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朝陽法院執行法官根據申請執行人提供的線索,在通州一小區樓下將23歲的韓某堵個正著。韓某大學期間不去上課,眾籌創辦咖啡廳失敗,被投資者訴至法院。法官要求韓某履行兩名申請執行人的案款總計4萬元。

兩名投資人申請強制執行後,執行法官因聯繫不到韓某本人便找到韓某就讀的北方工業大學,卻得知因韓某久不上課學校已對其作退學處理。不久前,申請執行人得知韓某在做微商,便註冊「小號」以買口紅的名義和韓某約在4日見面。韓某一下樓便被執行法官堵個正著。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2016年,年輕人眾籌創業著實火了一陣。剛剛考取北方工業大學的韓某成為創業大軍中的一員。韓某告訴記者,自從考上大學後他就沒上過一天學,「因為覺得沒意思,我就不是這塊料。」韓某還稱父母「比較開明」。
據韓某講,他以前在咖啡廳打工做過店長,自認為對咖啡廳的運營、管理比較了解,所以才有了眾籌創辦咖啡廳的想法。2016年,他和朋友通過各個大學的校友群進行宣傳,拉來80餘名投資人,其中大部分是在校生,總計眾籌到160萬元,並分別以各自公司的名義和投資人籤訂了《出資協議》和《股權代持協議書》。
根據協議約定,咖啡廳選址應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近,名稱為「比逗-輕課咖啡廳」。至於咖啡廳到底開沒開成,兩名申請執行人和韓某的說法並不一致。
記者了解到,兩名申請執行人出資時還都是對外經貿大學的研究生,他們是在校友平臺上看到的這個眾籌項目,出於對校友的信任和對地緣的熟悉,二人籤訂了協議。事後,他們才得知韓某並非自己學校的學生,該創業項目也是子虛烏有。但韓某卻表示,自己從未隱瞞過北方工業大學學生的真實身份。由於對外經貿大學附近沒有合適的店面,後來他將咖啡廳開在了五道口附近,由於是「接盤」,為了留住老客人便沿用了之前的店名,沒有更名為「比逗-輕課咖啡廳」。
「店面一年租金就120萬,開了一年交不起租金就關了。」韓某將失敗原因歸結為「能力不夠、經驗不足」。創業失敗後,韓某自稱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陸續償還了近40名投資者50萬元,其中只有這兩名投資者將他告上了法院。其餘賠償則由朋友的公司負責償還。「我們家也是普通家庭,公司已經破產了,我也不懂怎麼走破產流程,現在每個月我還要償還一萬多的借貸。」韓某稱。
4日下午,韓某被帶回法院後,聯繫親友清償了案款。綜合韓某的行為,法院決定對其處以罰款2000元。
來源:北京晚報·北京新聞 記者:張蕾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