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獨立改革開放潮頭的小飯館,憑什麼一開38年?

2021-01-08 北京日報客戶端

胡同裡深處藏美味中國美術館門前的五四大街車水馬龍。路南有條翠花胡同,南北向不長,靠南頭,灰牆黑瓦的屋簷下,掛了一排紅燈籠。門上,有塊大木牌子,看了讓人驚訝又好奇:悅賓,中國個體第一家。一到飯點這裡就熱鬧起來,因為餐位有限,不少人在外等位,總有人不時舉起手機拍照留影。人們慕名而來,除了為一品飄香三十八年的美味,也為感受這間飯館所承載的獨特歷史意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剛開業的悅賓餐館顧客盈門,這一火就火了38年。 視覺中國資料圖

「文革的時候,割資本主義尾巴,全中國就沒有私人的買賣了,連修鞋的、理髮的,都成立了合作社。」遠在昌平小湯山附近的一處四合院裡,今年86歲的郭培基老人回憶。悅賓飯館,就是38年前他和老伴劉桂仙一手創辦的。

郭培基(右一)與劉桂仙夫婦1980年創辦悅賓飯館。如今劉桂仙已於三年前去世,郭培基老人已是84歲高齡,常年在昌平小湯山休養;四兒子郭洪利(左一)是悅賓餐廳的法人;孫女郭華(右二)則是餐廳的「外交官」,每日為餐廳發展忙前忙後;重孫子小名「賓賓」,取自「悅賓」的「賓」字。38年間,一家四代的生命軌跡都與這間小小餐館相系。

幾年前,郭培基老人(左)與劉桂仙在家中合影。 受訪者供圖

想法來自一群特殊的「老太太」當年,他們是怎麼想起開飯館的?

「那時候我在北京飯店工作,是個廚師。休息的時候請同事來家裡吃飯,都是我老伴做,大家都誇她做飯好吃。」郭培基回憶。文革後,葉劍英元帥家想請一位會做飯的保姆,北京飯店的同事就推薦了沒有正式工作的劉桂仙。

早年間,劉桂仙與外賓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一天,葉帥的夫人曾憲植在家裡請客吃飯,來了一群老太太,有周恩來夫人鄧穎超,朱德夫人康克清,還有李富春的夫人等等。她們聊天,說起最近去英國訪問,英國有很多中餐館,但做的飯都是西餐的味兒,大家沒吃飽,回來要吃個飽飯。劉桂仙讓大家大飽口福。

「小劉,你要是在英國開個飯館,肯定火!」

「還去什麼英國,在北京開也能火!」

上世紀八十年代,悅賓飯館剛開業時,餐廳裡座無虛席。 葉用才攝

如今餐廳空間有所擴大,熱鬧的氛圍依舊。

初嘗開餐廳的滋味「老太太們」鼓勵小劉開餐館,也並非一時興起。1979年4月,國務院批轉《關於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局長會議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復和發展個體經濟。1980年8月,中共中央在《關於轉發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文件的通知》中明確提出 ,「允許個體勞動者從事法律許可範圍內的、不剝削他人的個體勞動」,有關部門對個體經濟發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難、歧視。

牆面上,1980年開業時就懸掛著的書法作品「嘗嘗看」依然保留著。這幅字只有年月沒有落款,原因是贈字人有顧慮彼時社會對個體戶評價仍有爭議。

那時,劉桂仙40多歲,家裡有五個孩子,生活困難。老四老五還是待業青年。為了吃飽肚子,也為了解決孩子們就業,劉桂仙決定試一試。

克服重重困難,劉桂仙拿到了北京個體餐飲的第一張營業執照。1980年9月30日,悅賓飯館開張了。吃飯的人排隊排到了胡同口,一頓午飯的收入,就比郭培基一個月的工資還多!這是保存在王府井工商所的悅賓飯館的第一張營業執照。當時,劉桂仙一家人考慮到要把飯館長時間地辦下去,於是登記了四兒子郭洪利的姓名;執照上的編號寫著362號,說明當時已經有個體工商戶申領了執照,但是做餐飲的個體戶悅賓飯館卻是第一家。

執照上寫著的資金300元錢,劉桂仙和郭培基買了4張舊桌子和15把椅子,改造了房間和廚房,最後剩下的34塊錢,兩口子計劃買4隻鴨子,先試營業一天,做出幾道菜,讓街坊鄰居嘗嘗手藝,沒成想,試營業當天,來飯館的人就多得堵塞了胡同。《請您「嘗嘗看」》,1980年,北京日報在一版報導悅賓餐館開業。

餐廳開業當年,劉桂仙與顧客愉快交談。葉用才攝

四兒媳張學蘭(右一)在向顧客介紹菜品。如今她負責照看著餐廳的日常經營,親切的服務風格一如當年的劉桂仙。

匆匆數年,悅賓未變走進悅賓飯館,桌子10來張,白色的桌布上鋪著一次性塑料布,前臺醒目的放著老算盤。牆上一幅字,寫著「嘗嘗看」,沒有落款。菜單沒有照片,五絲桶、蒜泥肘子、麵筋塌白菜……還和30多年前一樣。一切都顯得與時代脫節,又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食客使用手機支付。對於四兒媳張學蘭而言,一把舊算盤、一踏複寫紙仍然是悅賓飯館收銀臺上不可缺少的工具。

蒜泥肘子份大量足,一看就是道「橫菜」。

「五絲桶」亦是店裡的明星菜式,是劉桂仙所發明。五種食材切絲,再裹著雞蛋,價格不貴口感不錯,店裡的菜品大都走這種樸實風格。

飯館的菜式多年不變,味道親切家常。

常來的老顧客都有自己獨好的一口。

長孫:「老一輩幹不動了,我得回來」客人少的時候,郭誠走出廚房,和記者聊起了天。

郭誠是郭培基的長孫,今年34歲,從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餐飲經營與管理專業畢業後,進了一家快餐企業,任店經理。如果不是因為奶奶去世,他不會回悅賓。

「從小奶奶就讓我學炒菜,我就不學。」從小叛逆的郭誠說,「在我印象裡,除了除夕,一年我就能和我爸一起吃一頓飯,他整天都在店裡,起早貪黑。這活兒忒累了。」

悅賓飯館開業時,劉桂仙在店內掌勺,使用的灶臺是郭培基用一個烤白薯的舊桶改造的。 葉用才攝

如今,孫子郭誠(右)傳承了爺爺奶奶的手藝,在後廚掌勺。

三年前,奶奶去世了,郭誠也學會了炒菜。「奶奶臨走時,誰也不找,就等著要看我。」郭誠說。作為郭家唯一的孫子,自己責無旁貸。「我從小在這長大,這就是我家。因為這個飯館,爺爺奶奶過上了好日子,我爸我姑我叔結婚的時候都買了房,我們這一輩大部分都出國留學了。現在,老一輩幹不動了,我得回來。」有時,堅持不變比改變更辛苦在現代化的餐飲企業工作過,回到悅賓,郭誠一度非常糾結。「我知道悅賓意識落後,管理落後。但有時候,這也是我們的特色。比如大家都做外賣,但我們家的菜,現吃一個味兒,打包回去,味兒就變了,不適合做外賣。」郭誠說。又比如,現代化的餐飲企業對員工管理非常嚴格,悅賓簡直談不上管理,拿員工當家人,所以員工忠誠度很高。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桂仙從後廚向外送菜。

郭誠將炒好的菜從窗口傳出。

慢慢地,郭誠找到了說服自己的理由:我們家就不是生意人,是手藝人,只要把菜抓住了、做好了,悅賓就能一直做下去。「悅賓回頭客特別多,有的人七八年才來一次,但他會說,『味道沒變,還能找到當初的感覺』,我覺得這是對我們最高的讚美。」

有時,堅持不變比改變更加辛苦。但這就是歷史賦予悅賓的責任。「這是一份關於改革開放的記憶,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我們的堅持,把它呵護好。」郭誠說。

「這菜炒的有過去的滋味」,一名老顧客特意帶著一家三代人來店品嘗,席間與郭培基老人的長孫郭誠(左一)閒聊,不住誇獎。如今,悅賓餐館不僅是郭培基一家人的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的共同回憶。

文:於麗爽

攝、編:武亦彬

相關焦點

  • 東北的這家小飯館,連菜單都沒有,憑什麼生意這麼好
    隨著私家菜越來越流行,不少的人也開辦了私家菜飯館,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家東北的小飯館,就是非常有名的一家特色菜飯店,雖然它的佔地面積並不大,而且裡面的桌椅擺放的也並不多,但是每天客人都非常多,據說這家小飯館兒連菜單都沒有,所以不少人也非常的好奇,連個招牌菜都寫不出來,憑什麼生意這麼好?
  • 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開了38年,離不開胡同
    38年過去,劉桂仙已於三年前去世,86歲高齡的郭培基長年居住在昌平靜養,鳥兒啁啾的院子裡,老兩口做菜開飯館的過往,成為老爺子最津津樂道的故事。悅賓飯店一傳三代,歷經了改革開放以來一次次的變化與革新。「在那個年代爺爺奶奶把苦都吃了,我們得珍惜他們留下的這個館子。對於我們來說,要去解決各種問題,抵得住這個時代的淘汰。」郭培基的孫女郭華說。
  • 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開了38年 仍在用算盤算帳
    廚子換了幾個,家裡傳了三代,但口味配料仍傳承劉桂仙自創的做法,一賣就是38年。  38年前,郭培基還在國營單位裡當廚師,每天按時上下班,一個月掙三十多塊錢。劉桂仙是臨時工,被派到首長家裡當保姆做飯。家中四男一女五個孩子,七口人每月指望著幾十塊錢工資過活。郭培基最小的孩子,也到了畢業找工作的年紀,  上世紀80年代初,「待業青年」是個新名詞。
  • 悅賓飯館第三代傳人:「不變比變難多了」
    中國首家個體餐館記錄「改革的味道」悅賓飯館第三代傳人:「不變比變難多了」38年過去,悅賓飯館依舊深藏在翠花胡同中。悅賓飯館創始人郭培基。悅賓飯館創始人劉桂仙和外賓合影。這是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1980年,創業者郭培基和劉桂仙夫婦在北京翠花胡同自己家中開了一間只有四張桌子的飯館,38年來,同樣的位置,同樣的門臉,同樣的店名,未曾更改,不過照料生意的換成悅賓飯館的第三代。
  • 翠花胡同裡有一家 悅賓飯館 店面不大 名頭響噹噹
    鏤空的繡花桌布、櫃檯上的包漿老算盤……在北京有一家小飯館,面積並不大,大概只有11張桌子,但是整個飯館裡,有一種特別溫馨復古的感覺。說到這家飯館的歷史,還要從牆上的一張報紙說起。在1980年10月7日的《北京晚報》的正中間,有這樣一條新聞:「本市城區第一家個體經營的悅賓飯館今天開業」。
  • 大媽開小飯館,推出「啤酒一塊錢一瓶」,生意好得一塌糊塗,易學
    羅大媽經營著一家飯館,主打川菜,生意非常之好。即使在現在餐飲行業非常難做的年代,羅大媽也仿佛沒有受到市場的影響,依舊把飯館開得紅紅火火,反正每次到了飯點的時候,如果沒有提前預約,那想要在裡面吃飯是比較難,除非你在外面等那麼一兩個小時。一般網紅店等這麼久還情有可原,這麼一家普通的飯館,還要等這麼久,可以說是非常少見。
  • 青島這家開了30年的老飯館,特色雞心一天能賣100多份
    青島這家開了30年的老飯館,特色雞心一天能賣100多份早就聽說興國苑酒店的大名了,雖然離著家也不算遠,但卻遲遲沒打卡。這次要不是小嫻硬拉著,估計還在拖拉的節奏中吧。這家開了30年的老店,地理位置真的不怎麼樣。房子像是違建的,而且不當道。好在門口有個小院子,開車去的話停車是很方便的。至於店裡的裝修幾乎談不上,木製的桌椅,紅色的桌布,很有年代感,但很乾淨,不管是卡座還是包間都有。老闆說來的人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這兩年在網絡意外走紅,也很多其他區域慕名而來的食客。
  • 農村夫妻進城開小飯館,年賺150萬,這個易複製模式,學到就賺到
    【1】胡老闆開的夫妻小飯館店,生意差到爆胡老闆就是這樣的,在一個小區裡面開了一家只有80平米,農村夫妻進城開小飯館,因為是為了供兒子讀書,所以全家都搬到城裡面來了,在農貿市場開了一個小飯館,他家有了多種多樣的菜類,菜單上密密麻麻的一片,客人有時候來得少,買來的食材都浪費了;客人多的時候,選的又不一樣,雖然因為是在農貿市場
  • 38歲的電風扇和洗衣機 見證改革開放一家人生活變化
    38歲的電風扇和洗衣機 見證改革開放一家人生活變化 2018-10歲的電風扇和洗衣機 見證改革開放一家人生活變化
  • 改革開放40年—綜合篇:銳意改革勇立潮頭 開拓創新譜寫華章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我國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不平凡的光輝歷程。40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江蘇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波瀾壯闊地全面展開,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 建議:西安高新區、經開區獨立設行政區?
    經過七十餘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發展,主城區由城三區擴展為城六區,現在長安、高陵、臨潼、西鹹正朝著新的主城區發展。古城外地區比城三區面積大得多,發展餘地廣的多。由於城外新中心的形成,古城內的商業服務業衰落了。這在全國是一個普遍現象,各大城市都在探索老城區的振興問題,西安也一直在實施皇城復興計劃,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 泉州這家印尼華僑開的「三無」小破店,12年了居然還沒倒閉
    10:30AM-出發我再次站在「中午到底吃什麼」的人生十字路口,決定試一家口碑超好的印尼飯館~驅車19公裡,在一片工廠旁,找到了它!第一次來,有些震驚,方圓五裡沒有看到什麼人。一眼望去只有成片的廠房,如果不是阿雲的招牌夠大,我真的要懷疑是不是被司機拉來稱斤賣了...還好,飯香不怕路途遠...
  • 重慶一家開了38年的豆花飯館子,人均不到20元,王源經常來吃
    在重慶朝天門碼頭附近,有一家開了38年的豆花飯館子,只經營早午兩檔時間,早上6:30左右就開門,下午2點多就賣完打烊了,生意非常火爆,據說重慶的人氣明星源也經常過來這裡吃。藏在一個居民樓的二樓,面積很大,像一個超大的老舊教室,幾乎沒有什麼裝修,灰漿刷白,擺放著老式八仙桌和長條木凳,人氣很旺,每天一到飯點基本都座無虛席,充滿著濃濃的市井氣息。開放式的廚房,明檔切肉碼盤,裡面的員工都是上了歲數的人,牆上隔一段就會貼一張菜單,保存著上個世紀工廠大食堂的風貌。
  • 青島這家30年老飯館,是山東人的心頭好,特色雞心一天能賣100份
    在青島有很多家老飯館,但是這家開了30年的老飯館確實是不少青島人的心頭好,而他們家的特色雞心一天能賣100多份,可以看出他們家的生意確實是比較不錯的,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走進興國苑酒店,也正是這家酒店顛覆了我對青島菜的認知。
  • 「一輩子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大陸臺商的改革開放記憶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偉大徵程的序幕。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同樣為臺灣同胞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臺。隨著兩岸交流恢復並持續擴大,臺商群體立於潮頭,在大陸發展的時代巨流中寫就無數創業傳奇。
  • 70年大叔開飯館,因為「一個菜單」,收益翻三倍,怎麼做到的?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案例,飯館老闆讓飯館收入比全盛時期的收入多了三倍,居然只因為「一個菜單」。【1】案例背景市醫院附近有一家飯館,面積不是很大,大概500來平,裝修也挺賞心悅目。這些年來,飯館的生意一直特別好。畢竟附近有家醫院,周圍還有三家小區,在這種地段做生意,生意想差都不行。
  • 嘉興月河邊 古道上 小飯館被炸爛
    廢墟裡抬出一個年輕姑娘  這是家百來平方米的小飯館,上下兩層,和街區上所有的房子一樣都是老式的木質結構,飯館有南北兩道門,南門正對的是東西向的小河,北門正對的是一堵大約3米高的圍牆。  爆炸現場一片狼藉:房梁倒在地上,屋頂被炸穿了,還有碎片不斷地往下掉。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千百年來,集貿市場已經演繹成為一種爛漫的山花,一種戀念的鄉愁。  縱觀攸縣集貿市場的發展歷程,可謂是「芳華一覽千年過,集市風流唱攸州。」請隨我回溯集貿市場的流年碎影,欣賞那時花開的剎那芳華:  初露「尖尖角」的五十年代:1950年,共和國剛成立不久,攸縣城關鎮十字街南門口形成了日日市的露天小集貿市場,結束了城關鎮無集貿市場的歷史。農村許多小集市如驚蟄春雨,花蕾初綻。
  • 廣東老闆開飯館,套用「雞血」營銷,收益翻三倍,可借鑑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案例,飯館老闆給員工「打雞血」,直接讓飯館收益翻了三倍。【1】案例背景有家飯館非常奇特,從來不給顧客打折。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生意不好做,特別之前疫情剛好轉的時候,不知道倒閉了多少店,很多老闆為了挽回歇業時的損失,愣是推出了各種折扣,就為了吸引顧客進店消費。
  • 獨愛四川辣子魚 任泉下海開飯館
    獨愛四川辣子魚 任泉下海開飯館2002年08月30日14:16:05 大洋網    記者昨(29)日在採訪《花樣的年華》劇組時得到驚人消息,在片中扮演男主角郭舜景,已是影視圈「四小天王」之一的任泉不但是正當紅運的影視明星,更是一個生意有成的「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