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舌尖回味:煎餅卷和醬豆腐

2021-02-17 梅山莊

軍屯中學廢棄的教室

話說1976年夏天,也就是唐山大地震那年。三位偉人相繼離去, 全國人民都悲痛萬分。那時我正在軍屯中學讀高一,天天防震。白天在教室上課,晚上在自己搭的防震篷裡休息。防震篷就是把宿舍的床抬出來,上面用蓆子圍起來,兩頭用被單遮擋起來。這是歷史背景。

有一個周日下午,從家裡返回學校。剛剛放下從家裡帶來的乾糧,一包袱煎餅,一瓶鹹菜。這是我一星期的食品。比我先到校的同學竇秀芹,過來小聲神秘的對我說:「我爸回來了,給帶好吃的了」。

秀芹的爸爸好象在濟寧上班。她一邊說著一邊從包裡拿出一個瓶子,裡邊裝著玫瑰色的液體,隱隱約約可見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塊塊。我好奇的問:「這是什麼呀?」那時我從來沒見過的一種食品,包裝精緻,顏色誘人。她小聲對我說:「噓,別讓別人聽見了。」邊說邊打開瓶子,讓我拿出一張煎餅。她拿出筷子夾了一塊,夾在煎餅裡,輕輕地捲成一個圓筒。香啊,真是回味無窮呀!

網絡圖|醬豆腐

醬菜、煎餅是老家的特產。除了現在聞名遐邇的濟寧玉堂醬菜,味道醇厚,口感鮮美。煎餅是以前的主食。那時候的煎餅是用地瓜面製作的,每年各家各戶都要製作很多煎餅保存起來,當作一年的口糧。

做煎餅是每年的大事。製作煎餅的工藝不同於現在城市路邊煎餅果子的做法。老家做煎餅,先用一個很大的盆,盛半盆地瓜面,鞣製出稀薄合適的麵團。在土灶臺上支好直徑大約一米的黑色鐵質鏊子。鏊子好像就是大號的電餅鐺,只不過是放在土灶臺上,用柴禾、木頭或者煤塊加熱。

以前條件差,絕大多數人家燃燒的都是柴禾,莊稼秸稈,或者是從田野裡弄回來的雜草灌木。把鏊子燒熱以後,先用一個木製小板子蘸著棉籽油或豆油,在鏊子上均勻地塗抹,防止粘面發糊。用麵團在鏊子上從外向裡滾幾圈,把面均勻地塗滿鏊子,再用板子蹭一蹭,去掉不平的面塊。

網絡圖|製作煎餅

條件好的人家會撒上芝麻。這時候會冒出很多的熱氣,發出滋滋的聲音,一小會兒就做好了。趕緊用鐵質的小鏟刀,把煎餅從鏊子上剝離。整個的煎餅一張一張地疊加在一起,層層疊疊,很是壯觀!趁著剛做好的煎餅,質地比較柔軟,趕緊摺疊成長20cm寬10cm的長方塊兒。一部分會再次放到鏊子上,烤乾,顏色金黃,口感酥脆。

上學之所以帶煎餅,一是那時候條件艱苦,沒什麼吃的;二是煎餅方便存放,不會發黴。那個星期天下午,吃完那一卷不同尋常的煎餅,我才拿過那個小瓶子仔細看:醬豆腐。

然後,秀芹把剩下的醬豆腐收起來,對我說,明天咱再吃。那時學校沒有餐廳,我們吃飯都在教室,坐在自己上課的位置上吃。那時候學校配餐的標準是,喝著學校提供的白菜湯,吃著自己從家帶的煎餅和鹹菜。當夜無話,靜待第二天繼續品嘗。

可是,等到第二天吃飯時,竇秀芹生氣地對我說:「醬豆腐不知讓誰給偷吃了,連瓶都沒了。」旁邊有幾個男生偷偷地在笑,我們一下子就明白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40年前。雖然吃的簡單,但非常享受。那是我吃過的家鄉煎餅卷醬豆腐,記憶中最美味的食品,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在舌尖上很回味!雖然後來吃過很多山珍海味,但家鄉的煎餅依然是我的最愛,而煎餅卷醬豆腐依然能讓我的思緒回到40年前的美好時光!

前排中為作者,後排右是竇秀芹

喜歡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的「梅山莊

(部分圖片及文字信息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相關焦點

  • 山東特產名吃,煎餅卷大蔥,這味道絕了讓你一不小心就愛上它
    山東特產名吃,煎餅卷大蔥,這味道絕了讓你一不小心就愛上它鄉間的煎餅是原汁原味的, 把小麥洗淨和水磨成糊, 放開一張大鏊子, 用一根長而扁的竹匹在鏊子上畫很藝術的軌跡 等到吱吱啦啦,一陣熱氣縈繞過後香味就飄了出來, 一片片大而圓的餅便可以揭下來了
  • 家庭雜糧煎餅的簡單做法,軟和不黏牙,做法詳細
    感謝大家關注晃晃的廚房,評論我都會一一回復噠~說起煎餅,最有名的還得屬山東大煎餅和天津的煎餅果子,同樣是煎餅,但是兩地的風格大不相同。山東煎餅比較薄,口感幹一些,便於儲存,在古時候是一種非常好的乾糧,配上大蔥和醬就很美味,現在有時候還夾生菜或者其他自己喜歡的食物在裡面,有點大餅卷一起的格調。
  • 等不及舌尖三,雜糧煎餅自己做
    闊別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就要在今年春節期間來讓我們盡情舔屏幕啦!雖然現在離正片發布還有段時間,但是僅僅是剛公布的預告片,就已點擊破百萬了!雖然只有一分鐘,但還是閃過了不少饕餮美食。好奇的我也在預告片中盡情流口水的同時,發現了大學時最愛的小吃——雜糧煎餅,不僅回到了站在煎餅攤前等待的那個場景。等不及舌尖三的介紹了,我要自己動手做!第一步,準備材料做好雜糧煎餅首先要準備好這些食材:雜糧麵粉、雞蛋、肉鬆、鹹菜、蔥花、甜麵醬、蔬菜、脆餅。這還只是基礎配置哦,缺少其一,那可就不正宗了!
  • 煎餅、烙饃、絲娃娃……給中國人一張餅,我們能把世界捲起來
    肉夾饃、驢肉火燒、蘭州牛肉麵……當然,最多的是各種烙餅和卷餅。春餅、煎餅、手抓餅、燻肉大餅……發展到極致,便是可甜可鹽、可葷可素,並且還十分可口的——大餅卷一切。01餅從哪裡來?既然要把世界捲起來,首先得有餅。
  • 舌尖上的天津,不止是煎餅包子,還有那些不容錯過的美食
    據說,乾隆下江南路過天津,嘗過這裡的美食之後,竟將黃馬褂和五品頂戴花翎賜給廚師。可見,天津的美食確實是令人垂涎三尺。其實,一座城市的文化都在唇齒之間行走,醞釀出各種美食的同時,還能吃出每一餐帶給你的好心情。
  • 齊魯名吃:柳埠煎餅-中新網
    ,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方便食品,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煎餅卷大蔥」構成了山東人特有的飲食文化現象。作為煎餅的發源地,在濟南南部山區的廣大農村至今仍保持著「戶戶支鏊子,家家攤煎餅」的習俗。而在柳埠一帶,群眾最喜歡吃的主食就是煎餅。  柳埠煎餅的起源不見於史料,最早的傳說是唐末黃巢起義軍在柳埠的黃巢村駐紮,當地百姓曾以煎餅相送。如此說來,柳埠煎餅的歷史也大約有千年左右了。
  • 老天津人最愛吃的煎餅餜子是樓下這12家!
    煎餅已經冒起了熱氣,又換一柄小鏟,四下裡鬆動一下邊緣,兩手一翻,煎餅就翻了個身。放上油條果篦兒裹上之後,就是調料:小刷子唰唰兩下,抹上甜麵醬和醬豆腐,一道深褐一道鮮紅。緊接著一翻一折,煎餅成了棉被狀,裝了袋交到你手裡,全過程不超過兩分鐘。
  • 五蓮煎餅、豆腐製作技藝 煎餅卷豆腐「越吃越有福」
    四年前,前坪頭村「兩委」成員張吉花在一次培訓中,和鄰村一位支部書記戲言。 回到家,她卻真起了這個念頭。 2016年冬,張吉花和一個閨蜜烙了一個月的地瓜煎餅,雖然後來並沒有賣給和她戲言的支部書記,可是令她驚喜的是,她只發了幾條朋友圈,她和閨蜜烙的500多公斤地瓜煎餅竟被一搶而空!
  • 電商主播帶火「煎餅卷大蔥」
    尋親公告  ●周生祥,性別男,大致年齡4歲,血型:不明,2017年6月16日晚上8點左右發現被遺棄在北京市豐臺區的一公園內。現暫由山東省梁山縣壽張集鎮四合興村周廣超撫養。  現進行公告,如有其生父母和其他監護人信息或者有關違法線索,請及時來電、來信向公安機關反映。
  • 40年,兩代人,跨省來廣式小店只為鹹煎餅配粥!
    這是家開業即將40年的老店,平淡細膩粥中品,香港飲食節目主持人阿蘇專程試食打包過,媒體對這家店的報導更是家常便飯讚不絕口,其實對於很多在廣州生活的人來說,這理應更是他們廣州記憶最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鹹煎餅是小時候經常吃的一種食物,香氣誘人,金黃酥脆,這款小吃在廣州已經很少店會做。最佳拍檔:鹹煎餅、鹹瘦肉粥。鹹煎餅用南乳醬為香料和面炸酥,鹹中帶甜,南乳醬甘香,點綴的芝麻粒提升香氣。用中筋麵粉和面的鹹煎餅十分彈牙。餅中間薄脆,四周軟中帶微韌,切開後能看到一個個氣孔。
  • 日照人的煎餅能卷什麼?是時候見識一下了!
    日照人對煎餅有著特殊的感情。日照煎餅色調微黃,質細香甜,柔軟可口,營養豐富,尤其是以小麥為原料製作的煎餅,卷上想吃的菜,更是美味可口。吃煎餅最出名的就是卷大蔥,如果再蘸點醬,可就是大家印象中最標配的吃法了。
  • 我家鄉的特產給大家看看山東手工大煎餅,看看煎餅卷大蔥
    沒錯,在我們山東有很多的地方都喜歡吃煎餅,在我小時候家裡基本上都是一座煎餅,都是做七八十斤一大摞一吃很長時間。小的時候,煎餅用的鏊子都是一想到煎餅都是滿滿的回憶,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鏊子,後來長大一些就學攤煎餅一看就是幾十斤也不覺得累,感覺攤煎餅還是比燒鏊子輕鬆,滿滿的回憶。
  • 王致和醬豆腐與臨清豆腐乳
    《王致和醬豆腐與臨清豆腐乳》提起「王致和臭豆腐」,久居北京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閒憶衛城——煎餅果子鍋巴菜,天津的早點數不清
    雖然叫作鍋巴,鍋巴菜裡的鍋巴是用綠豆和小米水磨成漿,或直接用綠豆面和小米麵制按比例配比攤成的薄煎餅,晾涼後切成柳葉條塊。滷汁則用醬油、鹽、薑末、五香面、大料面、醬料及水澱粉熬製,其中,醬料使用香油、面醬、蔥花、薑末、香菜根、五香面、大料面等炒制。製作時先將鍋巴放入熬製好的滷汁內,輕輕攪拌,以鍋巴完全沾到滷汁為止,隨即盛入碗內,再加上辣油、香麻醬、醬豆腐水、香菜葉、滷豆腐乾等等輔料,香氣撲鼻。
  • 66.666…%的山東人,竟然不吃煎餅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煎餅卷大蔥」?山東西部人民表示沒聽說過!▲ 煎餅——山東美食的代名詞。製圖/Q年來自山東大家庭的魯西北人,幾乎沒人吃過《舌尖上的中國Ⅱ》中那圓如明月、大如坐席的山東大煎餅。山東人竟然不吃山東煎餅——這到底是咋回事?
  • 一口酥脆,兩口回味,蘿蔔絲煎餅這做法,酥脆又勁道,那叫一個香
    本期美食導讀:一口酥脆,兩口回味,蘿蔔絲煎餅這做法,酥脆又勁道,那叫一個香好友給我做的蘿蔔絲煎餅,一口酥脆,兩口回味,想說找時間我也來試試。推薦食譜:蘿蔔絲煎餅蘿蔔絲煎餅所需要的材料有:豬絞肉1盒、白蘿蔔1條、蝦皮35克、中筋麵粉300克、白胡椒粉和黑胡椒粉適量、鹽些許首先把白蘿蔔去皮,洗淨後刨絲備用。
  • 濰坊「舌尖」上的美食,小時候的記憶——煎餅
    去臨朐好兄弟家裡幫忙摘櫻桃,中午沒事和阿姨聊天,聊到了主食煎餅,就想寫一寫「用麵攤煎餅,燻床枕令百蟲不出」。出自沈榜的《宛署雜記》。我們這裡叫攆看似簡單的煎餅,其實製作過程相對麻煩一些,這也充分顯示出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首先要選用比較好的玉米、地瓜乾等粗糧,有蟲眼和壞的要挑出來
  • 舌尖上的金絲峽——穙餅饃
    穀類制餅,豐富了我們的舌尖,彰顯了濃鬱的地域文化,讓我們的味蕾記憶與時空對接,思接千古。有鏊(音「傲」)就有餅,距今5000多年的史前陶鏊,遼、宋、金、西夏和元代的鐵鏊和銅鏊,間接證明以穀類制餅的歷史,不會晚於5000年前。麥稻、豆類、薯類搗碎成粉,與水混合,擀製成餅,柴火烤熟,可能就是人類用穀類加工出的最初美食。
  • 臨沂的煎餅都是一個味兒? 嘗嘗沂水的手工煎餅再說
    臨沂人對煎餅都不陌生,在臨沂的廣袤土地上煎餅也是主食之一,今天小編要說的是沂水煎餅,雖然煎餅臨沂哪裡都有,但沂水的煎餅卻是不錯。   提起山東美食,最先進入大家腦海的,大概就是煎餅卷大蔥了。《舌尖上的中國》亦讓淳樸沂蒙山的煎餅走向大眾的視野,看再多,不如來一趟沂水,親眼看一看如何攤制煎餅,親口嘗一嘗噴香的煎餅。
  • 一張煎餅卷天下,好客山東人與煎餅、大蔥的歷史淵源大解密
    多年前,曾和小夥伴暢想山東,印象裡魁梧的大哥哥形象,一碗甘醇,一顆大蔥些許蘸醬成為煎餅的裹腹,十餘載,我也愛上了蘸醬和大蔥,沒錯,這就是山東。「大姨,多放蔥花」這應該是早飯小攤前最真實的山東寫照,兩米多的大蔥成就了一代代生活韻律。從古至今,山東人為什麼都喜歡煎餅和大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