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渴望得到某些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力使你實現自己的願望。——保羅·柯艾略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的長篇寓言小說。自1988年出版以來,已被譯作68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6500萬冊。小說寫了什麼?緣何如此風靡?希望本文的不完全解讀,可以對您有所啟發。
作者在自序中說得很清楚,《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象徵性作品。因而,「象徵」是小說最重要的表現手法。
牧羊少年聖地牙哥,受夢境驅使,放棄牧羊人的生活,從西班牙南部出發,跨過海洋、穿越沙漠,一路來到埃及,在雄偉的金字塔下尋覓寶藏……
從主人公名字說起
小說為牧羊少年取名「聖地牙哥」,雖然未曾說明原因,但我卻以為大有深意。首先可以結合作者的自身經歷解讀。
上世紀80年代,保羅·柯艾略曾歷時3個月,徒步行走近600公裡,從法國南部穿越庇里牛斯山,至西班牙西北部城市「聖地牙哥」朝聖。相傳耶穌門徒雅各曾在西班牙傳教7年,死後便安葬於此。因此,「聖地牙哥」這座城市成了中世紀著名的朝聖地之一。翌年,柯艾略以此為素材,出版紀實小說《朝聖》,並且大獲成功。
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少年「聖地牙哥」尋求寶藏的過程,就是一次心靈的朝聖。
其次,在序言中,柯艾略致敬海明威、布萊克、博爾赫斯等作家,認為他們是理解了「宇宙語言」的偉大作家。而海明威最重要的作品《老人與海》,主人公老人的名字也叫「聖地牙哥」,他是人類生命英雄的象徵和頑強意志力的化身。
少年放棄牧羊人的生活,穿越沙漠、一路艱辛,來到金字塔下,需要的正是這種頑強的意志力。
大道至簡,萬物為一,一切都是心靈的投影
書中出現了「宇宙語言」、「世界靈魂」、「天地之心」、「萬物為一」等諸多抽象概念,初看上去有些晦澀難懂,給人以唯心論或宗教哲學般的意味。其實有如作者自言,許多道理正是因其簡樸而被理性拒絕。也即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①大道至簡
就像少年看見鍊金術士在沙地上寫出有關鍊金術的全部秘密——那塊傳說中的翡翠石板上的文字內容後感到失望一樣。鍊金術士說:
人們看不起簡單的事物,於是便開始著書立說,進行論釋和做哲學研究,並且說自己比別人更通曉此道。
在兩人穿越沙漠向埃及進發的路上,部落士兵搜到鍊金術士隨身攜帶的「元精」並因此質問時,鍊金術士不僅沒有慌亂,甚至還說了實話。少年心內驚訝之際,卻看見士兵們哈哈大笑,反而未加阻攔,放他們離去。
這像極了中國古話所說的「大道至簡」,以及老子那句「不笑不足以為道」。我以為作者更想告訴我們的是,所有這些看似簡單甚至荒謬的道理,卻不可以真的簡單地用理性理解,而是要通過行動,以心靈體悟。
②心物一元
鍊金術士說翡翠石板上的秘密是直接通往「世界靈魂」的途徑。所謂「世界」、「宇宙」和「天地」,三者的象徵意義相差不多。甚至我們還會發現,包括那句「萬物為一」,最終都將指向一處,即心靈層面。
這又暗合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如南宋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再如王陽明的「心外無物」等思想。說的都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與主觀意識是同一的。
「萬物為一」首先讓人聯想到古希臘先賢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包括泰勒斯的「萬物是水」,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以及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等等。
但這些都是針對物質本身或理念層面上的解讀,所以我認為最接近作者思想的依舊是東方哲學,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自然即宇宙、天地、萬物。
而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更是將「物」與「心」的界限打通,認為探究事物的規律,便可獲取智慧——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所以,「萬物為一」最終仍可歸結為:一切事物都是心靈的投影。
③行為意志
如此說,掌握了這個「秘密」的鍊金術士,能夠提取「元精」、點鐵成金,也的確算不得什麼難事。別忘了全書最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其中關於鍊金術的象徵意義尤為重要。「元精」中的固體部分,即「點金石」又被稱作「哲人石」,意義顯然不在於物質本身。
因為鍊金術除去掌握知識,獲取智慧外,更需要意志力和行動力,體現的是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並且這一過程中的收穫,遠大於結果本身。牛頓晚年痴迷於此,也正是這個原因。
而意志力和行動力又源自強大的內心,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說的都是既簡單又難以辯駁的道理。
「天命」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內心深處的渴望
綜上所述,再看「宇宙語言」就不難理解了。它可以表現為「無聲的」、「肢體的」、「視覺的」等任何一種形式,但對其最恰當的理解,應該是「心靈的」。
①「宇宙語言」和「吸引力法則」
在聖地牙哥還是牧羊少年時,他便發現羊兒不會人的語言,卻能聽懂牧羊人的話。而那次幫助甜食商架設攤位,過後他才意識到,自己講西班牙語,對方講的卻是阿拉伯語。因而少年開始相信,世界上有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並且在讓水晶店興旺起來的那段日子裡,他已經可以熟練運用這種語言。
不僅在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與天地、宇宙皆可無障礙溝通。藉助少年的體悟,作者告訴我們,「宇宙語言」是用愛和意志造就的。
所以我的理解,它就是「心有靈犀」。和宇宙同頻,也是傾聽內心的聲音;用真誠、熱情與世界對話,如此契合心靈,便是契合「天地之心」。所以,至少重複出現四次,也是全書最核心的一句話這樣寫道:
當你渴望得到某些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力使你實現自己的願望。
這句話還可以有更深層的解讀,那就是現代心理學理論中的「吸引力法則」。大意是說,當你集中精力在某件事上的時候,那麼與此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③「天命」與「安身立命」
渴望得到某些東西,就是書中所說的「天命」,就是你想做的事。每個人年輕時都知道自己的「天命」。那時候一切都清晰可見,人們敢於夢想,也相信它會成為現實。
然而,隨著光陰的流逝,這種自信和渴望被逐漸消磨,直至變得無影無蹤。很多人不再相信夢想,就像不相信夢境一樣,認為那是個不著邊際的笑話。書中原文寫道:
一種神秘的力量試圖證明,實現天命是不可能的。
這種力量,我想它就是世俗,就是「主流選擇」。人們只敢跟隨主流,埋沒理想和天命,甚至都來不及惋惜,便走向茫茫未知,亦或可以預見的將來。失去熱情後,人生之路仿佛博爾赫斯筆下《小徑分岔的花園》中的迷宮,不僅於空間的岔路上迷失,更在時間的無序中迷茫。這便是一種未知。
而未知之中又有可以預見的已知,便是那條伴隨著讀書、升學、擇業、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主流選擇在內的必經之路。仿佛從童年起便可以洞穿一生!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安身立命」。
③「天命」不是命中注定
作者藉由指引少年步入追夢之旅的老者(撒冷之王)之口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宿命論」,認為人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命運。中國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西方尤其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受宗教影響,此類觀念亦十分普遍。
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便是最著名的建立在宿命論基礎上的命運悲劇。但是用心思考,我們真的那麼相信命運嗎?或者說真有很多人相信命運嗎?
人們僅在自覺難以改變的事物面前,才會選擇向命運低頭,認為冥冥中自有安排,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因而書中強調的「天命」,是你內心深處渴望的東西,而不是被命運給定的東西。
世界上沒有廉價的收穫,付出必不可少
少年在牧羊時就發現羊兒只關心水和食物,就算有人把它們一隻只地殺死,它們也只會在全部羊群都死光,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時才會有所察覺。這像極了一些人,甚至所有人。
①如何選擇?
在決定去追隨「天命」之前,少年可以有三種選擇:
⑴不聽吉普賽人和撒冷之王的「鬼話」,繼續過牧羊人的生活;
⑵去找那個有過一面之緣、相談甚歡,且令自己心儀的商人的女兒;
⑶賣掉羊群,遵從內心的渴望,相信那個重複做過兩次的夢,去金字塔尋找寶藏。
在撒冷之王的鼓勵下,少年最終放棄牧羊人的生活,踏上未知的旅程。對於普通人,這種選擇是極其艱難的。
寶藏,代表內心深處渴望擁有的東西,在那一刻,是少年的天命;商人的女兒,只是一廂情願,即便兩天後他沒去,對方也不會有所察覺。而最難割捨的,就是羊群。
羊群象徵著麻木的人群,也代表牧羊人習慣了的生活狀態——安逸、穩定,是他已經得到並擁有著的東西。
②失敗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東西,卻忽略了曾經的一無所有。換句話說,對於大多數人,比一無所有更可怕的,就是得而復失。所以,老聖王對聖地牙哥說:
只有一樣東西可以阻礙夢想成真,那就是對失敗的恐懼。
其實所謂失敗,多半就是失去曾經擁有的東西。失敗的感覺令人痛苦,對失敗的恐懼,就是害怕遭受痛苦,而害怕遭受痛苦,卻比遭受痛苦本身更糟糕。因為是這種虛無的、害怕的感覺,消滅了人們對於夢想的渴望,也消磨了他們追隨天命的意志。
而真正遭遇過失敗,摔倒後再次爬起的人,是不會放棄的。少年剛剛乘船來到非洲就被騙光了所有的錢。他先是後悔相信那個荒唐的夢,後悔放棄本來的生活。但當他意識到只要乘兩個小時的船,就能發現這麼多與過去不同的事物後便釋然了。
③佔卜的作用
感覺走投無路時,少年想起老聖王送給他的「烏凌和圖明」——用於佔卜的兩塊寶石。他只用了一次,證明老聖王的祝福尚在,之後便不再使用。因為少年記得那句忠告:要儘量自己拿主意。
佔卜行為似乎具備宿命論的意味,但其實這取決於人們看待它的態度。如果迷信於此,那麼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命中的定數。否則它不過就是你進退維谷之際的一種決策方法而已。
原始社會為何要佔卜?比如部落間的戰爭,雙方互不知情,信息極度匱乏,沒有科學的手段進行偵查或分析敵情,然而又必須快速做出決策,那麼只好依靠佔卜結果行事。但到了後來,獲取信息的方法更加豐富,佔卜的作用便不再重要。所以孫子兵法有云: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所以,孔子五十以學《易》,韋編三絕,最後卻說「不佔而已矣」,荀子也說「善為易者不佔」。由此可見,連古人都明白的簡單道理,今天的我們,卻習慣於將其看作神秘事物,甚至還有很多人迷信於此,豈不是荒唐?
④沒有廉價的收穫
少年新的夢想是賺到足夠多的錢,買回羊群,重新過上牧羊人的生活。但是在水晶店努力工作一年後,終於具備了實現它的條件時,少年發現根本不需要走回頭路。
這就是成長,是進步,是全宇宙協力的結果。同時,這也是代價。允諾十分之一的財寶給吉普賽人,是一種代價;送給老聖王十分之一數量的羊,是一種代價;啟程前賣掉羊群,放棄熟悉的生活,不僅要付出代價,更需要勇氣;而剛走出第一步就變得一無所有,則是慘痛無比的代價與教訓!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廉價的收穫,因而你最終收穫的,必定值得!
追隨天命的象徵意義遠大於表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我想到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原本是倫敦的證券經紀人,有著令人羨慕的中產地位。然而,他卻在不惑之年拋妻棄子、背負罵名,去過一種朝不保夕、窮困潦倒的落魄生活。僅僅因為少年時代的理想——他說他要去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畫畫是思特裡克蘭德的天命,他沒有忘記,也沒有放棄。這種極端例子,的確能為庸常生活中的我們帶來不小的震撼,亦或啟發——於此相反的大多數人並非不能選擇,而是不敢!
書中代表人物就是水晶店老闆。他從事水晶製品生意幾十年,害怕任何打破常規的改變。少年到來後,他甚至擔心因生意好轉而帶來的改變。
他說自己也有夢想,那就是每個伊斯蘭教徒共同的「天命」,一生至少要去麥加朝聖一次。但他選擇將這個夢想保留,不去付諸行動。因為正是這個夢想支撐自己活下去,使他能夠忍受一成不變的每一天。而一旦夢想變為現實,他便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理由。這讓我想到叔本華的哲學,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
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這自然不同於本書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強調的是自我完善。不論鍊金術士還是聖地牙哥,他們追隨天命的象徵意義遠大於表象,過程也遠比結果重要。
聖地牙哥一路走來,在羊群、吉普賽人、撒冷之王、騙子、水晶店老闆、英國人、趕駝人、法蒂瑪、鍊金術士等每一個對象身上,都學到了他之前聞所未聞的新東西。我尤為喜歡趕駝人說過的那句話:
當我吃東西時,就只管吃,當我走路時,就只管走。如果必須去打仗,今天死還是明天死對我都一樣。因為我既不生活在過去,也不生活在未來,我只有現在,它才是我感興趣的。如果你能永遠停留在現在,那你將是最幸福的人。
這便是活在當下,是幸福的密碼。然而,對於大多數人,做到這點很難。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於活在過去,或者將來。
每個人自身就是一座寶藏
小說結尾,少年渴望的寶藏,並不在他穿越整個沙漠才到達的金字塔下,而是在他做牧羊人時常去的廢棄教堂中。
但讀者卻有目共睹,少年捨近求遠的收穫,遠比直接獲取寶藏多得多。所以,藉助這部長篇寓言,作者無非想告訴我們:每個人自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寶藏,蘊藏著無限多的能量與威力。發掘它的方法,就是傾聽內心的聲音,保持足夠的愛和堅定不移的意志。
牧羊少年的尋寶之旅,其實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聖地是自己的心靈,而這心靈,便是書中說的世界靈魂、天地之心。
所以我又在想,少年即便最終沒能找到寶藏,不曾得到金子,他其實也完成了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