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表觀遺傳大革命》
作者:奈莎·卡雷
出版機構:貓頭鷹出版社
類別:基因組類
尹哥評分:9.5
9.5分是我給過書評的最高分(非唯一),之所以給了這麼高的評分,是我一直認為表觀遺傳學是遺傳學中最難講深講透的部分。作者是愛丁堡大學病毒學博士,也是帝國理工學院的資深講師,同時在生物技術公司和藥廠有超過十餘年的從業經歷,而這些背景都在本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一次聽說表觀遺傳學的讀者們似乎有點暈,遺傳就遺傳,什麼叫作表觀遺傳呢?從字面意思上看,表觀遺傳學的概念是沃丁頓在1943年提出的,英文是Epigenetics,這個詞是在Genetics上,加了Epi,Epi這個詞根是「在……之上」的意思。我們可以用幾個案例來幫助大家理解下,比如同卵雙胞胎,他們在DNA層面上是完全一樣的,那麼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相異的程度會越來越大呢?又比如,擁有變態反應的昆蟲,就拿毛毛蟲和蝴蝶舉例子吧,它們的基因明明是一樣的,但從形態到功能上來看,都很難相信它們原本是一家,蝴蝶是從毛毛蟲「破繭成蝶」而來的。這種基因層面相同而外顯出來的表現不同的現象,可以理解就是表觀遺傳學所發揮的作用。書中有一段精闢的描述「這意味著,我們終於開始揭示先天和後天之間曾經確實的聯繫:我們的環境如何與我們交互並改變我們,有時直到永遠。」
這本書400頁+,但我看了整整8個小時(大約看了4-5次),是近年來看得最慢的一本書。這固然有春節期間事情比較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本書的「深入淺出」,即有趣的案例和專業的解釋精彩地結合在一起。無論是用沃丁頓地貌來描述表觀遺傳學或幹細胞的分化,還是用三花貓來解釋伴性遺傳、X染色體隨機不活話和終身閉鎖,又或者用荷蘭飢餓之冬來驗證表觀遺傳學的跨代遺傳……忽略掉複雜的分子解釋部分,一個個案例無論對於專業讀者或者是門外漢來說,都忍不住拍案叫絕。
作者對於表觀遺傳學科發展的脈絡包括產業化應用(如製藥)都了如指掌,包括對於拉斯克乃至諾貝爾獎的候選發現都能娓娓道來,這本書的成書時間是2011年,中國臺灣版則增補到2016年的最新進展,作者的幾個預見都是正確的,足見其功力之精深。
書中還寫了一句極其扎心的話,用來講述「範式轉移」,這句話是191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普朗克所寫:「科學理論不會因為老科學家改變心意而有所改變,科學理論之所以改變是因為老科學家掛了」。這也是所謂的「普朗克原理」:「科學的重大革新很少通過說服反對者並使他們改變立場來實現,索耳是難以變成保耳的。事實上倒是,反對者逐漸死去,新生的一代一開始就熟悉新思想。」
2000年6月26日,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學家們聯合發布人類基因組草圖之時,我們曾經短暫興奮,以為我們徹底解開了生命密碼的奧秘,而發展至今,我們才明白,如果考慮表觀遺傳學、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菌群組、暴露組(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等,這個命題的答案基本上是不可窮盡項。是啊,DNA不過是個五線譜腳本,至於如何取捨、以什麼調和什麼節奏演奏,這不是腳本自己就能說了算的。如果說上個世紀,我們主要的工作是解密DNA這個生命密碼的話,那麼這個世紀,菌群組和表觀遺傳學則必將大放異彩,我也相信,隨著新一代工具的普及和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雖然我們無法窮盡,但終究會離答案越來越近。正如「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但我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有幾處可以修正,一是P237頁,提到「為生物體的複雜程度分級,應以不帶蛋白質密碼的比例」來看,這個我個人持保留意見,畢竟基因組被解密的物種不到存在物種的萬分之一,且一定存在例外;二是P298頁,神經元的正確數量最近的預估為900億,而不是上千億;三是P377頁,「但表現型彼此互易」,這個應為「互異」。瑕不掩瑜,其他的地方必須豎起雙手拇指點讚。
更多書單推薦,請點擊下方「尹哥書單」小程序↓↓↓
尹哥的新書《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終於來了!想要了解更多生命科學知識?掃一掃以下二維碼或打開購買連結,立即下單~
《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購買連結:
http://product.m.dangdang.com/28535910.html?unionid=537-100114-:-dd_1
關注後,
點擊菜單欄「文章」,閱讀尹哥聊基因精選文章。
點擊菜單欄「視頻」,觀看尹哥演講視頻和科普視頻。
發送數字0,即可申請加入尹哥的粉絲圈「尹力場」。
發送數字8,即可通過關鍵詞搜索往期文章。
【聲明】生命科學與基因技術正在高速發展,針對同一研究課題,不同團隊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識結構及參閱資料準確性的局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歡迎讀者隨時糾錯並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