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屯中學廢棄的教室
話說1976年夏天,也就是唐山大地震那年。三位偉人相繼離去, 全國人民都悲痛萬分。那時我正在軍屯中學讀高一,天天防震。白天在教室上課,晚上在自己搭的防震篷裡休息。防震篷就是把宿舍的床抬出來,上面用蓆子圍起來,兩頭用被單遮擋起來。這是歷史背景。
有一個周日下午,從家裡返回學校。剛剛放下從家裡帶來的乾糧,一包袱煎餅,一瓶鹹菜。這是我一星期的食品。比我先到校的同學竇秀芹,過來小聲神秘的對我說:「我爸回來了,給帶好吃的了」。
秀芹的爸爸好象在濟寧上班。她一邊說著一邊從包裡拿出一個瓶子,裡邊裝著玫瑰色的液體,隱隱約約可見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塊塊。我好奇的問:「這是什麼呀?」那時我從來沒見過的一種食品,包裝精緻,顏色誘人。她小聲對我說:「噓,別讓別人聽見了。」邊說邊打開瓶子,讓我拿出一張煎餅。她拿出筷子夾了一塊,夾在煎餅裡,輕輕地捲成一個圓筒。香啊,真是回味無窮呀!
網絡圖|醬豆腐
醬菜、煎餅是老家的特產。除了現在聞名遐邇的濟寧玉堂醬菜,味道醇厚,口感鮮美。煎餅是以前的主食。那時候的煎餅是用地瓜面製作的,每年各家各戶都要製作很多煎餅保存起來,當作一年的口糧。
做煎餅是每年的大事。製作煎餅的工藝不同於現在城市路邊煎餅果子的做法。老家做煎餅,先用一個很大的盆,盛半盆地瓜面,鞣製出稀薄合適的麵團。在土灶臺上支好直徑大約一米的黑色鐵質鏊子。鏊子好像就是大號的電餅鐺,只不過是放在土灶臺上,用柴禾、木頭或者煤塊加熱。
以前條件差,絕大多數人家燃燒的都是柴禾,莊稼秸稈,或者是從田野裡弄回來的雜草灌木。把鏊子燒熱以後,先用一個木製小板子蘸著棉籽油或豆油,在鏊子上均勻地塗抹,防止粘面發糊。用麵團在鏊子上從外向裡滾幾圈,把面均勻地塗滿鏊子,再用板子蹭一蹭,去掉不平的面塊。
網絡圖|製作煎餅
條件好的人家會撒上芝麻。這時候會冒出很多的熱氣,發出滋滋的聲音,一小會兒就做好了。趕緊用鐵質的小鏟刀,把煎餅從鏊子上剝離。整個的煎餅一張一張地疊加在一起,層層疊疊,很是壯觀!趁著剛做好的煎餅,質地比較柔軟,趕緊摺疊成長20cm寬10cm的長方塊兒。一部分會再次放到鏊子上,烤乾,顏色金黃,口感酥脆。
上學之所以帶煎餅,一是那時候條件艱苦,沒什麼吃的;二是煎餅方便存放,不會發黴。那個星期天下午,吃完那一卷不同尋常的煎餅,我才拿過那個小瓶子仔細看:醬豆腐。
然後,秀芹把剩下的醬豆腐收起來,對我說,明天咱再吃。那時學校沒有餐廳,我們吃飯都在教室,坐在自己上課的位置上吃。那時候學校配餐的標準是,喝著學校提供的白菜湯,吃著自己從家帶的煎餅和鹹菜。當夜無話,靜待第二天繼續品嘗。
可是,等到第二天吃飯時,竇秀芹生氣地對我說:「醬豆腐不知讓誰給偷吃了,連瓶都沒了。」旁邊有幾個男生偷偷地在笑,我們一下子就明白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40年前。雖然吃的簡單,但非常享受。那是我吃過的家鄉煎餅卷醬豆腐,記憶中最美味的食品,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在舌尖上很回味!雖然後來吃過很多山珍海味,但家鄉的煎餅依然是我的最愛,而煎餅卷醬豆腐依然能讓我的思緒回到40年前的美好時光!
前排中為作者,後排右是竇秀芹
喜歡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的「梅山莊」
(部分圖片及文字信息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