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永遠對父母的報答

2020-12-24 吉祥龍寶龍

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是一種說不完的美、道不完的福、享不完的情,這種愛比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愛都重要。想想自己的一身有哪一絲哪一豪不是父母所給?幼小的年齡呱呱的哭個不止,被父母溫馨而又體貼的養育著,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著,在父母細心的照理、愛護和體貼下,我們才逐漸的長大。

父母不會顧忌自己的生活條件如何,時時的都在維護著自己的兒女,為兒女奔波勞累、肩挑職責,而毫無怨言。

父母用無私的愛心默默地祝福自己的兒女健康成長,默默的祝福兒女們一生平安。父母的愛就是我們生活的勇氣、我們生活的力量。

生養之恩濃濃的愛,幼小不知父母苦,長大不知父母願。不管我們到了什麼年齡,父母都依然默默地為我們擔憂和牽掛,直到他們老去。

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人世間最珍貴的愛,要孝順我們的父母,報答父母,因此孝字是永遠的報答.......

相關焦點

  • 九九重陽節 佛弟子如何報答父母恩?
    佛陀為報答母親恩,上升到忉利天宮,為摩耶夫人宣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共九十日,佛門中也把此經稱為佛教中的孝經。 目犍連尊者孝親報恩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得到神通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所以,孩子的精神世界極度貧乏,父母管不了,學校也教育不好,染上網癮、早戀等問題層出不窮,教育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過去,老師還能用師道尊嚴去教孩子,現在老師為了哄孩子好好學習,反過來要給學生鞠躬,甚至有報導說老師給學生下跪。為什麼現在教育老出問題?都是不懂得孝的真諦,或者說偏離了這個宇宙規律。我們現在的中小學、大學有教孝道嗎?都變成了知識的傳授,沒有教做人的道理,所以,社會問題就多了。
  • 孝道故事~孝養父母,知恩報恩
    如《菩薩本業經》說:「孝事父母,當願眾生,一切護現,便成佛道。」《報恩經》也說:「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再如佛在因地中所表現的種種難行能行、難捨能舍的崇高偉大之菩薩行,無一而不是為報父母恩的,並不是與孝親毫無一點關係的!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為勝福田。縱觀飛黃騰達之人士,無一例外的是孝子。
  • 一首唱給母親的歌:《一生報答》獻給全天下所有的媽媽!
    一生報答 - 徐洪磊詞:徐洪磊天高海深兒發願 要盡心行孝 一生報答您用柔弱的臂膀 為我遮風擋雨您用勤勞的雙手 操持著這個家讓兒為您做點微不足道的報答 報答父母是恩田,孝悌傳家遠。一分孝敬能得百分利益,孝敬父母,我們是最大的受益者。泱泱中華乃禮儀之邦,知恩報恩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是人倫之始,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兒女的生日是母親受難的日子,是感念母恩的感恩日。
  • 《弟子規》入則孝10:當父母離世,我們如何表達哀思?
    當父母親不幸去世,守孝期間(古禮三年),一個真正的孝子,每當他想起父母時,都會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思念父母而悲傷哭泣。他們的生活起居也會隨著調整改變,因為他們不會有心思去貪圖享受,去大魚大肉或燈紅酒綠。孝子們在辦理父母親的喪事時,注重禮節,不會草率馬虎,也不會為了面子而鋪張浪費。
  • 母親節: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人之常情。其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點做起。首先,要有一顆孝敬之心。父母養育我們很不容易,省吃儉用,受苦受累,我們心中要常存感恩之意、報答之情,胸中經常裝著父母,時刻牽掛著父母的衣食冷暖和安危!常言道: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孝心是至為重要的。
  • 5月高考模擬作文解析:「善事父母為孝」及感恩教育(附佳作)
    「善事父母為孝。」中華民族歷史尊崇孝道,知恩圖報也是作為子女的基本道德。孔子主張守喪三年,是因為子女要報答父母對自己1-3歲的細心照顧之恩。孔子還告誡,若父母有錯,應委婉勸阻;若父母不聽,仍要恭敬,但不怨恨。也有人認為,傳統孝道的很多內容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
  • 是時候好好答謝父母了! 柏廚家居以孝至上用愛打造舒適老人房
    小時候爸爸媽媽看著我們長大,為了我們的衣食寢具操碎了心,如今我們都已長大成人,是時候好好報答我們的父母了。送父母一間裝修舒適的老人房是傳達對父母愛意的一個方式。柏廚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以悅設計為首,推出一系列高端集成家居產品,其中多款產品以高品質的老人房設計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柏廚更懂中國兒女以孝至上的心,用愛打造舒適老人房,答謝父母,就從現在開始。
  • 關於母愛的名言「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關於母愛的名言「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2016-05-05 08:27:0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幹臥,兒屎母溼眠。《勸孝歌》
  • 佛說:孝順 ,孝了你就順了!
    子欲養而親尚待,是上天給予我們最大的恩賜,趁父母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多陪陪他們吧!或許你曾經年少,不解父母辛勞。一路成長,一路依靠。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也許為人父母后,自己如何操勞,如何不易。唯有經歷過後,才知其中艱辛吧。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深解其味。
  • 專家談"孝":行孝關鍵在「敬養」兩個字上下工夫
    而且還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把贍養父母視為兒女的家庭義務與道德責任,強調子女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孟子在談到世俗之孝時,也把物質上侍奉雙親作為孝的主要內容,意思就是對父母的生活起居,要悉心照料,對父母的身體健康,要多加體察,有了病要及時求醫等,此所謂「能養之孝」;    二是敬愛父母,尊重長者。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麼?下面一條回答你。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4)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翻譯:子遊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 洪管家「孝」文化|今天聊孝敬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
    當然今天的主題不是去評定好人與壞人的標準,而是參照《論語》,以孔夫子為榜樣,挑幾句他老人家講的關於「孝」的話題,然後對照一下,現在的我們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又該如何去盡孝?【第一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本章是孔子對孟武伯問孝的回答。「,以及在慣性思維下從字面上的意思會想到的: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
  • 善事父母,教化子女,謂之孝
    「孝」字「從老省,從子,承老也。」表示上有老,下有小。解釋「孝」就是善事父母,教化子女。具體內容有:1.惜身。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肌理而不至於毀傷,因為這是父母給的生命形式。父母讓你來到世上,付出了巨大的生理代價,要對此珍惜。
  • 養育之恩,你打算怎麼報答?
    對待父母,我想所有人第一想法一定是「孝順」。那麼什麼是孝順呢?這時候每個人心裡就會有不同的排序,有些認為常陪伴是第一,有些認為給父母更好的生活最重要。我是認為把父母接到身邊在一起生活陪伴就是孝順了那一種。我來自小縣城,在省城工作。
  • 《孝經》第一章,用孝養父母的心對一切眾生
    今天我們來看第一章,第一章為開宗明義之章,什麼是孝啊?孝就是一切德之根本,所有品德,教化皆由此產生,教就是孝的文化。接下來我們看原文。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 設立中華「父母節」弘揚傳統「孝文化」
    設立中華「父母節」弘揚傳統「孝文化」 發表時間:2015-05-11   來源:這個載體就是設立我們自己的母親節,或者,叫父母節。   儒家經典中多有關於「孝」的論著:《孝經》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始終,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論語》中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學》中有,「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禮記》中有「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無違就是孝/和顏悅色即是孝/父母唯其疾之憂(摘自《日日有感日日談》)
    :孟懿子問孝。有人認為,孝就是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其實這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當然,總體上講,父母的意願是不應該違背的。儘管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但父母的意願也並非完全都是正確的。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顯然是過了,而說「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樣的話,更是封建糟粕了。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04:23來自小施時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這裡的孟武伯就是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跑來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裡的「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有三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