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分數,是雞娃家長們的熱門話題!
能力是獲得分數的保障,分數是彰顯能力的標尺。
英語只有一種,英式/美式/加拿大/澳洲/愛爾蘭的分別可以理解為方言。但是考試就太多了!
"國產的"有:課前測,隨堂考,單元測試,月考,期中/末考試,區調研,區統考,南外小升初,中考,加試,高考等等,
"中外合資的"有:託福,雅思,GRE, GMAT, BEC, LSAT, CYLE, MSE等等;
"外商獨資的"有:SAT, ACT, MAP, IB, A-LEVEL, 等等。
這麼多考試,這麼多分數,如何分類,理解呢?
有個比喻:
能力就是孩子的身高,年齡,遺傳基因,食物,運動,睡眠,意外傷害,手術增高等等,在一大堆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因素綜合後的結果。
分數就是客觀的尺子。
但是在允許穿上鞋子來測量身高的遊戲規則之下,學校和培訓機構就是各種「鞋子」。學校肯定是「平底鞋」,培訓機構就是各種功能款式都有的啦!
髮型師們也積極的參與了進來。
能力優先 分數必得
這個是我們推薦的學習策略。
在國內的各種考試中,只有中考和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也就是在參加這個考試前所有其他的考試分數都是浮雲!其他的各種考試都「淪落為」診斷型測驗,無需準備,是實際學習狀態和能力的體現。
在國外的各種考試中,以美國為例,SAT 和 ACT 考試就類似中國高考的選拔性考試,但不是大學錄取的唯一條件。只是一個篩子,不同級別的學校去錄取對應學生,而且是同一個人會同時被多所學校錄取。最後需要理性的博弈來獲得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評估美國高校問題上很有影響,根據它的一份題為「入學率最高的大學」統計材料,2017年,在錄取和入學人數的對比上,史丹福大學是2085:1703;麻省理工學院是1452:1097;有「候補常青藤」之稱的西北大學是3442:1903,聖母大學是3702:2051。這份材料還顯示同年度這個比例在常青藤學校中,哈佛是2037:1687,耶魯是2277:1579;普林斯頓是1911:1306,賓夕法尼亞大學是3757:2466。
地球村裡面,在2017年居然有300多人拿到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後拒絕去報到入學!
對應到英語學科,當在10多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聽說的能力不僅可以獨自在英美旅行,而且還可以欣賞各種脫口秀,和C-SPAN頻道的國會辯論,讀寫能力可以無障礙瀏覽20世紀名著並攥寫自己獨有觀點的書評。
那麼在參加SAT/ACT這樣的標準化考試前2個月,突擊一下該考試對應的單詞表,刷遍歷年官方公告的模擬題目。相信一定會有一個不低於您真實能力的分數在等著您。
那麼有個 問題出現了:提前2個月來準備,相對於10年寒窗苦太短暫了!如何在寒窗第一年就開始動態地檢驗學習成果?當然最好有量化的非自我主觀的判斷。美帝的資本家們創造了一堆診斷性考試產品,都在忙著競爭用戶數量,即每年的測試卷子的數量,再通過年齡來進行正態分布的數據統計,世界級的小朋友們一起排排坐,就可以呈現給到大家了!
大名鼎鼎的Map考試來了!小編目前在南京只看到了NIS,BSN和Basis這3所學校的Map成績單,可能只有這3個學校參加了這個全球熱門的診斷性考試系統!這個考試提供從1年級到12年級,每年2-4次的考試。全球接近1萬所中小學參加這個考試,其中7000多所在美國本土,每次考試的人數超過千萬。這是一個對標美國母語同齡孩子的英語水平的好尺子!
綜上,當我們把時間優先分配到語言習得的基本能力方面,可以獲得短時間且定期的母語級別診斷型測評認可,穩定在90%+,就可以平衡到考試前2個月的突擊準備而獲得反映出實際能力的好分數。反之,長期的考前訓練一定也可以獲得非常理想的分數,但是當僅以一個體面的分數開始國外的學習和生活的時候,在異國他鄉的壓力遠非在父母身邊的嘮叨可以相提並論。
還有一個問題:Map只開放給學校參加,並不開放給培訓機構,Map只提供考試,並不提供考前培訓。這些西人比較簡單,不會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這2個角色。那麼絕大部分希望出國接受教育且無法進入國際學校的中國籍學生如何獲得這把尺子呢?這個Map是否有購買其他更加基礎的題庫或者算法呢?且聽小編下回分解。
以上拙見,敬請批評指正!
往期回放:
為什麼只能選擇有ISBN號碼的書籍給孩子?
為什麼不建議選擇美國全日制學校英語教科書作為課外班的首選教材?
為什麼閱讀能力提高是學習英語的首要目標?
如何面對英文寫作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