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經]一個人種15萬畝水稻的財富傳奇(2010.10.8)

2020-12-17 央視網

>>>進入《致富經》官網

>>>更多精彩致富案例

    員工:喂,鍾總。

    鍾振芳:小王,你查一下天氣預報,颱風什麼時候來?

    員工:颱風,今晚登陸,具體時間我再問一下。

    鍾振芳今晚上登陸,那我這邊今天後天有暴雨是吧?

    員工:對。

    他叫鍾振芳,是廣東省惠州市農民。2010年8月23日這一天,他心急火燎的趕往一片稻田,那片稻田對他來說有特殊的意義,必須在颱風登陸之前搶收那裡已經成熟的水稻。

    鍾振芳:這個稻穀跟其他稻穀不同,這個是價格最高的,按照市場價這是30元1斤的大米。

    記者:如果颱風過了再收不行嗎?

    鍾振芳:這個稻穀熟了,颱風過後會倒伏,損失就很大。現在也沒辦法了,只能這樣了。

    這片稻田一共300畝,這裡產下的大米一斤能賣到30元錢,然而7年前這裡還荒草遍地,就是從這300畝荒地開始,鍾振芳實現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在今天的惠州市,人們說起鍾振芳的時候,有兩個數字總讓人津津樂道,一個是15萬畝,另一個是80萬人,也就是說,他一個人種了15萬畝水稻,足夠80萬人食用。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麼大的一個水稻王國就是從那300畝荒地開始的。

    鍾振芳:這是剛剛搶收回來的稻穀,都是靠我們這些兄弟姐妹,每年搶季節的時候,他們都義無反顧的參加我們的搶收。

    這是鍾振芳的老家,惠州市水口街道抱塘村。今天的他早已住進了樓房,開上了奔馳寶馬。因忙於那15萬畝水稻的事,他幾乎沒時間回這裡來看看。從前在這裡生活時,父母親千辛萬苦都填不飽他們弟兄幾個的肚子,那種緊巴巴的日子,鍾振芳就是再忙都難以忘記。

    鍾振芳:這就是你們家老房子,對這個就是我們家的老房子,以前在農村窮的時候,現在回憶起來苦不堪言,那時候吃沒得吃都是餓肚子,最有印象的是,就把家裡的尿素當糖漿,做一個麻糊吃下。

    妻子:1990年我們結婚的時候,他就連300元錢都沒有,是我跟我媽要的,去辦的那個登記手續,真的是很窮,什麼都沒有,然後一直住在娘家,一直在娘家住,我從來沒有說,你窮得這樣響噹噹的,我以後怎麼辦,沒有想過,一路過來這20年來,自己覺得選擇是對的,這個男人真的值得愛的。

    貧困的生活讓鍾振芳立志不再種地,發誓要離開農村。1984年開始,追隨改革開放的腳步,他先後在深圳、廣州、長沙等城市打拼,賣過飲料,做過建材,販過糧食。讓他惱火的是,出去闖了那麼多年,總是賺一筆就跟著賠一筆,到手的錢總是留不住。

    鍾振芳:貪心,膽子也大,也是違背了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好像命運老是作對,你賺了錢,老是眼巴巴看著錢溜走了。

相關焦點

  • 四川廣漢:柚子帶來新財富 給農戶帶來八萬元的年收入
    廣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梁筱萍告訴記者,近年來,廣漢市以科學規劃為前提,以科技服務為動力,以基地建設為載體,以土地流轉為手段,推動糧食生產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全市連續7年實現水稻增產增收,2018年稻米的種植面積達到了38萬畝,產值6個億。
  • 「一畝田」讓致富快車提速
    東北網9月15日訊 訥河市訥南鎮全勝村是訥謨爾河南岸的一個朝鮮族小村莊,全村常住人口231戶992人,他們靠著村黨支部書記宋振濤「一畝田」的創意,讓全勝村的致富快車再次提速。2018年,在宋振濤的帶領下,全勝村成立了有機水稻合作社,利用村民房前屋後的小菜園種植小園水稻。合作社統一購種、統一育苗、統一銷售。購種、育秧等費用由合作社承擔,農戶只需負責小園的日常管理,便可在秋後享受入社分紅,戶均增收5000餘元。59歲的貧困戶鮑淑琴通過「帶地入社」,成了「一畝田」項目的參與者。
  • 我市11.4萬畝水稻開鐮收割
    金秋十月,稻浪起伏,稻穀飄香,又是一個豐收季,我市11.4萬畝水稻進入收割期,廣大農民正抓住當前晴好天氣及時收割,確保顆粒歸倉。 據悉,今年,我市水稻種植面積為11.4萬畝,按照年初全市農業產業結構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我市水稻品種主推寧粳43號、寧粳50號和寧粳51號等優良品種,在種植技術上,結合自治區
  • 美國人種水稻不用插秧,一播一天4000畝,你造不造?
    美國人種水稻不用插秧,一播一天4000畝,你造不造?曾經不成熟的偶一度認為美國人是吃麵粉長大的,種水稻必須得插秧,偶吃的水稻品種是最好的,偶家大米是最好的……被求知慾驅使,偶才發現知識面頻頻刷新,誰在夜郎自大。不吹不黑,今天偶帶你看看美國大米長啥樣?
  • 宿遷市343萬畝水稻拉開收割大幕
    又到一年秋收時,眼下,宿遷市343萬畝水稻相繼成熟,農民朋友們趁著晴好天氣搶收水稻,確保顆粒歸倉。 近日,記者在宿豫區陸集鎮官莊社區看到,一大片金黃色的水稻長勢喜人,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金光閃閃,收割機在田地裡來回穿梭,不一會就收割完一塊稻田。
  • 萬畝菊海開出「致富花」
    作為當地特色產業種植的滁菊,年年綻放「致富花」,鼓起了當地花農的錢袋子。  「施集等山區四鎮是滁菊主產地,2009年開始試種時只有100多畝,現在已發展到3000畝基地。」施集鎮人大主席陳國棟說:「滁菊鮮花畝產800-1200斤,畝產值3000-5000元,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新途徑。」
  • 南京溧水:小籽花生變成致富「金豆豆」
    小籽花生變成致富「金豆豆」今年,合作社共產出花生3萬餘斤,帶動農戶300餘戶參與,幫助村內低收入戶和殘疾戶等100餘戶農戶增收日前,記者從白馬鎮獲悉,該鎮年前最後一批浮山小籽花生即將進入加工高峰期,種植戶們每日奔走在田間地頭,到處呈現一派忙碌景象,小小的花生果成了他們的
  • 百畝荒山變身村民致富「靠山」 蒼南「旱改水」項目效益顯現
    百畝荒山變身村民致富「靠山」 蒼南「旱改水」項目效益顯現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15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10月15日消息:如何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
  • 農技指導到田頭 農資發放到手頭 嘉魚搶種水稻3.5萬畝
    鹹寧網訊 記者 譚昌強、特約記者江開群、通訊員鄧丹報導:「一定要按技術規範搞好消毒,同時注意泡種不要超過10小時,否則會影響發芽率和產量。」7月17日,嘉魚縣高鐵嶺鎮陸水村種糧大戶孫運才,在該縣農村抗災救災技術小組指導下,進行早稻補種。
  • 天津市寧河區:好生態為村民打開致富門
    「河蟹與水稻立體種養,不但提高了水稻的質量,而且豐富了河蟹的餌料,讓七裏海河蟹口感更好!」寧河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水產科負責人吳建松說。據了解,寧河區2019年養殖稻田蟹1.9萬畝,年產40萬斤,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河蟹供給量,也成為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載體。
  • 四川榮縣3萬畝「中國好糧油」水稻示範片播種超90%
    作為「中國好糧油」四川行動示範縣的榮縣,一手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春播,在榮縣農業農村局科技特派團專家的指導下,截至3月11日,全縣3萬畝「中國好糧油」水稻示範片播種已超過90%。「我們的示範基地主要集中在樂德、長山、觀山、來牟4個鎮,示範面積1.5萬畝,帶動種植優質水稻5萬畝。
  • 河源東源確保春種水稻20萬畝
    南方日報訊 (記者/蔣才虎 通訊員/黃廷首)筆者近日從廣東省產糧大縣之一——河源市東源縣相關部門獲悉:該縣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全力推進春耕備耕工作,確保今年春季完成20萬畝水稻和6萬畝花生的種植任務。
  • 洋縣5萬餘畝黑米水稻喜獲豐收 鼓起農民錢袋子
    「我與村上的合作社籤了種植協議,今年種了5畝黑米水稻,我只管把黑米水稻種好,銷售有保底價,1900公斤稻穀賣了9300多元,省心又省事。」10月29日,洋縣紙坊街道辦事處草壩村村民王建紅對記者說。今年,洋縣5萬餘畝黑米水稻喜獲豐收,目前各大收購企業紛紛上門搶收。
  • 新區萬畝向日葵產業園打通致富路
    今年的向日葵又喜獲豐收 10月中旬的新區六墩村地頭,田間的向日葵花海已經沒有了一個多月前的絢爛,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沉甸甸低頭下垂的葵花盤,
  • 村民念響精打細「蒜」致富經
    村民念響精打細「蒜」致富經 信息來源:微柳江 發布日期:2020-12-15 10:00 【字體:大中小】 今年10月,成團鎮白露村村民利用秋收備耕下種時機,種植紅皮精品蒜苗。經過精心栽培,蒜苗長勢良好,喜獲豐收,日前已經成熟上市,畝產在2000斤到3000斤左右。今年的市場批發價為1.8元至2.2元,主要銷往柳州市海吉星批發市場、湖南、重慶等地。
  • 念好「山字經」 共奔致富路
    如今,大傢伙兒都指望著這吊瓜帶領我們增收致富。」三合村村主任馮慶國說,自息烽縣引進貴州山友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九莊鎮種植吊瓜以來,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三合村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曾經的三合村可不是這般「熱鬧」場景。  「我們村以種植包穀、水稻為主,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成片的土地並不多,再加上缺水,村民們都是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 小夥聽信致富經種植它,本想一畝賺10萬,如今卻爛在樹上沒人要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小夥聽信致富經種植它,本想一畝賺10萬,如今卻爛在樹上沒人要。不知道現在小夥伴們在看電視節目的時候會不會發現,就是越來越多的出現了一些所謂的「致富經」的節目。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在廣西地區的一位小夥子就是某「致富經」節目的忠實粉絲,某一天在看節目的時候發現
  • 樟市鎮:致富有「稻」 「橙」心照亮小康路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公司在樟市流坑、北約村發展種植的1000多畝馬壩油粘,推廣了無公害生態種植法,解決了當地100多人的就業問題,實現每畝純收入300多元,加上政府谷種、肥料獎補資金,全年基地種植馬壩油粘純收入突破40萬元。下一步,基地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為當地農戶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
  • 山東東營:村黨支部化身「大管家」 託起鄉親致富幸福夢
    央廣網東營4月14日消息(記者王成林 通訊員吳根林 黃鑫)「合作社已經備好了水稻種子,育秧池和育秧盤也全部準備好,下周就可以育秧,合作社員們都期盼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4月11日,迎著和煦的春風,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堐西村黨支部書記趙忠華正查看黃河灘上1000畝水稻田的管道鋪設情況。
  • 邯鄲日報:邯山區南堡鄉萬畝桃園鋪就致富路
    近日,《邯鄲日報》新開鄉村振興專欄首發《邯山區南堡鄉萬畝桃園鋪就致富路》文字新聞,對邯山區「2+2+N」鄉村振興戰略及萬畝桃園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