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頭條做悟空問答時,有位母親提的 &34;問題,我覺得這位母親對嬰兒的身心發展還是缺乏基本的了解,有必要向類似這位養育0—3歲以內嬰兒的寶媽們普及普及嬰兒心理髮育發展的常識性知識,引導寶媽們認識人類嬰兒早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規律。
一歲半的寶寶進入叛逆期了嗎?
寶寶,為啥怕生?
寶寶,為何粘媽媽?
︱嬰兒的心理何時誕生?
嬰兒在多大的時候能認識自己的母親呢?
有些人認為,嬰兒一出生就能認識自己的母親!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是什麼情形呢?
我說的這種現象,實際上是人類嬰兒出生以後,嬰兒的心理誕生過程,也就是嬰兒的&34;何時出現?
有位專門研究0—3歲嬰兒心理行為發展特點的兒童心理學家說過&34;
嬰兒出生以後,還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34;,在一歲之前可以說嬰兒與母親是一體的,即共生的關係,嬰兒以為我就是母親,母親就是我,嬰兒沒有自我與客我的意識。
可是,嬰兒是一個每天都在成長和變化著的生命,在嬰兒慢慢的成長過程中,嬰兒的心理發生了,嬰兒開始逐漸有了&34;的感覺,能夠逐漸認識到我是我,母親是另外一個人,開始出現心理上的與母親分化的&34;感。
隨著嬰兒心理上分離感的出現,嬰兒在身體接觸上也開始與母親拉開距離,兒童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34;,即嬰兒在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要在現實生活中完成與母親的不斷分離,成為一個有獨立的、自立的自我意識的人。
︱嬰兒的微笑反應
兒童心理學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發現,雖然嬰兒在3個月大時,會對人臉或類似人臉的物體發出微笑,即心理學家稱為的&34;。但是,這時嬰兒不論看到的是母親父親等熟人,還是陌生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嬰兒都會有微笑反應,嬰兒此時還分辨不出哪個是自己熟悉和喜歡的,哪個是陌生和不喜歡的,按照皮亞傑的觀點,此時嬰兒還沒有形成客體的恆定性。
皮亞傑認為,嬰兒要形成真正的客體(母嬰關係)還需要四到六個月的時間,到那時,嬰兒就可以從眾多人中識別出某一人的臉,並對其面孔賦予積極的情感意義。
這種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遇見,見到幾個月大的嬰兒,在徵得父母同意後,你可以抱抱,對嬰兒笑笑,嬰兒也會對你笑笑,而且對你抱他這種行為沒有哭鬧反應(陌生人反應)。
︱嬰兒的陌生人反應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約到了八、九個月的時候,嬰兒就會出現被稱為&34;的行為。當有陌生人走近或在場時,嬰兒就會哭鬧,表現出極度的情緒反應,特別是陌生人要抱他時,嬰兒在行為上表現出拒絕或極度的害怕。
這種&34;說明,此時嬰兒已經可以辨別母親的臉,並且賦予母親獨特的地位和屬性,嬰兒已經與母親建立了真正的客體關係,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
嬰兒在自己的心理髮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母親這個客體的穩定或恆定的記憶印象,這種記憶是在母嬰的不斷互動,不斷交流,不斷重複的過程中形成的,母親既是嬰兒生理需要滿足的對象,也是嬰兒情感依附、愛的依戀、安全感獲得的對象,在這種母嬰互動中,雙方不斷地投注情感,建立穩定的母嬰關係。
︱母嬰關係與情感依戀
嬰兒不是天生就能認識自己的母親,雖然嬰兒與母親有天然的血緣關係,但是,按照依戀理論創立者鮑爾比的觀點,如果嬰兒在出生後不是由母親照料,不是由母親餵養,不能在1歲前建立特別的依戀關係,嬰兒不能在自己的內心形成關於母親的內在形象,而是讓其他照料者照料,那麼嬰兒照樣可以與照料他的人形成依戀關係,建立情感依附,獲得愛的傾注,而把母親看做陌生人。
這種現象說明,母嬰關係雖然是天生的,雖然有血緣聯結,但是如果在後天的養育過程中,特別是在母嬰關係形成的關鍵期0歲—3歲這個階段,如果嬰兒由別人照料,那麼嬰兒照樣可以與那個照料它的人建立永久的母嬰關係。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丹尼爾·斯特恩通過常年觀察嬰兒發現,嬰兒在心理功能(0—3歲)的形成過程中,會對外界事物,尤其是人在自己的內在世界建立一個心理圖式,這個心理圖式是嬰兒在後天與人的互動過程中不斷重複形成的,而且嬰兒又賦予這個心理圖式以情感經驗,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嬰兒會以這個心理圖式來解讀外界信息,包括與人的交往。
︱嬰兒,不是一出生就能認識自己的母親
母親雖然是天生的(生物學的母親),但你與嬰兒的情感關係是在後天的良性互動中形成的(心理學的母親)。
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情感關係、愛的關係,母嬰關係也不例外
如何與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健康的母嬰關係?我這裡說的母嬰關係是廣義的,既包括母親,也包括父親,以及其他照料者,但首先是母親,那個給我們生命的人!
母親與嬰兒的情感紐帶,要在3歲之前扣上,否則,錯過情感依戀的關鍵期,即便母親再努力,孩子也不會把你當做親近的人。
寶媽們,要懂得,孩子在3歲之前,一定要自己帶,再苦再累,你也要自己帶孩子;如果,白天你要成就自己的職業,沒有辦法,晚上回家,一定要與寶寶在一起嗎,重新建立依戀關係,彌補白天孩子缺失的情感、愛和身體觸摸。
靈長類動物都是有情感的動物,誰給我吃不重要,誰給我穿不重要;誰擁抱我,誰陪伴我,誰給我愛,才是最重要的。
20世紀60年代,兩位兒童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靈長類動物情感依戀的實驗,讓人們更加認識到人類母嬰關係建立過程中情感依戀的重要性。兩位心理學家在實驗室只做了兩隻恆河猴母親,一隻是鐵絲網母親,身上放著奶瓶;一隻是棉布母親,身上有類似毛的棉布;心理學家把四隻新出生的幼猴分別放到有鐵絲網母親、棉布母親的環境中,幼猴要在這種環境中生活165天,實驗的結果讓心理學家感到震驚。幼猴只在吃奶時去找鐵絲網母親,而在其餘時間都依偎在棉布母親身上。這個實驗說明,靈長類動物是通過身體的聯結髮生情感依戀的,棉布母親不僅可以給幼猴溫暖,還可以給幼猴提供安全感和情感需要。
人類更是如此,母嬰關係不僅僅是生育關係、滿足吃喝的關係;母嬰關係的本質是情感依戀關係,而母嬰間的情感依戀是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互動、母親陪伴建立的;如果,在嬰兒期母親缺失,或者母親經常不在場,母親實際上就是一位僅有著血緣關係的陌生人。
本文為心理老師左叔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