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讀《邊城》,沈從文筆下的湖南男女

2020-12-22 林晚晚本人來啦

初讀《邊城》,自被那「詩意的自然、和諧的生命、優美的人性」打動,隔了若干年回看,又玩味出了一點什麼。翠翠夜聽歌一節,果如眾多評論所言,「虎耳草」是純真愛情的象徵?我以為稱之為「愛情」,未免提煉得過於抽象。對情竇初開的翠翠,「愛情」尚在她理解力之外,縱使對儺送產生朦朧的好感,也不能分辨與把握。小說這樣描寫翠翠的夢境:

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做什麼呢?摘虎耳草!白日裡拉船時,她仰頭望著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極熟習。崖壁三五丈高,平時攀折不到手,這時節卻可以選頂大的葉子作傘。一切皆像是祖父說的故事,翠翠只迷迷糊糊的躺在粗麻布帳子裡草荐上,以為這夢做得頂美頂甜。

第二天起來,她這樣告訴爺爺:

爺爺,你說唱歌,我昨天就在夢裡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我睡得真好,夢的真有趣!

這個夢境,雖然經過了童稚化和詩意化的修飾,真實的內涵,仍然不難理解:它指向的是青春期性的萌動和覺醒。夢境產生於她從爺爺那裡聽到父母的故事以後,也暗示了這一點。

少女翠翠,原本處於一種「完美」的狀態:貧寒的家境,簡單的生活,一清如水的情感。一如與世隔絕、保存著自然形態和原始民風的「邊城」。一旦這種「純粹」的狀態由於內部或者外部的原因被打破,就像推崇「返於本原」的莊子預言的那樣,七竅開而混沌死;或者像聖經裡亞當和夏娃聽從了蛇的話吃下果子而喪失了無憂無慮的伊甸園。

故而老船夫也聽到歌聲時,「又憂愁又快樂」,當翠翠向她講述夢境時,他「溫和悲憫的笑著」。翠翠已經不復是那個小小嬰兒,翠翠長大了。老船夫擔心的,就是長大了的翠翠重走母親的老路。

小說裡寫到:

翠翠的母親,某一時節原同翠翠一個樣子。眉毛長,眼睛大,皮膚紅紅的。也乖得使人憐愛——也懂在一些小處,起眼動眉毛,使家中長輩快樂。也仿佛永遠不會同家中這一個分開。但一點不幸來了,她認識了那個兵。到末了丟開老的和小的,卻陪那個兵死了。

翠翠是母親的影子,她繼承了母親的容貌性情,也繼承了母親的悲劇命運。翠翠父母以死殉情,並不是因為「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的家庭的幹涉(老船夫默默承擔了她未婚先孕的結果),也不是道德的壓迫(「邊城」男歡女愛是自然平常的),實在是因為智能與閱歷的局限,導致他們無力去處理伴隨情慾的歡愉而產生的複雜後果,只能一死殉情。所謂「複雜後果」,在局外人看來,其實並不複雜。但是在他們簡單的思想裡,既然不能選擇留下,也不能選擇遠走,就唯有選擇死亡了。

翠翠的故事也是這種「無法選擇、無力承擔」的悲劇。翠翠同時得到了兩兄弟的愛情,卻不是她的幸運,而是悲劇的開始。求婚的是這一個,愛的是那一個,但她無法選擇嫁給誰,而只能被動等待兩兄弟的決定。不僅翠翠無力處理,老船夫和天保、儺送一樣不能。老船夫中意的是大老,而翠翠愛上了二老,這個局面令他不知所措。他只能憂愁的等待,直至在雷雨夜無聲死去。天保和儺送為愛情的爭取演變成了為親情的退讓。天保無法面對,倉促遠走,卻意外死去,儺送亦無法面對哥哥死訊而出走,而翠翠開始了孤苦的等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面臨一個「複雜」的糾葛時,「邊城」的每個人的行為模式都是退縮的。

「邊城」人都是善良的,願望都是美好的,善良的品性和美好的願望,卻導向了悲劇,實在是封閉的環境蒙蔽了人的智能與出路的緣故。所謂山野田園,總是作為「墮落的城市」的反面參照,和「靈魂的故鄉」的詩意存在,我們習慣於對這種「蒙昧」的歌頌,頗值得反省。

沈從文對「翠翠」傾注了太多的愛憐,對「邊城」充滿了太多的回憶,但是他在讚美詩情的時候,並非沒有認識到蒙昧的災難。他在散文集《湘西》裡說:湘西女子,窮而年老的,易成為蠱婆;三十歲左右的,易成為巫;十六歲到二十二三歲,美麗愛好性情內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他對女子「落洞」原因的剖析,簡直可以作為心理學教材。「落洞」,分明也是情慾萌動而無力處置的結果:

女性在性方面的壓抑情緒,方藉此得到一條出路。落洞即人神錯綜之一種形式。背面所隱藏的悲慘,正與表面所見出的美麗成分相等。凡屬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純和,聰明而美麗。必未婚,必愛好,善修飾。平時鎮靜自處,情感熱烈不外露,轉多幻想。

把這一段描寫和翠翠對照,不難發現相似之處: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容貌性情如此,從翠翠對二老的愛,以及對爺爺無法了解她心事的嗔怪,她情感分明亦是熱烈而壓抑的。翠翠和那些「落洞」女子不同,她原本有望獲得婚姻和幸福,但是如前所說,一個不太難解開的結,在退縮模式之下,成了無法解開的死結。雖然結尾留了一絲亮色,一點希望,但也只能是一絲亮色,一點希望而已。「背面所隱藏的悲慘,正與表面所見出的美麗成分相同」,真是《邊城》極好的註腳。沈從文在散文裡,表現出來的是學者般的冷靜與敏銳,與《邊城》著意於詩意的描繪不同。

同樣在描寫愛欲萌動的美好和破壞二重性,有個看似截然不同的文本可作參照。《牡丹亭》「驚夢」一折,杜麗娘面對春光滿目,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這分明亦是為春日喚醒青春的惆悵。和翠翠不同的是,她更有「自我意識」,對內心感受具備分辨的能力。「肅苑」一折春香對老夫人轉述她讀《關雎》的感慨:「(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奔著這段內心獨白,把思春情懷表達得十分顯豁:

天呵,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

所以她的「春夢」表現得也比翠翠更直接,更大膽。最後竟因「尋夢」不成結想成病而夭逝,何嘗不是「落洞」的另一種形式呢。與湘西女子不同的是,她有足夠的智能,限制她的是禮教與她的出身。魂追而夢隨,死生以相從,乃是渴望擺脫世俗羈絆的表達。

從這點來說,湯顯祖是非常大膽的,他近乎赤裸裸表現了少女的愛欲。但是他仍然謹慎地打了不少保護色,他為這部傳奇設計了多條線索和多重主題,來分散觀眾的注意。又用優美的曲詞,修飾了原始的情感。而柳夢梅這個人物,非幻是真,最後又得歸結於姻緣前定,蟾宮折桂,金殿封賞,被世俗承認的路子上來了。

對沈從文筆下的湖南,筆下的湖南男女之間發生的愛情故事也好,生活故事也好,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直接點擊下方購入正版《邊城》和《湘行散記》:

相關焦點

  • 適合一個人散心的小城 茶峒:原來它才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許多人都以為鳳凰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殊不知這個故事卻是發生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茶峒。書中記載,茶峒清幽,風景秀麗,獨有獨特的湘西文化風情和善良的風俗引人入勝。它位於湘,黔、渝三省交界處,濃鬱的苗族名族風情,古色古香的邊城風貌,說不定你會在這裡找到一位像翠翠一樣的女子!
  • 《邊城》: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方淨土,給靈魂慰藉,讓人間值得!
    腦海中深深印刻著,高中時語文課本中那段沈從文先生《邊城》的節選,那個時候,讀出的是愛情,是愛情的朦朧和悽美,為清純翠翠那純淨而無望的愛,感嘆感傷!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的書籍愈來愈多,在品讀中,難免會產生比較,一經比較,更發現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應該是字遊君見過、讀過的最美的美文。
  • 《邊城》與《八駿圖》中城鄉世界的對比,折射出沈從文的精神世界
    沈從文歌頌鄉村生活裡淳樸的人性與生活方式,批判都市生活中的腐朽、人性之惡,在城鄉的比照中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保守主義與思想自由主義的價值取向。在沈從文的筆下,這兩類小說中的城鄉兩種世界是相輔相成、互為對立與參照面而存在的。
  • 適合冬天閱讀的美文——沈從文的湖南文學:淡若杯水,美若邊城
    如果把民國時期的小說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沈從文的《邊城》定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初入口中淡若無味,但總不會讓人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味到它與眾不同的滋味。臺灣作家林清玄曾說過,他的創作原則是為讀者帶來歡樂,他說,「人生的悲苦已經夠多,我不希望讀到我的文字的人感到難過。」沈從文的文字便是這樣,他遠離政治,永遠不願給人負擔。正因如此,一個失去親人的孤女會有「翠翠」這樣一個惹人憐愛的名字;一個本該悽涼的愛情悲劇,卻在湘西的邊陲小鎮裡,美得那麼動人。
  •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
    「壹」想起讀沈從文,是從想起年少時看過的那部名為「邊城」的電影開始的,而後才想到原來自己從未讀過這部電影的原作——《邊城》,於是才有了後來買下的,這部沈從文的短篇小說集《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一直以來,沈從文最被人熟知的作品,該是《邊城》,年少時,他的《邊城》在我們所學語文課本上,有著節選,這大抵該是他被我們熟知的緣由,或許也能說,這是我們與其文字結緣的起始。但除卻《邊城》,沈從文的其他作品,不知他人如何,我卻是未曾聽聞過那些名字,如《蕭蕭》、如《三三》、如《朱龍》。
  • 評沈從文《邊城》及他的「湖南風味」文學:煙水清透,相得益彰
    《邊城》的情節與行文是渾融一體的,清澈的情節,清澈的字句。文情、文氣與文筆相得益彰到這程度,極難得。比起其他故作清純的小說,沈從文先生的清澈在於:他的小說並不迴避悲劇,並不迴避死亡(天保和爺爺的死去),也不迴避妓女們的存在。他的清澈,是另創了一個質樸地接受一切、如實道來的語境。所以《邊城》裡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比當下許多閨閣小說裡滿口偽文言的大小姐們乾淨得多。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第一次讀《邊城》好像是高中時期,一本語文類的教材當中有一篇《邊城》的節選。印象是有的,翠翠、祖父和黃狗……,但說實在話,讀是讀了確實是讀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覺得囉裡囉嗦平淡無味,雲裡霧裡的說的什麼……太簡單了又太深奧了!
  •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
  • 行走中國人一度最接近諾貝爾獎的「邊城」,淺談初中生應讀的課外書
    他最傑出的作品當屬《邊城》,這部以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託寄了作者山河、人性美之美學理想的清麗鄉土小說,一舉奠定了沈從文的大師地位,入選了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上世紀80年代末,沈從文因《邊城》兩次入圍諾貝爾獎。
  • 胡適做媒,巴金助攻,沈從文如何把小自己八歲的女學生娶回家?
    19歲,張兆和在中國公學上大學讀外語時,曾獲得中國公學女子全能冠軍,還是學校女子籃球隊的隊長,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老師愛上校花,甘願做她的奴隸家境顯赫又長得漂亮,愛慕張兆和的人一籮筐。膽大的就直接找她約會,膽小的就寫了情書偷偷送給她。
  • 《邊城》: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真相殘酷到不得不用優美掩蓋
    你讀到的《邊城》是優美的,但你看到的可能不是《邊城》的真相,它的真相藏在文字的深處!《邊城》發表於1934年,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現在多數的評論都認為,它「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 閱讀是對沈從文最好的紀念(圖)
    本書全套二十冊,計兩百餘萬字,包括《邊城集》《湘行集》《自傳集》等,涵蓋沈從文的經典小說、散文、家書、文論等,是沈從文一生創作之精華。 沈從文先生一向不自誇,只跟他提到《邊城》時,會笑眯眯來一句:「我很會寫結尾。」於是,有了眾所周知的「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不朽的文字永恆,只因作者常常從作品中歸來。
  • 現代文學印象之沈從文
    即刻,「沈從文」躍現在我腦中。在沈先生的筆下,「人物和故事都美麗得使人悲傷。」淡雅的哀怨是在他的作品中可清晰感受到的。比如說,柏子每月一次花盡用性命換來的金錢去與相好的妓女會面,卻覺得滿足;龍朱對黃牛寨寨主女兒的愛是美麗的,卻剛烈得釀成了悲劇;三三,純真淳樸的湘西少女有著純淨朦朧的愛情嚮往,城裡白臉男子的突然死去,卻粉碎了三三對愛情的幻想與渴望;還有《月下小景》中的男女主人公,這對相互愛慕的青年男女想要追求自由的愛戀,卻在那個封閉落後的年代裡,抵擋不過寨子裡的傳統而雙雙服毒歸西。
  • 沈從文的《邊城》:湖南人的愛好深情哦,竟用盡一生來守候
    《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如果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 詩意盎然的《邊城》:一部藝術上堪與《桃花源記》媲美的現代小說
    若讓我選幾本可反覆翻檢的枕邊書,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邊城》一定是其中之一。我甚至認為,它在藝術上堪與《桃花源記》相媲美。這兩部作品,雖一為古典散文,一為現代小說,卻同樣建起了一座「桃花源」般美麗而聖潔、詩意而神秘的「邊城」世界。
  • 沈從文先生小傳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主要筆名還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7年,沈從文自家鄉小學畢業後,14歲的他便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徒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士司書。1920年,已是警察所辦事員的沈從文,因與熊希齡的親戚關係,而讀了其藏書室林紓譯的狄更斯《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等小說。這些小說對他來說仿佛是良師益友,帶他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 《一路書香》探尋沈從文的內心世界:最美不過「鄉土人間」
    在本集節目中,《一路書香2》行讀小組繼續與知名演員瞿穎,以及嶽麓書院掌門人朱漢民一起沿著沈從文先生的筆跡尋訪茶峒。在這裡,人與自然之間並無明確界限,不論是小鎮中學的朗朗書聲,還是永遠氤氳水汽的青石板路,山城的每一處都如此溫和恬靜,一如數十年前沈從文先生筆下所記錄的美好景象。
  • 《邊城》: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淺析沈從文的創作心理
    景色還是那樣的美,但開始思考為何作者筆下的景色可以如此動人;各色人物都充滿深情,也思考為何這裡的人的眼裡全是愛。想了很久,卻還是逃不過一個常識:文如其人。是沈先生的美麗心靈創造了這片即便已經過去很久,人們還是不願忘卻的曾經的家園。
  • 沈從文小說中的白色象徵之一:白色象徵與虛構的苗鄉
    這兩部作品,秉承沈從文一貫的文風,著力描寫自然美、人性美與人在自然中的自由狀態。並且,沈借阿黑和癲子之口勾勒出了他潛意識中所認為的原生無拘環境中的女性形象——「嬌妹生得白又白」。其中,「嬌妹」除了道明性別之外,很重要的一點,還透露出其年輕與活力,「白又白」指向的則是膚色,即沈從文眼中美好的年輕女子是與「白色」相對應或是相關的。
  • 一部《邊城》,拍成兩部電影,你知道嗎?
    這是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第一次改編拍攝成電影,也是沈從文的作品第一次被拍成電影。電影《邊城》中戴吶飾演的翠翠。(資料圖)原著《邊城》充滿山水靈氣,具有濃鬱的湘西地方特色。由於製作成本費的原因,《翠翠》外景地是在長洲和香港仔取景,而未到湘西實地拍攝。而32年後,由中國內地拍攝的彩色寬銀幕電影《邊城》則彌補了其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