乘。
事情的複雜化往往就是來源於我們的消極解釋和負面思維,並從而帶來一系列的壞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都是來源於你的內心,是你自己把一些不好的、甚至是歪曲的觀念作為一個真理來對待。
②消極的想法來自錯誤的觀念
這些負面情緒除了負面思維的刺激,錯誤的觀念導致的消極想法更是情緒產生的原因之一。
在貝克認知行為療法中,認為壞情緒都是源於歪曲的認知。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我做錯一件事,就意味著我太愚蠢。
我的價值在於別人對我的評價。
沒有愛,我無法活,說明我毫無價值。
別人不同意我的觀點,意味著他們不喜歡我。
也許你在生活當中,這些消極的、錯誤的觀念並不常提起,但是這些觀念就在你的潛意識裡,時時刻刻的影響著你。
不幸的事情我們都會遇到,煩惱本身也不是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只有那些錯誤的觀念才是真正引發不愉快情緒,使我們身心糾結的東西。
它們令短暫的憂傷變成了持久的煩惱和抑鬱,而且這些深藏於我們內心深處的觀點很容易被外界激活,從而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身心健康。
③你以為的,並非真實存在的。
當你以為的真理不是真理,當你以為存在的並不存在,不敢置信、惱怒、生氣等壞情緒隨之而來。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有這樣兩個命運截然不同的人。
祁同偉——信奉「能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和努力,而是權力。」所以他看到的世界全是「潛規則」。
易學習——信奉「我始終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是「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每個人都只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世界,每個人看見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內心的世界。
這種情況,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心理自衛機制——外射作用,就是說他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想外界的事實。
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認為既然自己是這樣想的,別人大概也會這樣想。
而當一個人無法區別自己的想法與現實時,就會陷於「妄想」,這類人往往會壓抑內心的真實體會,以異常誇張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你的壞情緒就這麼產生了。
我們找到了壞情緒的源頭,就需要去管理好我們的情緒,疏解壞的情緒。
對於壞情緒的疏解,我們不能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的去發洩情緒,我們需要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來正確的管理我們的情緒。
而合理正確的管理情緒,做到以下三點就夠了。
①合理並適當宣洩情緒
既然情緒不能憋著,那我就想發脾氣就發脾氣好了。
當然不是,我們主張適當發發脾氣,身心更健康,卻不主張不注意場合、肆意妄為的發洩情緒。
馬天宇在《我們長大了》曾說:
誰給了我負面情緒,
我就要還給誰,
這不是情商高低的問題,
就是我不能你給了我負面情緒,
我要忍著回家衝我家人發火。」
你給了我負面情緒,我憑什麼不能適當的發洩一下,透露一下我的情緒,讓對方明白傷害一個人是有代價的。
適當的發發脾氣會讓對方更有分寸感。你要知道,發脾氣沒什麼不好。能讓情緒能適當的發洩一下,不至於鬱結於心。
②善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消滅你的消極觀念。
你的消極觀念,才是壞情緒的原罪。而消滅的你的消極觀念,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斯說:「無論什麼見解、計劃、目的,只要以強烈的信念和期待進行多次反覆地思考,那它必然會置於潛意識中,成為積極行動的源泉。」
因此去我們不僅要消除消極觀念,積極的心裡暗示必不可少。
愛迪生在研製燈泡時,也是經歷一千百次的失敗,而他的成功正是基於他積極的觀念。
一個記者曾採訪他:
「你已經失敗了幾千次,為什麼不放棄?」
愛迪生卻說:
「不,我不是失敗了幾千次,我是已經有了幾千次成功的經驗,知道那些不行。」
最後他成功了。善用積極的心裡暗示,你才不會被消極的觀念打敗。
③打破「想法=現實」的罐子
人是一個充滿著奇思妙想的物種,但人們的想法恰恰總是與現實相反。
講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小學到中學時代,我的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
在我的潛意識裡「論成績,很少人比得上我」。然而升高中後,我的成績變成了吊車尾,我開始陷入焦慮,不到半個月瘦成了竹竿,身體也開始出現各種毛病。
當「我是第一」的想法與現實反差巨大時,我的壞情緒奔湧而來。假如我們的感覺出了差錯,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苦惱。
那麼要如何解決這種心理落差呢?心理療愈領域中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首先要正視現實,正視我們面對的問題。
正視生活就是既看到事物的本質,又看到我們對其的感受,只看到兩者之一,遠遠不足以讓我們獲知生活的多面性。
所有的事物都會有兩面性,會有好,也會有壞,正確的認知事物,認清現實,能讓你從很多壞情緒中脫身。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被自己腦海中產生的錯誤的、狹隘的觀念牽著鼻子走,才有可能弄明白事物本質和我們對事物產生的主觀感受之間的區別。
壞情緒本身沒有錯,只是當負面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我們就需要正確的情緒管理。
學會適當合理的宣洩情緒,善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認清想法≠現實,才是情緒管理的正確方式。
希望我們都能做情緒的操控者,而不是情緒的傀儡。#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