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類型理論認為可以把人劃分為不同的類型,這些類型是獨立的、不連續的,就像第一胎出生的孩子和以後出生的孩子一樣。與此不同,特質理論推崇連續性維度,如智力和友誼等。特質是持久的品質或特徵,這些品質或特徵使個體在各種情況下的行為具有一致性。比如說,某一天你可能會歸還一個撿到的錢包來證明你的誠實,而另一天你可能會通過在考試中不作弊來證明這一點。一些特質理論家認為特質是引起行為的先決條件,但更加保守的理論家僅僅將特質作為描述性維度,認為它只是簡單地概括了被觀測到的行為模式。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些比較著名的特質理論。
阿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阿爾波特將特質視為人格的框架和個性的根源。根據阿爾波特的理論,特質使行為具有一致性,這是因為它們將一個人對於各種刺激的反應聯繫並統一起來。特質可能作為中介變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應產生聯繫,而這些刺激和反應最初看起來可能彼此間幾乎沒有聯繫。
阿爾波特確定了三種特質:首要特質、核心特質和次要特質。
1.首要特質決定著一個人如何組織生活。比如對於特雷莎修女來說,一個首要特質可能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自我犧牲。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發展出這樣明顯的首要特質。
2.核心特質是代表一個人主要特徵的特質,如誠實和樂觀。
3.次要特質是有助於預測個體行為、特定的個人特徵,但對於理解個體的人格,次要特質的作用要小得多。對於食物和衣著的偏好是次要特質的例子。
阿爾波特感興趣的是,這三種特質以何種獨特方式組合起來,從而決定一個人成為某個獨特的個體,他支持使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來檢驗這些獨特的特質。
阿爾波特將人格結構視為決定個體行為的關鍵因素,而不是環境條件。阿爾波特經常用「使黃油融化的那把火會使雞蛋變硬」這句話來說明相同的刺激對於不同的個體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許多現代的特質理論都遵循了阿爾波特的傳統。
確定普遍性的特質維度
1936年,阿爾波特和他的同事H.S.奧德波特通過對字典的檢索,發現在英語中有17 953個形容詞被用來描述個體的差異。自那以後,研究者直試圖在浩如煙海的特質詞彙中確定基本的維度。他們希望弄清存在多少維度,哪些維度有助於心理學家給出一個對於所有個體都可用的、普遍的特徵。通過研究,提出了人類人格的16因素。將這16因素稱為根源特質,因為他相信這16 因素是外顯行為的潛在根源,而這一根源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格。這16因素包含了重要的行為範疇,如有保守的和開放的,信賴的和懷疑的,以及放鬆的和緊張的。
艾森克根據人格測驗的數據推論出三個大維度:外向性(內源導向型的或外源導向性的)、神經質(情緒穩定的或情緒不穩定的)和精神質(善良的、體貼的或有攻擊性的、反社會的)。然而,艾森克的特質理論允許在這些分類中存在個體變異。個體可以落到這個圓圈中的任何一點上,從非常內向的到非常外向的,從非常不穩定的(神經質的)到非常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