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心理 來自專輯親密關係危機
茗荷|作者
歐小宅、蟲子|編輯
thoma-boehi|圖源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加入伴侶的社交圈」這件事。
7月初,賈靜雯包場請林心如夫婦等人看電影,還在微博上曬出了合照。
有網友調侃:「霍建華已經成功打入林心如的社交圈。」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你認為有沒有必要進入伴侶的朋友圈呢?
「戀愛五年,她沒帶我見過她朋友」
上周周末,Jerry的女朋友芊芊和朋友們聚會完要Jerry來接,但沒有想到他快趕到的時候,芊芊只是簡單發條簡訊,就和朋友們打車走了。
事後大家為此事吵了一架,Jerry 認為芊芊是因為迴避自己,所以和朋友先走了。而芊芊說自己只是不想讓朋友們久等。
讓Jerry耿耿於懷的是,女朋友交往已經五年了,他經常帶她和自己的朋友見面,家人也見過好幾次。但是,芊芊沒有帶他見過任何一個朋友(只是帶Jerry見過一次家人)。
他不理解她所說的「朋友不多,沒必要見」。
在他的心目中,去見女朋友的好朋友,意味著她和朋友們對他的認可和接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他經常在想,是不是她不夠愛他,才會這麼做?
很多人在要不要加入伴侶朋友圈這件事上,和伴侶有衝突。
在過去,人們常常通過朋友和家人尋覓潛在伴侶,已經分享了大部分的人際關係。
但現在,人們經常會因為婚戀,進入兩個完全不同的朋友群體,這使得社交網絡的「合併」變得更加困難。
是否有必要融入對方的朋友圈,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表面上看,是否融入伴侶朋友圈是對自由度和界限的理解有區別,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種分歧也在提示我們:
我們在依戀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根據戀人的依戀類型予以調整。
有分歧,因為依戀類型不同
1990年,心理學家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恐懼型、疏離型,痴迷型 。
這四種依戀類型,是根據「迴避親密的程度」和「是否焦慮於被拋棄」兩個緯度來區分的。
「迴避親密」程度高的人,在與人親密時會感到不舒服,程度低的人則會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輕鬆;
「焦慮被棄」程度高的人,會害怕他人離開自己、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注意力,程度低的人則不會擔心。
不同依戀類型的人,需求並不相同,其對待戀人朋友圈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
痴迷型:「我渴望親密無間」
說回剛剛提到的Jerry。
有時候聯繫不上芊芊,Jerry腦子裡就充斥著她和異性朋友在一起的荒唐想法。
但只要是芊芊來到他身邊,他又感覺沒事了。
這讓他痛苦不堪,明明知道自己不對,可就是找不到辦法去改變。
進一步了解得知,他的爸爸出軌拋棄了家庭,在他成長過程中,媽媽雖然待他很好,但在感情中始終對於「焦慮拋棄」具有高度敏感性,加上前面幾次戀情都有被背叛經歷,他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他一再要求芊芊和他一樣匯報行蹤,介紹朋友給彼此認識,但讓芊芊有一種「被控制」的感覺,她選擇了拒絕。
很多人都像Jerry一樣,對伴侶都有較深的依戀,從依戀類型上看,屬於「低迴避,高焦慮」的「痴迷型」。
他們認為:「不介紹朋友給我認識,不告訴我去了哪裡,就是不信任和不尊重我」。一旦伴侶表現出距離感,他們內心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而對其伴侶來說,「雖然我看重你,但我們彼此之間需要保留空間」。
疏離型&恐懼型:「我害怕過於親密」
安全型依戀類型容易與人親密,並安心地信賴伴侶和朋友的交往。
相比之下,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人容易在關係當中患得患失。
因為害怕過度親密,他們有可能出現防禦行為——不讓伴侶進入自己的核心社交圈。
Jerry開朗幽默,芊芊的朋友們很希望每次活動的時候她把他一起帶上,更好玩一些。
但芊芊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覺得他不在場自己更自在。
「難道你還怕我們搶了你男朋友不成嗎?」芊芊閨蜜開了個玩笑。
芊芊仔細想了想,主要原因還不在於此。是因為,她有時候渴望「逃離」他。
雖然Jerry性格很不錯,也很疼愛芊芊,大事小事都喜歡操心,但是芊芊不知道為什麼,經常有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
她依戀他的精心照顧,但又時常想跑開。
與為數不多的幾個老朋友的相聚,讓她有更強的放鬆感。
最近兩家人在張羅結婚的事情,芊芊一點都興奮不起來。但她也知道,這是她自己的功課,並非對方的問題。
明明愛對方,但一旦關係穩定或進入較深的階段,她就想逃跑。
從依戀類型上來說,芊芊在「高迴避」和「高焦慮」得分更高,屬於「恐懼型」。
雖然渴望別人的關心和愛,但一旦要進入深度依戀關係,她總是迴避。
「疏離型「的依戀模式常常會跟「恐懼型」混淆,但是兩者還是很好區分的。
「疏離型」和「恐懼型」,一樣渴望關心和愛,同時又排斥伴侶深入自己的社交領域,甚至感到恐懼。
不同在於,疏離型對自由度需求更高,渴望與人群保持距離。
伴侶是不安全型依戀,怎麼辦?
我們都渴望碰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伴侶,既有很好的朋友,又不影響戀人關係。但根據數據顯示,在人群中,安全型依戀的比例都不到50%。
我們大多數人,都面臨非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伴侶,需要認真考慮朋友和伴侶的關係,和他一起成長。
如果你和伴侶在苦惱要不要進人對方社交圈,可以參考以下三點。
首先,認真分析自己和伴侶的依戀類型,坦誠表達你們在朋友問題上的真實感受。
例如下面這組對話:
女:「你一周三次去喝酒打牌,把我放在家裡,我真的感到被冷落和忽視。你知道,我不是那種自己玩得很嗨的類型。我需要你。」
男:「你老是問我到底去哪裡,和什麼人在一起吃飯,我真的感覺我多了一個母親!」
當我們坐下來認真分析彼此的依戀類型,對我們過去的創傷有所了解的時候,才更有可能讓彼此更舒適。
對於像Jerry這樣的痴迷型伴侶,你可以試著去理解,他吃朋友的醋,只是想比別人需要更多一些在乎和陪伴,這樣他才會感覺到安心。
同時,雙方可以檢視,在關係當中,是否存在和異性朋友缺乏合理界限的問題?有沒有關係上的長遠規劃?有沒有讓伴侶感覺到被尊重和重視?
痴迷型的人自身可能需要拓寬一些生活面,更加獨立一些,而其伴侶有必要更關心ta一些,給予更多的確認。
很多像芊芊一樣疏離型的人,會拒絕另一半進入他的朋友圈。排除「備胎」、「不認可(拿不出手)」、「時機不成熟」等原因,有時候他們也只是在渴望能有更多的獨立空間而已。
或許空間感正是他在過去經歷中最渴望的。
我們只有花更多精力,去讀懂那些對方表達愛的「反向」語言,才能找到彼此都舒服的方式。
而對於疏離型的人自己來說,你需要對伴侶多一些責任感,信任感。
其次,正視友誼對伴侶的積極意義,努力做安全型伴侶。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伴侶和自己的關係並不是全部。
除了伴侶這個角色,他還是他自己,也扮演著朋友、兒子或女兒、員工等等其他角色。
也許你並不喜歡你伴侶的朋友圈,他們在一起抽菸喝酒,又經常打牌,看起來是妥妥的危害身體,甚至你還擔心,他被那些喜歡出入夜場的人帶壞了。
但是,像芊芊一樣,獨自與朋友在一起,適當地放鬆後,才有更多的好心情給予家人。
她把很多小秘密分享給閨蜜,能夠得到同性伴侶的支持和理解,才更有可能客觀看待你們彼此的關係。
與其花更多精力在是否要融入伴侶的朋友圈上,不如修煉內功,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培養出一種,無論是單身還是有伴兒,都能過得開心的能力。
當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時,也更有潛力去成為安全型伴侶。
你不必再糾結怎樣進入他的朋友圈,因為他的朋友會主動想認識你。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Dekel, S., & Farber, B. A. (2012).Models of intimacy of securely and avoidantly attached young adults: Anarr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disease, 200(2), 156-162.
Schmitt, D. P. (2008).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romantic attachment and culture how ecologicalstressors influence dismissing orientations across genders andgeographi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42(3), 220-247.
- The End -
作者簡介:茗荷,心理諮詢師。我唯一的使命是讓你記起你有多完美。公眾號:mingheonline,新書《我是愛你的,也是自由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