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淺析沈從文的創作心理

2020-12-10 白梨影
文|白梨影

前言

汪曾祺說:「沈先生為什麼要寫《邊城》,為什麼會寫得這樣美,因為他愛世界愛人類。」

《邊城》裡的人和景,每一樣都像是我們心頭最俏麗的一塊,時時拿來,時時賞心悅目。

這部小說初次看的時候,只覺得那塊地方簡直如世外桃源一般,但關於愛情,人情都是似懂非懂,而後隨時間老去。

再看這部小說,第二遍,第三遍時,深深被打動。景色還是那樣的美,但開始思考為何作者筆下的景色可以如此動人;各色人物都充滿深情,也思考為何這裡的人的眼裡全是愛。

想了很久,卻還是逃不過一個常識:文如其人

是沈先生的美麗心靈創造了這片即便已經過去很久,人們還是不願忘卻的曾經的家園。

所以,我想根據審美心理學的一些知識,來淺談一下先生造「邊城」時的心理感受。

審美感受的心理形式:指在審美活動中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動要素以及它們的活動方式。關於美感中的心理活動的要素如感覺、情感、想像等的特點,以及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協調所形成的心理活動形式,如直覺、移情、完型心理等在美感中的功能及特點。

從審美的角度分析這片世外桃源,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新的啟發。

一、揮之不去的「直覺」

沈先生從小在湘西的大山裡長大,哪怕後來去到大城市,他的眼裡心裡,也還是充滿了湘西山水的模樣,他一生都自命為「鄉下人」。

所以我們會看到不光是《邊城》,還有很多小說比如《三三》、《長河》等,裡面的故事也都是發生在湘西的鄉村裡。

沈先生習慣了從這片土地出發去認識之後的世界。

這讓我想到審美心理學上「直覺說」。

「直覺」說是克羅齊提出來的。他認為,直覺是認識的起點,感性認識的最低階段。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賦予心靈活動中尚無形式的,諸如快感,痛感,欲望,情緒之類的情感以形式。

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於所見事物的第一認識,便是直覺,而在這第一認識裡會包含愉悅,悲傷,滿足等各種情感。之後直覺還會幫助我們在頭腦中把這些情感組成一個意象,從而在腦中出現一個畫面。

就好像異地了兩個月的戀人見面時,內心的興奮之情不會只是一堆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一定會是一個包含有二人的畫面,或相擁,或牽手。

當沈先生內心有著對鄉土生活的懷念和對當下生活的反思時,大概首先便是通過直覺,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畫面。

這幅畫面裡可能是翠翠在山裡採藥,和爺爺一起渡船,也可能是鎮上的端午節盛會,人頭攢動。

這些是他從小看過、聽過,經歷過的事物,因為熟悉所以在進行創作時拈手就來。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說:「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兒童和成年人的思維並沒有變化。」

沈先生同所有人一樣,一生都帶著兒時的畫面去認識之後歲月裡的世界。

小說在開頭這樣描繪:「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裡路就到了茶峒城邊。」20歲時離開家鄉,如今的記憶裡小溪與山的距離,還是會去揣摩,仿佛心裡有一面地圖一樣。

景是心裡的舊景,人卻也是心裡的舊人。

關於翠翠的原型,沈先生自己說有三個:「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夫人張兆和)」。

我總覺得這裡邊最關鍵的是那個最早的「線絨鋪女孩」——沈先生青年行伍時喜歡的一個女孩子。初心難捨,初愛更難忘!

即便是新婚夫人張兆和大概也不抵這最初的人兒。

在課堂上沈先生對張兆和小姐一見鍾情,張家三小姐皮膚黝黑,聰明靈動又富有朝氣。

她和翠翠很是相像,但總讓我覺得,不是翠翠像她,而是她像沈先生心裡最早的「翠翠」那般的姑娘。因為湘西的姑娘們在自然地陶冶下,多是有著黑黑的皮膚,藏在骨子裡的朝氣。

後來二人的婚姻並不是那麼幸福,也讓我越發覺得,當時的一見鍾情鐘的大概真的是貌。

在作者心裡,無時無刻都有著兒時的山和兒時的水,以及早年心愛的女孩。

他認識世界進行文學創作的方式,便也是習慣了憑藉直覺將現在的想法,用兒時的畫面呈現出來。

於此,我們看到了那已成為過去的,而又細膩、生動、又活潑的山與水的風光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場景。

二、將「情」移之人與物

沈先生曾說,他對於《邊城》「我想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將這些好詞毫不吝嗇地給予自己的作品,可見作者對它的喜愛和深情。

邊城裡的人,充滿著人性美的光彩。爺爺與翠翠、大老與二老、船長與爺爺、爺爺與船殼、楊馬兵與翠翠,全看不到人性中的自私自利。

總是我的心裡裝著你,你也從沒有虧待過我。

作者實在愛這裡的人,在他的眼裡,他們就是人性美的終極體現。

景色也是悅人的。春天可去桃花處尋酒喝;夏天晾曬的紫花布衣褲成了人家的旗幟;冬秋時節,「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貼切。」

作為讀者,我們始終跳不出沈先生對人物的歡喜之情,也走不出對景色的熱愛之情。這可謂就是美學家口中的:移情。

移情:主體把自身的感情投射到課題上面,使客體具有了主體內心感覺到的情感。

通俗點說就是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沒有感情的物的身上,從而使得它們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一樣。

我國很多古詩中都用了這樣的創作手法,比如杜甫的那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當然不會落淚,鳥也不會因為分別而心驚,這些情感全是詩人自己的,但是卻通過無感情的動物進行表現,也頗為動人。

回想我們在看完《邊城》時,那為人痛,為山驚的心情。其實我們痛的,驚的,是沈先生自己的感情,不然,山水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沒少出現,美麗善良的女子也總是被描繪,可我們卻被邊城打動得最深刻最透徹。

他將自己對美好人性的嚮往和追求,對自然的崇敬和熱愛,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和妥協全都給了「邊城」。

這裡充滿了作者自己的強烈情感,「邊城」只是替他把這些表現了出來。

無論是大佬和二老,沈先生都是喜歡的,但是喜歡總要分個「最」字,他把這個「最」字給了二老。

二老儺送和大佬一樣得正直專情,但卻比大佬更加細膩,這點與文人沈先生的性格很是呼應,文人的內心多半是很細膩的。

面對在人性上都是很善良,自己又都喜歡的人,沈先生犯了難,如果他私心讓二老和翠翠順利在一起,那麼就傷害了善良的大老,但是若不讓他們在一起,自己眼看著兩個互相愛慕的人分離,也是心痛。

既不願傷害大老,又對相戀鴛鴦充滿憐惜,還要面對社會環境的不可抗因素(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嫁給儺送)。這時,沈先生將矛盾的心緒交給了大自然去處理,於是大老離世和翠翠失去了爺爺和家園,有傷害也有成全。

有些讀者人說這是「天有不測風雲」,我卻覺得不是,這風雲不是不測的,它是掌握在作者手中,帶著作者感情的。看似客觀的「風雲」,實則也是人主觀情感的揮發。

也便是歐陽修的那般: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亂花上全是我的悲傷,在沈先生這裡,山河間裹挾著我的躊躇。

這樣的結局,使得小說,不僅體現了作者移情於人,對每個人物都抱有極大地熱忱;也體現了他移情於物,讓山川風月表達他的矛盾和無奈。

為何是這樣的結局——用一個迷來結束故事。逃避現實,而不是兩個相愛之人的爭取,其實我們從沈先生的性格中可以看出一二。

他一直都是一個天真爛漫,卻又有些「膽怯軟弱」的文人。

他作為老師,第一次站上講臺時,面對臺下慕名而來的許多學生,他緊張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過了好一會,才平靜下來開始講課,但是不到10分鐘就把課講完了。之後,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今天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

在沈先生83歲的時候,一次記者訪問他,提起當年文革的時候被派去打掃女廁所的事,這位老人卻像小孩子一樣抱著記者痛苦了起來。

他就是這樣一位像孩童一樣,不善於隱藏內心的軟弱,也正視膽怯的人。

這裡的「軟弱膽怯」並不是貶義詞,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我們才在《邊城》裡看到了作者對所有人物的愛,以至於不忍心傷害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最後移情於自然來幫他做決定。

其實另一方面來說,他也是勇敢的。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放在心尖上的家園被摧毀。即使這樣的摧毀是為了不讓他們互相傷害,從而保留人性中的美好,那也需要莫大的勇氣。

可以想像沈先生在創作《邊城》時,一定是飽含著自己深深的情感,不然也不會,萬物皆著他之顏色。

三、和諧一致的「完型心理」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

這個翠翠不是隨便哪個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可以長成的,翠翠只是「邊城」的翠翠,她和此地融為一體。

這讓我想到了格式塔心理學中的完型心理。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音譯,其含義是整體、形式和結構等等。格式塔心理學反對心理學中的元素主義,認為心理元素的分析並不能使我們了解整體的心理現象,所以它主張以整體的觀點來描述意識行為。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一下。這樣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古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我們看到這句詩時,腦海裡浮現的一定不是單單一枝出牆的紅色杏花。

而是會腦補出來下面的畫面:在院子的牆角處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杏花樹,它花開得正旺以至於越過低矮的院牆伸向外面。

我們的大腦會力圖使畫面呈現完整。

這其實就歸因於完型心理,會有意識地補全不完整的信息,從而使自己接收到一個完整的畫面或者事物。

在《邊城》裡,如果只有如水般純淨的翠翠和善良的爺爺,必然無法構成一個讓人心醉的故事。

他們和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以及這片山水,要融為一體,然後共同發力。

爺爺和翠翠依水而生,靠渡船過活,彼此相愛相守;大老和二老都愛慕翠翠,卻是相互尊重,公平競爭;船總順順「大方灑脫」,喜歡慷慨救人;楊馬兵對翠翠無私照顧……

這一切關係和人物,像是一個完整的圓,拉出一個舞臺,讓他們盡情展露心中的善與愛。

然而純淨又充滿溫度的人情,離開了天朗,風輕,水清的邊城茶峒,其實也是舞不起跳不轉的。

物物之間總是相互影響,相互給養,沒了洗滌浮躁心懷的水,哪裡來清澈的靈魂。

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說,:只有一點是必須的,就是整部作品必須走在一條路上;藝術家必須竭盡全力向一個方向前進。

顯然沈先生做到了。所有的人在他那裡都圍繞著一個「情」字。

翠翠歡喜的二老是一個歌唱高手,他的歌聲使「翠翠在睡夢裡把靈魂輕輕浮起。」然而現實也總在阻攔他們,為了不去傷害他人,於是他們的結局成了迷。

在我們為這樣的愛情故事唏噓不已的時候,沈先生告訴我們,爺爺的女兒,翠翠的媽媽和一名軍人也是在歌聲中相愛。

而後一個不忍違悖軍人的職責,一個不忍離開心愛的父親,卻仍想堅守於愛,於是便選擇了殉情的方式在陰間聚首。

翠翠和二老的愛情是「邊城」故事的主線,而這個主線卻也有其淵源——翠翠的爸爸媽媽。

相遇不是偶然,分別也是必然。

完型心理對沈先生的創作,何嘗不是一個強大的磁場。將所有有關的,一致的統統吸納過來。再排列、組合、連接,最後匯成一條的河。

「邊城」這一整塊,才是點亮讀者心靈使其煥發生機的完美一瞥。

結尾

《邊城》的偉大呈現離不開沈先生的那顆精巧、細膩又敏感的心。他敏銳地審美於生活又將生活的美精巧地創作出來。

關於沈先生具有深切審美之心的故事有很多,每一折都會使我深深地被他的可愛和濃情所折服。

文革期間,沈先生被打發到偏僻的鄉村醫務所,在那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守菜園子,做豬倌。

盛夏時節,他給自己的表侄,如今很有名氣的畫家黃永玉寫了封信,他在信中說:風雨中水淹了屋,我在屋中打個傘,很好玩啊!……這裡四周都是荷花,燦爛極了,你若是來看荷花,腳下雖多泥濘,眼前卻荷花正好。

八十歲那年,他同妻子一同回了一趟他的老家湖南鳳凰縣,在那他聽了家鄉的儺戲,這是一種古調氣息很濃鬱的弋陽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沈先生聽後,動情地說:這是楚聲,楚聲。然後在淚流滿面中聽完了這齣戲。

和他對比,實在感嘆,自己真是一枚俗物。

故而也慶幸世上有這樣的人,透過他的眼睛,順著他的筆,看到了一些個被浮躁心靈所忽視的清澈精靈。

審美之心人人都有,而能將生活進行如此徹底地審美,再把各種念頭整合出一部精巧的小說,卻不是人人都有,而沈先生有。

就像他在《月下小景》裡借女主人公之口說出來的話「水是各處可照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他筆下的活靈活現。

先生對生活不薄,而生活卻對先生有幾分的殘酷。1949年後,「只會」沉浸在生活和人性的「美」與「善」中的性格溫和的沈先生,無法適應當時為政治而寫作的創作氛圍,選擇棄筆。

但是,就像丹納認為的那樣:天才像一粒種子,只要你給他土壤,再有一些雨露來澆灌,它就可以產出藝術品。

沈先生後來被派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在這裡,他潛心做一名合格的博物館員,也在這裡完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本書,填補了我國在服飾史上的空白。

不知是巧合還是沈先生有意為之,服飾這一「美物」和先生一直以來的愛美之心——崇尚人性美、自然美,遙相呼應,也實在是將美進行到底。

我們真是應該感謝這位先生,無論是作品還是做人,他都用一顆審美的心,使它們浸潤著花的清香。

就像妻子張兆和評價他的那樣: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善,不光可以理解為道德上好與惡的激烈碰撞,也可以理解為——充滿愛與美地對待生命與生活。

--END--文|白梨影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邊城》與《八駿圖》中城鄉世界的對比,折射出沈從文的精神世界
    沈從文投身於京派文學的創作,並不注目於社會政治之「變」,而是潛心於表現「與歷史似乎毫無關係的人性之常」。這種表現人性之常的創作宗旨,也註定了他的創作不是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為中國謀出路,而是從人最原始的本性與倫理、人生活的周遭環境的角度來品味和審視人生。
  •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
  • 沈從文,這個從鳳凰來的「鄉下人」帶給了我們什麼?
    今年是沈從文先生逝世30周年。高考中,先生的《邊城》成為北京卷語文微作文考點之一。《沈從文的前半生》《我見到的沈從文》等新書紛紛出版。而美國漢學家金介甫先生的《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英文原作面世已逾三十年。
  • 《邊城》: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方淨土,給靈魂慰藉,讓人間值得!
    腦海中深深印刻著,高中時語文課本中那段沈從文先生《邊城》的節選,那個時候,讀出的是愛情,是愛情的朦朧和悽美,為清純翠翠那純淨而無望的愛,感嘆感傷!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的書籍愈來愈多,在品讀中,難免會產生比較,一經比較,更發現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應該是字遊君見過、讀過的最美的美文。
  •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讀《邊城》,沈從文筆下的湖南男女
    初讀《邊城》,自被那「詩意的自然、和諧的生命、優美的人性」打動,隔了若干年回看,又玩味出了一點什麼。翠翠夜聽歌一節,果如眾多評論所言,「虎耳草」是純真愛情的象徵?我以為稱之為「愛情」,未免提煉得過於抽象。對情竇初開的翠翠,「愛情」尚在她理解力之外,縱使對儺送產生朦朧的好感,也不能分辨與把握。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第一次讀《邊城》好像是高中時期,一本語文類的教材當中有一篇《邊城》的節選。印象是有的,翠翠、祖父和黃狗……,但說實在話,讀是讀了確實是讀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覺得囉裡囉嗦平淡無味,雲裡霧裡的說的什麼……太簡單了又太深奧了!
  • 評沈從文《邊城》及他的「湖南風味」文學:煙水清透,相得益彰
    《邊城》的情節與行文是渾融一體的,清澈的情節,清澈的字句。文情、文氣與文筆相得益彰到這程度,極難得。比起其他故作清純的小說,沈從文先生的清澈在於:他的小說並不迴避悲劇,並不迴避死亡(天保和爺爺的死去),也不迴避妓女們的存在。他的清澈,是另創了一個質樸地接受一切、如實道來的語境。所以《邊城》裡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比當下許多閨閣小說裡滿口偽文言的大小姐們乾淨得多。
  • 適合冬天閱讀的美文——沈從文的湖南文學:淡若杯水,美若邊城
    如果把民國時期的小說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沈從文的《邊城》定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初入口中淡若無味,但總不會讓人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味到它與眾不同的滋味。臺灣作家林清玄曾說過,他的創作原則是為讀者帶來歡樂,他說,「人生的悲苦已經夠多,我不希望讀到我的文字的人感到難過。」沈從文的文字便是這樣,他遠離政治,永遠不願給人負擔。正因如此,一個失去親人的孤女會有「翠翠」這樣一個惹人憐愛的名字;一個本該悽涼的愛情悲劇,卻在湘西的邊陲小鎮裡,美得那麼動人。
  • 沈從文評郭沫若書法:官大而已!
    但有人對這件事另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沈從文的說法自有他的道理。那個時期,郭沫若等人的書法受到眾人一致稱讚,他的書法甚至被尊稱為「郭體」,恭敬者眾,卻極少有提出異議者。這種現象在藝術批評的角度來看極不正常,因為任何藝術作品都不會是完美之作。欣賞品評藝術出現眾口一辭的情況只能說是蔽於名人之地位及影響而不敢說出己見,這實乃是書法藝術之哀。
  • 一部《邊城》,拍成兩部電影,你知道嗎?
    影片中有六首民歌,由四位中國一流作曲家集體創作,旋律優美動人。1953年,該片在香港上演並取得很大成功。這是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第一次改編拍攝成電影,也是沈從文的作品第一次被拍成電影。電影《邊城》中戴吶飾演的翠翠。(資料圖)原著《邊城》充滿山水靈氣,具有濃鬱的湘西地方特色。由於製作成本費的原因,《翠翠》外景地是在長洲和香港仔取景,而未到湘西實地拍攝。
  • 《邊城》: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真相殘酷到不得不用優美掩蓋
    你讀到的《邊城》是優美的,但你看到的可能不是《邊城》的真相,它的真相藏在文字的深處!《邊城》發表於1934年,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現在多數的評論都認為,它「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 徐敏慧:漢學家視野與學術型翻譯:金介甫的沈從文翻譯研究
    第六部分「後期輓歌及鄉下人沉思錄」, 包括「昆明冬景」、「王嫂」、「巧秀和冬生」, 大都寫於抗戰及內戰時期, 反映在這一黑暗的歷史時期沈從文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憂慮, 同時他也在實驗新的寫作技巧, 集中體現在第七部分「現代主義作品」, 包括「主婦」、「自殺」、「看虹錄」(6), 這些包括心理分析、意識流等現代主義創作手法的作品表明沈從文的現代主義作家的成就。
  • 沈從文先生小傳
    熊希齡又送沈從文到北京大學圖書館,跟隨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目錄學家袁同禮學習編目和文獻學。沈從文在北京大學三個多月的學習,是他接受的唯一一次圖書館學專業培訓,不僅非常難得地受到了名家的指教,也接受了嚴格和正規的學術訓練,為他以後的文物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沈從文始終認為文學創作才是他最為鍾愛、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工作之餘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不懈地寫作。
  • 適合一個人散心的小城 茶峒:原來它才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許多人都以為鳳凰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殊不知這個故事卻是發生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茶峒。書中記載,茶峒清幽,風景秀麗,獨有獨特的湘西文化風情和善良的風俗引人入勝。它位於湘,黔、渝三省交界處,濃鬱的苗族名族風情,古色古香的邊城風貌,說不定你會在這裡找到一位像翠翠一樣的女子!
  • 閱讀是對沈從文最好的紀念(圖)
    本書全套二十冊,計兩百餘萬字,包括《邊城集》《湘行集》《自傳集》等,涵蓋沈從文的經典小說、散文、家書、文論等,是沈從文一生創作之精華。 沈從文先生一向不自誇,只跟他提到《邊城》時,會笑眯眯來一句:「我很會寫結尾。」於是,有了眾所周知的「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不朽的文字永恆,只因作者常常從作品中歸來。
  • 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 抖音聽了想哭笑聲bgm出自沈從文《邊城》
    抖音聽了想哭的笑聲bgm出自哪裡  沈從文的這句話「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出自《邊城》。  沈從文經典語錄  1、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 沈從文:一輩子不信仰一切,只信仰生命
    凌宇對沈從文的認知的改變,始於他的「開始真正認真讀沈從文的作品」,一種「極強烈的審美愉悅」以及他在作品中感知到的「一份淡遠而又沉厚、平靜而又強勁的鄉土、民族乃至人類的悲憫與憂患情緒」讓他「一讀便不可收」。他要決心進行沈從文研究以及要去拜訪沈從文的念頭也因此而產生。 「與其是我選擇了研究沈從文,不如說是沈從文研究選擇了我。」時過39年後的5月24日,凌宇如是說。
  • 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看遍人生冷暖世間殘酷,始終保持一顆初心
    跟同時期的諸多作家不同,因為當過兵,他的少年經歷讓他看遍了人生冷暖和世間殘酷,而他卻能始終保持一個初心,創作出《邊城》這種純潔乾淨的小說,而不是把眼光放在曾經看過的血腥暴力上,這境界更是讓我們望塵莫及。
  • 詩意盎然的《邊城》:一部藝術上堪與《桃花源記》媲美的現代小說
    若讓我選幾本可反覆翻檢的枕邊書,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邊城》一定是其中之一。我甚至認為,它在藝術上堪與《桃花源記》相媲美。這兩部作品,雖一為古典散文,一為現代小說,卻同樣建起了一座「桃花源」般美麗而聖潔、詩意而神秘的「邊城」世界。
  • 鳳凰古鎮,因一代文豪沈從文而生輝
    多年前,我去湘西旅遊,曾到過鳳凰古鎮,特意去瞻仰了沈從文故居。當時,我只是知道沈從文和他的《邊城》,別的就一無所知了。即使是著名的《邊城》這篇小說,也從沒讀過,更不用說沈從文的其他的作品了。在沈從文故居,我帶走了兩本書《沈從文小說集》和《沈從文散文集》,常放案頭,不時翻閱,總能給人啟迪。沈從文多以自己熟悉的鄉村為題材,如《邊城》,惟妙惟肖地描寫典型的鄉村瑣事及地域文化和民俗,在整體上與都市的「現代文明」形成強力的對比,給人以巨大的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