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冬天閱讀的美文——沈從文的湖南文學:淡若杯水,美若邊城

2020-12-22 車康明說體育

如果把民國時期的小說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沈從文的《邊城》定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初入口中淡若無味,但總不會讓人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味到它與眾不同的滋味。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說過,他的創作原則是為讀者帶來歡樂,他說,「人生的悲苦已經夠多,我不希望讀到我的文字的人感到難過。」沈從文的文字便是這樣,他遠離政治,永遠不願給人負擔。正因如此,一個失去親人的孤女會有「翠翠」這樣一個惹人憐愛的名字;一個本該悽涼的愛情悲劇,卻在湘西的邊陲小鎮裡,美得那麼動人。

沈從文的文字是自然、純粹而富有靈性的。來自湘西邊陲的沈從文僅有小學文憑,行文多用白話,流暢自然;湘西方言野語大量出現於文中,感情充沛而絲毫不顯粗鄙,自然地如同湘西的翠峰碧水,渾然天成不見刻意做作堆疊的文學加工,寫實如白描。

不如民國作家的犀利濃烈,沈從文下筆溫柔而清淡。「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條黃狗。」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翠翠和老擺渡人的生活;「住在城中較高處,門前一站便可眺望對河以及何河中的景致,傳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縴夫。那些縴夫也有從下有地方,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

船來時,小孩子的想像,應當在那些拉船人的那一方面。大人呢,孵一窠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夫打付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卻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那「在風日裡長養,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的情竇初開,女孩子翠翠和她悄然而至的愛情,都在字裡行間不懂聲色地暈染開了。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美麗的,美到可以讓你逐字逐句地讀出聲來。那湘、川、黔三省交界的小山城茶峒,卻仿佛真正成了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安靜角落。在那個風雲變幻、改朝換代的時代中,不管別處的人們如何不幸掙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遠瀰漫不到這裡。這裡有著如畫的山水,淳樸民風,更有著美得讓人想要落淚的人性。

勤勞樸實,「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的老擺渡人,不論是早還是晚,不論自己的身體累還是不累,不論心裡的情緒好還是不好,只要有一個人喊一嗓子要過渡,便毫無怨言的飛快起身,以「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為理由,拒絕接受來往客人好意給予的過河費;為人豪爽,大方灑脫的船總順順,「慷慨又總是解人之急」,對鄰裡鄉親的困難總是及時伸出援手,絲毫沒有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多了一副鄉裡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用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直,延續著湘西古老而淳樸的民風;爽直豁達的天保知道弟弟也愛上翠翠後,決定與弟弟公平競爭,而重情重義、單純固執的儺送又決定在哥哥喪生後獨自離開,兄弟倆身後的情誼躍然紙上;

還有翠翠和儺送朦朧而單純的愛情,絲毫沒有受到地位、財富和封建家長觀念的制約,他們自然而純真的愛情,正是作者心中「邊城人愛與美的化身。」沈從文也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無憂無慮、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那個身穿白家機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為鍾情的姑娘唱了一整夜山歌的青年究竟有沒有回來?沈從文先生並沒有寫。當坍塌的白塔重新立起,溫柔的月光再次照過茶峒的山峰,流淌在平靜的江面上,那些善良的人們,那些隨江水流淌的情意,卻像一首樸悠長的山歌,以那樸實的旋律和嘹亮的音調,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是的,這就是邊城,淡若杯水,純粹澄澈,細細品味,美麗甘冽。

想要感受美,感受湖南的大好河山,感受甜甜的戀愛嗎?快快點擊下方入手沈從文的文學作品吧!

相關焦點

  • 《邊城》: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方淨土,給靈魂慰藉,讓人間值得!
    腦海中深深印刻著,高中時語文課本中那段沈從文先生《邊城》的節選,那個時候,讀出的是愛情,是愛情的朦朧和悽美,為清純翠翠那純淨而無望的愛,感嘆感傷!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的書籍愈來愈多,在品讀中,難免會產生比較,一經比較,更發現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應該是字遊君見過、讀過的最美的美文。
  • 評沈從文《邊城》及他的「湖南風味」文學:煙水清透,相得益彰
    《邊城》的情節與行文是渾融一體的,清澈的情節,清澈的字句。文情、文氣與文筆相得益彰到這程度,極難得。比起其他故作清純的小說,沈從文先生的清澈在於:他的小說並不迴避悲劇,並不迴避死亡(天保和爺爺的死去),也不迴避妓女們的存在。他的清澈,是另創了一個質樸地接受一切、如實道來的語境。所以《邊城》裡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比當下許多閨閣小說裡滿口偽文言的大小姐們乾淨得多。
  •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
  • 閱讀是對沈從文最好的紀念(圖)
    這些史料不僅對了解和研究沈從文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對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也具有幫助作用。這種編法,得到著名作家施蟄存先生的充分肯定,他認為僅憑這一點,《沈從文別集》的價值就高於《沈從文文集》。 時至今日,沈從文先生作品的閱讀熱度不減反增,嶽麓書社出版了《沈從文別集》紀念版。紀念版為鈐印本,首次使用沈從文生前用印,由家屬親蓋。
  • 一部《邊城》,拍成兩部電影,你知道嗎?
    白 果2020年是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逝世32周年。我閒坐福樓,用看電影的方式梳理了一下沈從文先生的有關作品,發現先生有三部小說,先後被拍攝成四部電影。其分別是:大陸導演凌子風拍攝的改編自先生同名小說的電影《邊城》,香港導演嚴俊根據先生小說《邊城》改編的電影《翠翠》,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先生小說《蕭蕭》攝製的《湘女蕭蕭》,以及大陸女導演黃蜀芹改編自先生小說《丈夫》的《村妓》。湘西·邊城。 田宏貴 攝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始,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經問世,便以其濃厚的人情美和豐富的人性美,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 沈從文的《邊城》:湖南人的愛好深情哦,竟用盡一生來守候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
  • 行走中國人一度最接近諾貝爾獎的「邊城」,淺談初中生應讀的課外書
    他最傑出的作品當屬《邊城》,這部以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託寄了作者山河、人性美之美學理想的清麗鄉土小說,一舉奠定了沈從文的大師地位,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上世紀80年代末,沈從文因《邊城》兩次入圍諾貝爾獎。
  •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讀《邊城》,沈從文筆下的湖南男女
    一切皆像是祖父說的故事,翠翠只迷迷糊糊的躺在粗麻布帳子裡草荐上,以為這夢做得頂美頂甜。少女翠翠,原本處於一種「完美」的狀態:貧寒的家境,簡單的生活,一清如水的情感。一如與世隔絕、保存著自然形態和原始民風的「邊城」。一旦這種「純粹」的狀態由於內部或者外部的原因被打破,就像推崇「返於本原」的莊子預言的那樣,七竅開而混沌死;或者像聖經裡亞當和夏娃聽從了蛇的話吃下果子而喪失了無憂無慮的伊甸園。
  • 沈從文先生小傳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主要筆名還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20年,已是警察所辦事員的沈從文,因與熊希齡的親戚關係,而讀了其藏書室林紓譯的狄更斯《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等小說。這些小說對他來說仿佛是良師益友,帶他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同時,沈從文還在隔壁的「務實學堂」圖書室翻閱過《史記》、《漢書》和其他一些雜書……這一系列的閱讀,使沈從文初步接觸到了西方小說和中國的古籍。
  • 《邊城》與《八駿圖》中城鄉世界的對比,折射出沈從文的精神世界
    ——沈從文在現代的文學史上,沈從文和魯迅、郭沫若一樣,是一個永遠也抹不掉的名字。然而在上世紀的文學巨匠之林中,沈從文先生是一個十足的異類。沈從文和魯迅、郭沫若、成仿吾、丁玲等追求革命、傳播共產主義先進思想的左翼作家不同;也不同於胡適、巴金等雖未投身於革命運動、但對於社會事務和現實有著極大熱忱的作家。
  • 沈從文:這位滿身湖南味的一代文學大師
    一、文壇巨匠,最初卻是小學文憑1902年12月28日,在湖南省鳳凰縣,也就是湘西的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邊城,沈從文就出生在這裡。所幸,有著文學秉賦且人又聰明的沈從文在跌宕人生裡,憑著自己過人的文學才華,在堅韌的毅力下,順應環境,不懈打拼,終於創出了在多項領域都有一席之地的康莊大道。15歲時,突發其想的沈從文不想念書,便投筆從戎,在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入伍當兵。
  • 適合一個人散心的小城 茶峒:原來它才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許多人都以為鳳凰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殊不知這個故事卻是發生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茶峒。書中記載,茶峒清幽,風景秀麗,獨有獨特的湘西文化風情和善良的風俗引人入勝。它位於湘,黔、渝三省交界處,濃鬱的苗族名族風情,古色古香的邊城風貌,說不定你會在這裡找到一位像翠翠一樣的女子!
  • 《邊城》: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真相殘酷到不得不用優美掩蓋
    誠然如大家所言,這部中篇小說展現了這樣一種美的人生、人性,但我在讀這部小說時,卻分明感覺到:這是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後,用外在美進行掩蓋的悲劇,是一種比啼哭與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劇①!讀它,令人產生一種浸入骨髓的悲哀。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真正有滋有味地完整地讀完《邊城》,我已是接近不惑之年了。跨了20多年,我才僅僅是似懂非懂地走進了邊城,走進了古老的湘西,走進了茶峒,走進了渡船,走進了祖父,走進了翠翠,走進了黃狗,走進了那人那事,走進了那山那水……邊城的民風是多麼令人嚮往!
  • 《邊城》:自然的景,自然的情,愛是一種美的朦朧
    2 《邊城》世外桃源的自然美,是人格化了的美仔細想來其實,小說裡這樣特意安排,應該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生活的老莊文化。這種遵從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就像24節氣一樣,人們懂得一切按照自然的方式去勞作生活、去相處相愛。
  • 大風號 | 沈從文:史上最會撩妹的文學大師
    原標題:沈從文:史上最會撩妹的文學大師文| 宙歌· 主播| 北辰與喧鬧的沱江兩岸比起來,位於聽濤山上的從文墓顯得寂靜而冷清。從虹橋下沿古街下行三公裡至聽濤山,行至半山腰,一塊半坍的石碑上書「沈從文墓地」幾字,算是為遊客辨明方向。幾個農夫和苦工在巖石上坐著乘涼,見有人前來竟有點意外。
  • 「感悟生活」生命的抒情詩——品讀《沈從文談藝術》
    讀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概是源起於高中時語文課本中的《邊城》(節選)一文,記得學校當時還放了《邊城》的電影,相比於每天準時播送的《新聞聯播》,僅有的幾次電影播放還是能夠激起我們的觀看熱情的。不過,總覺得電影不如文字美,還是感覺文字美得過癮。這大概也是我對先生的文字最初的印象了。
  • 「北漂」之前,沈從文的文化基礎怎麼樣?
    後來更厲害,寫出《邊城》這樣的經典,變為一位天下聞名的文學巨匠。在「世紀文學六十家」中,沈從文名列第三。中文小說一百強中,沈從文的《邊城》第二。前邊是魯迅的《吶喊》。那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以單個小說計,《邊城》就是冠軍了。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守望未來+筱雨微信公眾平臺 hanyangshuhua+筱雨微信號             wangxiaoyu1103  古人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朋友之間的交往要像水一樣清澈,不摻雜汙濁物。
  • ——《邊城》讀後有感
    想望中的邊城總帶著一抹柔和的淡紫色浮現在天際,酉水潺湲流過,不動聲色地洗卻人們的悲歡離合,是那樣的沉靜與溫柔。而在愛怨糾纏、生死是非之後,逝去的流水便綰結出了一個沒有結局的邊城。沈從文是不執著於對死亡的描述的,天保的死,老船夫的死,都寫得異常平靜,輕如雲煙般一筆帶過,讓暗藏的潛流在人心中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