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五因素模型運動代表了研究者們在阿爾伯特和奧波特龐大的特質詞表中找尋人格結構的嘗試。特質被壓縮成大約200個同義詞類群,用於組成特質維度:這些維度有一個最高的極點和一個最低的極點,如負責任和不負責任。下一步,要求參與者給自己和他人在兩極維度上評分,用適當的統計方法來處理這些評分結果,以確定這些同一類群是如何相互聯繫的。運用這一方法,許多獨立的研究小組得到了相同的結論:人們用來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質時僅有五個基本維度。
五因素模型的來源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格問卷、訪談提綱和其他一些數據都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維度。為了證明五因素模型的普遍性,研究者將他們的研究擴展到英語之外:五因素的結構在許多語種中得到重複驗證,包括德語、葡萄牙語、希伯來語、漢語、朝鮮語和日語。這五個因素並不是要取代那些帶有詞義細微差別的特定的特質術語,它們只是勾畫出一種分類的方法,讓你可以對你認識的所有人進行描述,抓住這些人之間互相區別的最重要的維度。
我們要強調的是,五因素模型是通過對特質詞群的統計分析得出,而不是由於某個理論認為「這就是那些必定存在的因素」才得到這個模型。然而,研究者已經開始證明,與五因素模型中的特徵差異相對應,個體的腦功能是有差異的。 研究者將情緒視為與接近有關的情緒和與迴避有關的情緒。這個研究顯示,最樂於接近他人的人這使得他們是外傾的——在與接近有關的情緒的腦區有更多的激活。
特質緯度的進化觀
關於特質維度的進化觀五因素模型的支持者也在試圖從進化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恰巧形成了五個維度:他們試著將五個維度和人們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與他人和外部世界互動的一貫類型聯繫起來。
例如,因為人類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可以把五個維度看作是對基本社會問題的回答:「誰會成為你的好夥伴(外傾性),誰是善良的、支持性的(宜人性),誰會堅持不懈( 盡責性),誰的情緒是不穩定的(神經質),誰有成功的想法(對經驗的開放性) 。進化的基礎將有助於說明五因素跨文化的普遍性。
為什麼不同維度會存在如此大的變異性
前面曾提到,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所以一個不善社交的保守的人可能會表現出不適應。然而,不同環境需要不同因素。與低外傾的人相比,高外傾的人更可能做出危險行為。而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下,社會互動過程中較為謹慎的人更可能得以生存。
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環境多樣性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會認為每個維度都有其優勢和不足。如果這種解釋是正確的,我們可以預期,如同進化而來的人類經驗的其他方面一樣,特質也可以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