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鍵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都是描述共價鍵形成的理論。
價鍵理論認為:共價鍵是各含一個電子的原子軌道相互交蓋的結果。成鍵的電子必須自旋相反,且可以偶合起來,構成電子對,即形成共價鍵。兩個原子之間可以各以一個、兩個或三個電子相互偶合,分別形成單鍵、雙鍵或三鍵。一個原子的未偶合電子一經配對,則不能再與其他原子的未偶合的電子偶合,這就是共價鍵的飽和性。軌道交蓋愈多,或者說電子云重疊程度愈大,形成的共價鍵愈強。因此成鍵要求儘可能多的軌道交蓋,這就是共價鍵的方向性。根據共價鍵理論,能量相近的原子軌道可以進行雜化,組成能量相同的雜化軌道,以增大成鍵能力,降低體系能量,形成最穩定的分子。
分子軌道(MO)是用來描述分子中電子的運動狀態,特定大小,形成和能級的。分子軌道是由原子軌道(AO)線性組合形成的,軌道數目與形成的原子軌道相同。成鍵的分子軌道能級低於原子軌道,反鍵的分子軌道能級高於原子軌道,與原子軌道能量相同的稱為非鍵軌道。成鍵軌道的電子云重心集中在成鍵原子核之間的區域內,受到更多的原子核吸引而對分子起到穩定作用;反鍵軌道的電子云在核—核之間有一個節面,波節面上電子云密度為零,其能量高於原子軌道而不能形成穩定的分子。在基態時,分子中的電子總是先進入能量低的成鍵軌道,而且只有在激發態,才能進入反鍵軌道。
價鍵理論更為直觀,分子軌道理論數學計算較為複雜,在解釋共軛分子形成時顯得更為成功。
轉自:《有機化學質疑暨考研指導》李瀛等編著
有機化學考研學習分享平臺
公眾號名:有機化學考研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