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人格特質理論
C4 五因素模型
一、大五模型/簡述人格因素模型
(一)基本假設
格爾頓最先提出了詞彙假設的觀點。詞彙學研究取向的基本假設是:每一種文化下的自然語言包含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維度。
(二)基本結構
1.外傾性
也稱外向性,指人們活動能量的強度與數量。其一端是極端外向,另一端是極端內向。外向者非常愛好交際,通常還表現為精力充沛、樂觀、友好和自信。內向者含蓄、自主、穩健。
2.宜人性
或叫隨和性,是測量人際關係的維度,它意指人際交互作用的特徵,這種相互作用是指個人的人際喜好由同情到憎恨的一個連續區。宜人性水平高的人,表現為有責任感、友好合作、樂於助人、可信賴的、易被他人接納的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那些宜人性水平低的人,他們多抱有敵意、懷疑人生價值、粗魯甚至故意傷害他人,為人多疑、缺乏合作精神,性子急躁、喜歡控制他人、報復心強並且殘忍。
3.盡責性
也稱謹慎性,這個維度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該維度上的分數用來評估組織能力,持久性,控制能力,動機水平在目標指向行為中的作用。盡責性分數高的人傾向於表現出組織能力高,做事嚴謹,有條理、有計劃,並能持之以恆,自我把握力強,準時守信,有道德原則,有野心。在盡責性上得分低的人傾向於表現無目標,不可信,懶惰,粗心,容易見異思遷,愛享受。
4.神經質
也稱情緒穩定性,依據人們情緒的穩定性和情緒調控情況而將其置於一個連續統一體的某處。那些經常感到憂傷、情緒容易波動的人在此維度上會得高分。更易體驗不同的消極情緒。神經質水平高的個體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分的渴望,或者是無法容忍失敗以及無法做出克服困難的反應。它包括幾個維度,比如焦慮,氣憤,抗議,沮喪,自我覺知,易衝動,易受傷。而在此維度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現為平靜、自我調適良好、不易出現極端和不良的情緒反應。
5.開放性
也稱求新性,是指對經驗持開放、探求態度。事實上,智力是求新性的代名詞,但求新性與能力、智力是有所不同的,它還包括積極探索的行為和對經驗的正確評價。這一維度的特徵包括活躍的想像力、對新觀念的自發接受、發散性思維和好奇。在此維度上得分高者是不依習俗的、獨立的思想者,是好奇的、具有想像力的,喜歡娛樂性的新穎的想法,不跟從習俗的價值觀。
(三)基本特點
1.大五因素結構提供了一套高度驗證性的維度,它以簡潔的方式廣泛地描述了現象學的個體差異。
2.不同的人格定義導致不同的選詞標準。
3.大五模型中的5個因素的重要性和驗證性並不等同。
4.大五模型的每一個因素不是由單純分離的特質變量所組成。
5.人格屬性的分類須包含其意義的平行和垂直特徵。
6.大五模型僅是人格研究的一個重要開始。該模型不是人格理論,它描述的現象型人格屬性仍需要基因型理論予以解釋。
二、中國人人格因素的研究
(一)五因素模型
楊國樞和彭邁克提出雙極五個因素:因素1為善良誠樸—陰險浮誇,因素2為精明幹練—愚蠢懦弱,因素3為熱情活潑—嚴肅呆板,因素4為鎮靜穩重—衝動任性,因素5為智慧文雅—淺薄粗俗。
楊波提出的五個人格因素:勤勉性、評價性、外傾性、神經質、恭順性。
(二)七因素模型
王登峰等人提出的七因素模型包括:.
1.精明幹練—蠢鈍懦弱;
2.嚴謹自製—放縱任性;
3.外向活躍—內向沉靜:
4.淡泊誠信—功利虛榮;
5.溫順隨和—暴躁倔強;
6.善良友好—薄情冷淡:
7.熱情豪爽—退縮自私。
三、對大五模型的評價
(一)大五模型的意義
1.大量的跨文化和跨語言研究結果都證明了大五模型的廣適程度,為全球化的人格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
2.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的影響擴散到整個心理學領域乃至組織和社會學領域。
(二)對大五模型的批評
1.從研究最初的假設和想法上,很多研究者的觀點相差很大。
2.從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術上來看,大五模型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3.從大五模型的理論性看,很多學者認為它只是詞彙假設和因素分析加在一起醞釀出來的產品。
C5 對特質論的總體評價
一、 理論特色
1.方法論上的統計學傾向;
2.研究取向上的個體差異傾向。
二、理論優點
1.注重研究的實證性;
2.提出了有價值的理論觀點;
3.促進了人格測評工具的產生。
三、理論缺陷
1.缺乏對特質概念的理論探討;
2.缺乏統一的特質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