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個追求夢想的故事,緣何風靡全球?

2020-12-20 薛丁格的流浪貓

當你渴望得到某些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力使你實現自己的願望。——保羅·柯艾略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的長篇寓言小說。自1988年出版以來,已被譯作68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6500萬冊。小說寫了什麼?緣何如此風靡?希望本文的不完全解讀,可以對您有所啟發。

作者在自序中說得很清楚,《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象徵性作品。因而,「象徵」是小說最重要的表現手法。

牧羊少年聖地牙哥,受夢境驅使,放棄牧羊人的生活,從西班牙南部出發,跨過海洋、穿越沙漠,一路來到埃及,在雄偉的金字塔下尋覓寶藏……

從主人公名字說起

小說為牧羊少年取名「聖地牙哥」,雖然未曾說明原因,但我卻以為大有深意。首先可以結合作者的自身經歷解讀。

上世紀80年代,保羅·柯艾略曾歷時3個月,徒步行走近600公裡,從法國南部穿越庇里牛斯山,至西班牙西北部城市「聖地牙哥」朝聖。相傳耶穌門徒雅各曾在西班牙傳教7年,死後便安葬於此。因此,「聖地牙哥」這座城市成了中世紀著名的朝聖地之一。翌年,柯艾略以此為素材,出版紀實小說《朝聖》,並且大獲成功。

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少年「聖地牙哥」尋求寶藏的過程,就是一次心靈的朝聖。

其次,在序言中,柯艾略致敬海明威、布萊克、博爾赫斯等作家,認為他們是理解了「宇宙語言」的偉大作家。而海明威最重要的作品《老人與海》,主人公老人的名字也叫「聖地牙哥」,他是人類生命英雄的象徵和頑強意志力的化身。

少年放棄牧羊人的生活,穿越沙漠、一路艱辛,來到金字塔下,需要的正是這種頑強的意志力。

大道至簡,萬物為一,一切都是心靈的投影

書中出現了「宇宙語言」、「世界靈魂」、「天地之心」、「萬物為一」等諸多抽象概念,初看上去有些晦澀難懂,給人以唯心論或宗教哲學般的意味。其實有如作者自言,許多道理正是因其簡樸而被理性拒絕。也即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大道至簡

就像少年看見鍊金術士在沙地上寫出有關鍊金術的全部秘密——那塊傳說中的翡翠石板上的文字內容後感到失望一樣。鍊金術士說:

人們看不起簡單的事物,於是便開始著書立說,進行論釋和做哲學研究,並且說自己比別人更通曉此道。

在兩人穿越沙漠向埃及進發的路上,部落士兵搜到鍊金術士隨身攜帶的「元精」並因此質問時,鍊金術士不僅沒有慌亂,甚至還說了實話。少年心內驚訝之際,卻看見士兵們哈哈大笑,反而未加阻攔,放他們離去。

這像極了中國古話所說的「大道至簡」,以及老子那句「不笑不足以為道」。我以為作者更想告訴我們的是,所有這些看似簡單甚至荒謬的道理,卻不可以真的簡單地用理性理解,而是要通過行動,以心靈體悟。

心物一元

鍊金術士說翡翠石板上的秘密是直接通往「世界靈魂」的途徑。所謂「世界」、「宇宙」和「天地」,三者的象徵意義相差不多。甚至我們還會發現,包括那句「萬物為一」,最終都將指向一處,即心靈層面。

這又暗合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如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再如王陽明的「心外無物」等思想。說的都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與主觀意識是同一的。

「萬物為一」首先讓人聯想到古希臘先賢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包括泰勒斯的「萬物是水」,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以及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等等。

但這些都是針對物質本身或理念層面上的解讀,所以我認為最接近作者思想的依舊是東方哲學,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自然即宇宙、天地、萬物。

而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更是將「物」與「心」的界限打通,認為探究事物的規律,便可獲取智慧——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所以,「萬物為一」最終仍可歸結為:一切事物都是心靈的投影。

行為意志

如此說,掌握了這個「秘密」的鍊金術士,能夠提取「元精」、點鐵成金,也的確算不得什麼難事。別忘了全書最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其中關於鍊金術的象徵意義尤為重要。「元精」中的固體部分,即「點金石」又被稱作「哲人石」,意義顯然不在於物質本身。

因為鍊金術除去掌握知識,獲取智慧外,更需要意志力和行動力,體現的是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並且這一過程中的收穫,遠大於結果本身。牛頓晚年痴迷於此,也正是這個原因。

而意志力和行動力又源自強大的內心,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說的都是既簡單又難以辯駁的道理。

「天命」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內心深處的渴望

綜上所述,再看「宇宙語言」就不難理解了。它可以表現為「無聲的」、「肢體的」、「視覺的」等任何一種形式,但對其最恰當的理解,應該是「心靈的」。

「宇宙語言」和「吸引力法則」

在聖地牙哥還是牧羊少年時,他便發現羊兒不會人的語言,卻能聽懂牧羊人的話。而那次幫助甜食商架設攤位,過後他才意識到,自己講西班牙語,對方講的卻是阿拉伯語。因而少年開始相信,世界上有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並且在讓水晶店興旺起來的那段日子裡,他已經可以熟練運用這種語言。

不僅在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與天地、宇宙皆可無障礙溝通。藉助少年的體悟,作者告訴我們,「宇宙語言」是用愛和意志造就的。

所以我的理解,它就是「心有靈犀」。和宇宙同頻,也是傾聽內心的聲音;用真誠、熱情與世界對話,如此契合心靈,便是契合「天地之心」。所以,至少重複出現四次,也是全書最核心的一句話這樣寫道:

當你渴望得到某些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力使你實現自己的願望。

這句話還可以有更深層的解讀,那就是現代心理學理論中的「吸引力法則」。大意是說,當你集中精力在某件事上的時候,那麼與此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天命」與「安身立命」

渴望得到某些東西,就是書中所說的「天命」,就是你想做的事。每個人年輕時都知道自己的「天命」。那時候一切都清晰可見,人們敢於夢想,也相信它會成為現實。

然而,隨著光陰的流逝,這種自信和渴望被逐漸消磨,直至變得無影無蹤。很多人不再相信夢想,就像不相信夢境一樣,認為那是個不著邊際的笑話。書中原文寫道:

一種神秘的力量試圖證明,實現天命是不可能的。

這種力量,我想它就是世俗,就是「主流選擇」。人們只敢跟隨主流,埋沒理想和天命,甚至都來不及惋惜,便走向茫茫未知,亦或可以預見的將來。失去熱情後,人生之路仿佛博爾赫斯筆下《小徑分岔的花園》中的迷宮,不僅於空間的岔路上迷失,更在時間的無序中迷茫。這便是一種未知。

而未知之中又有可以預見的已知,便是那條伴隨著讀書、升學、擇業、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主流選擇在內的必經之路。仿佛從童年起便可以洞穿一生!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安身立命」。

「天命」不是命中注定

作者藉由指引少年步入追夢之旅的老者(撒冷之王)之口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宿命論」,認為人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命運。中國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西方尤其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受宗教影響,此類觀念亦十分普遍。

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便是最著名的建立在宿命論基礎上的命運悲劇。但是用心思考,我們真的那麼相信命運嗎?或者說真有很多人相信命運嗎?

人們僅在自覺難以改變的事物面前,才會選擇向命運低頭,認為冥冥中自有安排,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因而書中強調的「天命」,是你內心深處渴望的東西,而不是被命運給定的東西。

世界上沒有廉價的收穫,付出必不可少

少年在牧羊時就發現羊兒只關心水和食物,就算有人把它們一隻只地殺死,它們也只會在全部羊群都死光,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時才會有所察覺。這像極了一些人,甚至所有人。

如何選擇?

在決定去追隨「天命」之前,少年可以有三種選擇:

⑴不聽吉普賽人和撒冷之王的「鬼話」,繼續過牧羊人的生活;

⑵去找那個有過一面之緣、相談甚歡,且令自己心儀的商人的女兒;

⑶賣掉羊群,遵從內心的渴望,相信那個重複做過兩次的夢,去金字塔尋找寶藏。

在撒冷之王的鼓勵下,少年最終放棄牧羊人的生活,踏上未知的旅程。對於普通人,這種選擇是極其艱難的。

寶藏,代表內心深處渴望擁有的東西,在那一刻,是少年的天命;商人的女兒,只是一廂情願,即便兩天後他沒去,對方也不會有所察覺。而最難割捨的,就是羊群。

羊群象徵著麻木的人群,也代表牧羊人習慣了的生活狀態——安逸、穩定,是他已經得到並擁有著的東西。

失敗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曾經的一無所有。換句話說,對於大多數人,比一無所有更可怕的,就是得而復失。所以,老聖王對聖地牙哥說:

只有一樣東西可以阻礙夢想成真,那就是對失敗的恐懼。

其實所謂失敗,多半就是失去曾經擁有的東西。失敗的感覺令人痛苦,對失敗的恐懼,就是害怕遭受痛苦,而害怕遭受痛苦,卻比遭受痛苦本身更糟糕。因為是這種虛無的、害怕的感覺,消滅了人們對於夢想的渴望,也消磨了他們追隨天命的意志。

而真正遭遇過失敗,摔倒後再次爬起的人,是不會放棄的。少年剛剛乘船來到非洲就被騙光了所有的錢。他先是後悔相信那個荒唐的夢,後悔放棄本來的生活。但當他意識到只要乘兩個小時的船,就能發現這麼多與過去不同的事物後便釋然了。

佔卜的作用

感覺走投無路時,少年想起老聖王送給他的「烏凌和圖明」——用於佔卜的兩塊寶石。他只用了一次,證明老聖王的祝福尚在,之後便不再使用。因為少年記得那句忠告:要儘量自己拿主意。

佔卜行為似乎具備宿命論的意味,但其實這取決於人們看待它的態度。如果迷信於此,那麼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命中的定數。否則它不過就是你進退維谷之際的一種決策方法而已。

原始社會為何要佔卜?比如部落間的戰爭,雙方互不知情,信息極度匱乏,沒有科學的手段進行偵查或分析敵情,然而又必須快速做出決策,那麼只好依靠佔卜結果行事。但到了後來,獲取信息的方法更加豐富,佔卜的作用便不再重要。所以孫子兵法有云: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所以,孔子五十以學《易》,韋編三絕,最後卻說「不佔而已矣」,荀子也說「善為易者不佔」。由此可見,連古人都明白的簡單道理,今天的我們,卻習慣於將其看作神秘事物,甚至還有很多人迷信於此,豈不是荒唐?

沒有廉價的收穫

少年新的夢想是賺到足夠多的錢,買回羊群,重新過上牧羊人的生活。但是在水晶店努力工作一年後,終於具備了實現它的條件時,少年發現根本不需要走回頭路。

這就是成長,是進步,是全宇宙協力的結果。同時,這也是代價。允諾十分之一的財寶給吉普賽人,是一種代價;送給老聖王十分之一數量的羊,是一種代價;啟程前賣掉羊群,放棄熟悉的生活,不僅要付出代價,更需要勇氣;而剛走出第一步就變得一無所有,則是慘痛無比的代價與教訓!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廉價的收穫,因而你最終收穫的,必定值得!

追隨天命的象徵意義遠大於表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我想到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原本是倫敦的證券經紀人,有著令人羨慕的中產地位。然而,他卻在不惑之年拋妻棄子、背負罵名,去過一種朝不保夕、窮困潦倒的落魄生活。僅僅因為少年時代的理想——他說他要去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畫畫是思特裡克蘭德的天命,他沒有忘記,也沒有放棄。這種極端例子,的確能為庸常生活中的我們帶來不小的震撼,亦或啟發——於此相反的大多數人並非不能選擇,而是不敢!

書中代表人物就是水晶店老闆。他從事水晶製品生意幾十年,害怕任何打破常規的改變。少年到來後,他甚至擔心因生意好轉而帶來的改變。

他說自己也有夢想,那就是每個伊斯蘭教徒共同的「天命」,一生至少要去麥加朝聖一次。但他選擇將這個夢想保留,不去付諸行動。因為正是這個夢想支撐自己活下去,使他能夠忍受一成不變的每一天。而一旦夢想變為現實,他便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理由。這讓我想到叔本華的哲學,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

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這自然不同於本書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強調的是自我完善。不論鍊金術士還是聖地牙哥,他們追隨天命的象徵意義遠大於表象,過程也遠比結果重要。

聖地牙哥一路走來,在羊群、吉普賽人、撒冷之王、騙子、水晶店老闆、英國人、趕駝人、法蒂瑪、鍊金術士等每一個對象身上,都學到了他之前聞所未聞的新東西。我尤為喜歡趕駝人說過的那句話:

當我吃東西時,就只管吃,當我走路時,就只管走。如果必須去打仗,今天死還是明天死對我都一樣。因為我既不生活在過去,也不生活在未來,我只有現在,它才是我感興趣的。如果你能永遠停留在現在,那你將是最幸福的人。

這便是活在當下,是幸福的密碼。然而,對於大多數人,做到這點很難。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於活在過去,或者將來。

每個人自身就是一座寶藏

小說結尾,少年渴望的寶藏,並不在他穿越整個沙漠才到達的金字塔下,而是在他做牧羊人時常去的廢棄教堂中。

但讀者卻有目共睹,少年捨近求遠的收穫,遠比直接獲取寶藏多得多。所以,藉助這部長篇寓言,作者無非想告訴我們:每個人自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寶藏,蘊藏著無限多的能量與威力。發掘它的方法,就是傾聽內心的聲音,保持足夠的愛和堅定不移的意志。

牧羊少年的尋寶之旅,其實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聖地是自己的心靈,而這心靈,便是書中說的世界靈魂、天地之心。

所以我又在想,少年即便最終沒能找到寶藏,不曾得到金子,他其實也完成了天命。

相關焦點

  •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只因一個夢出發,最終卻找到寶藏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創作的長篇小說,自1988年出版後登上二十多個國家暢銷榜第一名,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這本書是一個夢幻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牧羊少年追求夢想的故事。西班牙牧羊少年聖地牙哥,兩次夢見他可以在埃及的金字塔旁可以挖到埋藏的寶藏。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場追夢之旅,更是一次成長之旅
    ——撒冷王 這句話出自著名的暢銷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而如今這句話也被很多人稱為勵志名言。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講的是一個少年追逐天命的故事。因為做了兩個同樣關於金字塔寶藏的夢,少年聖地牙哥找到老婦人解夢,並在撒冷王的引導下,他放棄陪伴他的羊群,開始了自己的尋夢之旅。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讀後分享
    以下內容,由騰飛根據第61期靜時光讀書會整理:在2017年讀過的書當中,《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對我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在這裡進行一個分享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讀後感。強烈推薦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最初拿到這本書時,並沒有一眼對它產生閱讀的興趣。書的封面很簡單,一個男孩,一群羊,以及聳立的金字塔,書的名字也很簡單,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讓我不禁認為自己已經一眼看透了這本小說,只是一本簡單的描述一位牧羊少年旅途的小說,可當我看完之後,才發現,這是一本旅途小說,但這絕非只是一本旅途小說。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送給害怕夢想的人
    為我們所有夢想奮鬥的必要性。Entonces, ¿cuál es la Leyenda Personal de la que tanto se habla en la obra?那麼,作品中說了那麼多的天命是什麼呢?
  • 豆瓣8.6《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心之所向,念念不忘,終有迴響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可能會給予你答案。它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一、一場奇幻之旅與一位造夢家一場奇幻之旅,起源於牧羊少年聖狄雅各接連兩次做了同一個夢。這場奇幻之旅,是在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的筆下誕生的。保羅·柯艾略在少年時代,因叛逆,被視為精神疾病受到三次電擊治療。後來又因反對政治獨裁,被投進監獄。1986年,38歲的他踏上去往聖城聖地牙哥之路,心靈頓悟。或許就是這麼一場心靈之旅,讓保羅·柯艾略成為了一位夢想家。同時,他也變成了造夢家。
  • 三分鐘了解詹姆斯的心靈雞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三分鐘了解詹姆斯的心靈雞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逐夢想而受傷
    書裡講述了一名牧羊少年聖地牙哥,因為一個做了兩遍的夢,踏上了他的尋寶之旅;旅途中他經歷了痛苦困難,但也收穫了愛情,最後他在尋寶出發地找到了寶藏的故事。聖地牙哥為了追逐夢想,縱使困難重重,仍是一往無前。之後遇見耶冷王,他用十分之一的羊換耶冷王一個答案。出發後第一次被少年夥伴騙,他落得個身無分文。然後遇到了水晶店老闆,老闆年輕時也有夢想,打算攢夠錢財路費,再去麥加朝聖。牧羊人為了有口飯吃和攢錢買羊群,為水晶店老闆打工。打工的一年期間,水晶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很快老闆就有了足夠的錢財。
  •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最初的時候,我們都是牧羊少年!
    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問我們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我們會大聲地告訴老師自己想做科學家、飛行員、太空人、醫生、警察等等的職業,那時候擁有夢想是一件很令人驕傲的事情,似乎只要勇敢地在課堂上說出口,我們就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上中學的時候,老師再問我們的夢想是什麼,我們會說考一所理想的大學,然後找一份不錯的工作,等年齡到了,再結婚生子。看似無可挑剔,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你的心在哪兒,你的寶藏就在哪兒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這本書早已大名鼎鼎。巴西著名作家保羅·科埃略,當今巴西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作家,繼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擁有最多讀者的拉丁美洲作家,在這本書裡講了一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男孩還在猶豫的時候,一個撒冷的老國王出現了,他說服了男孩踏上尋夢之路。於是,為了一個重複兩次出現的夢,決定橫跨撒哈拉沙漠到埃及的金字塔中挖掘在夢中的寶藏。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接受了「天命」的少年,結果努力,尋找到寶藏的故事。但小說的內核絕非這麼簡單。「但是不要忘記,你的心到哪兒,你的寶藏就在哪兒。
  • 你竟能從這本書裡看到自己,這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魔力!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故事。19世紀,西班牙的一位牧羊少年,名字叫做聖地牙哥,他有60隻羊組成的羊群,過著平淡安穩的日子。他在一座破落教堂的無花果樹下,重複兩次做了同樣一個夢:夢到在遙遠的埃及金字塔附近某處,埋著一大批寶藏。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天命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內心深處的渴望
    有位少年總做著同樣的夢,他夢見一個小孩帶他去埃及金字塔,和他說:「假如你來到這裡,將會找到一處秘密的寶藏」。少年很好奇,於是,去找巫師解夢。結果,巫師說:「如果找到了寶藏,你要分我十分之一。」少年很意外,夢竟然是真的。可是,埃及金字塔離他太遙遠了,恐怕只能當它是個夢。這時,一位自稱是耶路撒冷之王的老人,告訴少年:「當你想要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願望。」有了王的肯定,少年踏上尋寶之路。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今日推薦 本周主題:暢遊大好河山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領讀名師:呂丹婷老師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選段: 選段1: 撒冷之王告訴他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恰恰是實現夢想的可能性,才使生活賦有意義
    最近我又在重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再次閱讀時對這本書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見解,我喜歡聖地牙哥為了夢想的一腔孤勇。這本書有一個最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為什麼主人公聖地牙哥會因為做了一個夢,就放棄原有的安穩生活賣掉羊群,從西班牙一路到非洲呢?看完以後,我才明白了這是他對於自己夢想的堅持和追尋。
  • 好故事的背後都有一個深層涵義——解析好故事的標準
    這種渴望或者恐懼,都是每個人共有的情緒,只是被故事情節喚醒,通過故事以及人物的感受,讓我們可以找到藏在故事中的真正的核心主題。這個主題想要表現的才是故事升華出來的真正的精髓。我們用保羅·柯艾略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來做例子。故事簡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個追求夢想的成長故事。
  • 史上最暢銷的葡萄牙語小說,這裡有一個關於夢的故事
    牧羊少年的尋寶夢在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Paulo Coelho)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少年聖地牙哥(Santiago)的命運,因為自己的夢想和一個夢而徹底轉變了。柯艾略這位「鍊金術士」不僅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個燒杯中加入了基督教文化因素,還加入了希臘文化、阿拉伯文化、猶太教文化等元素,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文化混雜」(Cultural Hybridity)特點。
  • 與經典閱讀同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親子閱讀之感悟
    進入「葆心讀書會」的第三天,恰巧碰上線下親子共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公益讀書活動。再次闡述,只要你心中有夢想,你就可以完成這個天命,實現自己的夢想;第三個5分,老師肯定孩子能用看過最流行的電影《哪吒》裡經典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來闡述「天命」與「宿命」的區別,能很好的學以致用,所以這也是5分。一個問題,歐陽評委給了15分的高分評價。孩子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是解讀個人對"清華"這個全國一流學府的認識。孩子仍是條理清晰地解讀了一番。
  • 阿雲嘎與百位歌迷合唱,蘊藏雙向的守護,《牧羊少年》就是他自己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牧羊少年聖地牙哥受夢境驅使,放棄牧羊人的生活,從西班牙南部出發,跨過海洋、穿越沙漠,一路來到埃及,在雄偉的金字塔下尋覓寶藏。 對阿雲嘎來說,他覺得自己仿佛也是那個牧羊少年,同樣出生、成長在遼闊草原裡的男孩,懷抱著夢想,闖蕩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