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很令人傷心,尤其是被自己的孩子拒絕時。很多父親在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周就不幸遭遇了這種情況:新生兒會友好的盯著爸爸看,也會讓爸爸抱著它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但是一旦寶寶累了,就會又哭又叫,而這時只有一個人能安慰孩子:媽媽!
嬰兒從出生開始就依賴母親,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使他安靜下來嗎?有專家反駁了這種說法,「嬰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對於嬰兒來講,誰來照顧它都可以。
6個月之前大部分嬰兒建立聯繫的能力還不夠強。」美國兒童精神健康中心研究人員解釋到。「因此當別人代替母親照顧它時,通常情況下它也會很平靜」。7個月到9個月是認人階段,這個階段嬰兒才能夠區分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但是有另外的專家卻認為:「有的孩子天生傾向於依賴母親。但這和他們的母親無關,而與他們的性格相關」。
每個嬰兒出生時就擁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美國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已經證明,在嬰兒出生前這些性格特點已經在大腦中形成了。
當別人要抱嬰兒時,嬰兒是很平靜的接受,還是一直緊緊抓住媽媽的衣服,不是後天教育的問題,而是與大腦化學物質有關。
傑羅姆·凱根和他的團隊得出結論:大約40%的新生兒不會很快的慌亂。面對不同的照顧它的人表現的很安靜,或者很少哭鬧。另外40%的孩子需求稍高:「比起其他人來,他們更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短時間的分離肯定會令這些孩子緊張」。
剩下的20%的新生兒,被傑羅姆·凱根稱為「反應激烈型」。他們明顯與同齡的孩子不同:他們不僅特別的清醒活躍,而且運動能力很強。一旦分離,就會感覺到緊張,反應非常強烈。這類孩子與它「最親密的人」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
「最親密的人」不一定非是母親。事實上出生之後嬰兒還沒有確定與誰的關係最親密。如果從這個月開始基本上只有父親給他餵奶,在它身邊的話,那么爸爸就得到了「最親密的人」的頭銜。
絕大多數情況下,出生時嬰兒就在媽媽肚子上休息,在媽媽乳房上吃奶,在媽媽的臂彎裡入睡。因此關係研究人員深信,如果每個孩子「最親密的人」的名額只有一個的話,那麼一定是母親。
爸爸則是這個名額的替補人員。爸爸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對於「反應激烈」型的嬰兒,爸爸在最開始的幾個月中只是「媽媽的替補」。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雙重策略被證明是很有效的:一方面,滿足嬰兒對媽媽的需求。這麼做不會寵壞它,而會讓它更有安全感,使它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感到安全舒適。
另一方面,從最開始就慢慢的應對:一個星期讓孩子和爸爸相處一個小時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而且這樣媽媽就可以安心的去參加產後訓練班。當然,當母親關門離開家時他可能會哭鬧。但是它也會慢慢的體會到,其實它也可以依偎在爸爸懷裡,爸爸也可以抱它,給他奶瓶,安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