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軍的視角看太平洋戰爭,有三場「玉碎戰」,分別是緬北密支那之戰、松山之戰和騰衝之戰,前一場戰役的主角是中國駐印軍,而後兩場戰役的主角則是史迪威所說的「Y部隊」,中國人把這支隊伍稱為「中國遠徵軍」。
目標:松山
松山位於怒江西岸,主峰高約2200米,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在這裡修築了堅固的堡壘群,他們自信,這座陣地至少可以堅守8個月。
1944年5月11日晚,中國遠徵軍連夜強渡怒江。江面雲霧瀰漫,渡江部隊只有1名士兵失足落水淹死。一個月後,遠徵軍攻克了日軍在怒江西岸的各個要點。
站在松山上遠眺,滇緬公路蜿蜒在起伏的群山中,要想打通這條戰略生命線,必須拿下松山。6月4日,遠徵軍第七十一軍新二十八師在美軍第14航空隊的協助下,向松山外圍的臘勐街及竹子坡發起攻擊,他們沒有料到,這座荒山上駐紮著3500名日軍。
轟炸機投下的炸彈和大炮射出的炮彈落在敵人的地堡上,難以將其摧毀;躲在工事後的敵人射出機槍彈雨,壓制住遠徵軍的進攻。有時遠徵軍才剛佔領了前沿陣地,日軍便很快又發起反攻,戰壕裡躺著的敵我兩軍屍體數以百計,很快便成了一條血河。
經過整整一個月的鏖戰,戰事陷入僵局。
「榮一師上來了!」
7月3日,日軍通過望遠鏡發現,中國遠徵軍一整天都在換防。一個讓他們忐忑不安的消息在陣地中流傳:「支那軍的榮一師上來了!」日本人所說的榮一師,曾在崑崙關挫敗過有「鋼軍」之稱的日軍第五十團,這支部隊隸屬於中國遠徵軍中的第八軍。
7月5日凌晨3時15分,第八軍對松山發起第一輪攻勢,兩個小時後,榮一師第三團主力佔領了松山頂峰的陣地。但是,他們在那裡遭到了守敵交叉火力的密集掃射,無法立足。儘管第八軍在當日黃昏又退回原地,觀戰的美軍顧問團仍對這一仗給予了肯定。
7月7日,第八軍試圖從松山西南方向的滾龍坡進攻,但是再次被堡壘中射出的火舌攔腰截斷。這一次,他們「幾乎在將要奪取全部要點時功敗垂成」,但足以令日軍「感到驚訝」。7月12日,第八軍發起了第三輪進攻。這一次雖然同樣未能取得成功,但一支偵察小組摸清了日軍陣地內部的部分情況。
連綿的陰雨和濃霧成了遠徵軍進攻的障礙。7月23日,天空稍見晴朗,強大的炮火再次襲向敵軍陣地,第八軍三路攻擊隊同時向松山發起第四輪進攻。但接下來連續兩天的大雨,又一次澆滅了進攻的火力。
7月底至8月初,第八軍又接連對松山發起了兩次進攻。這同樣是兩場十分慘烈的戰役。榮二團第三營主力與日軍展開長達兩個小時的肉搏,屍體幾乎將戰壕填平;第246團第一營遭到敵軍掃射,全營僅有8名官兵撤回;第246團第二營在僅餘50餘名官兵的情況下,與敵人激戰三小時,幾近覆沒。
又一個月過去,第八軍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掃清了向松山主峰進攻的道路。
雷震敵寇
日軍在松山構築的防禦工事中,以主峰子高地的堡壘最為堅固嚴密。第八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用爆破的方式炸毀敵軍主陣地。從8月3日起,一支工兵部隊開始挖掘四條戰壕。他們晝夜不停,每天推進10米。
敵人注意到了這個不尋常的舉動。他們開始自上至下挖地道截擊,雙方展開了一場「賽跑」。8月18日,我軍終於抵達堡壘正下方;次日,裝填三噸TNT炸藥。事後人們得知,如果再遲兩天,敵軍就能切斷坑道。
8月20日一早,松山一帶突然放晴。遠徵軍的炮兵照例打了一通炮彈,榮一師第三團向子高地發起佯攻,把更多的敵人吸引到這個碩大的火藥桶上面。
8時40分,槍聲漸漸稀落。9時15分,先是傳來一聲悶雷般的響動,大地隨之顫抖了一下,緊接著那個碩大的碉堡歪斜地倒在松山頂上,樹木、汽油桶、槍炮、日軍屍體漫天飛舞。
9月7日,第八軍殲滅了松山上的殘敵,歷時百天的松山戰役就此結束。
一個驚人的數據顯示,在松山戰役中,每殲滅一個日軍,就有8個中國遠徵軍第八軍官兵陣亡。
戰爭結束幾年之後,松山上被鮮血浸透了的土地,仍然會透出微茫的紅色。滇西流傳著一個傳說:每逢雷雨天氣,松山上便會傳來喊殺與槍炮的聲音,鄉民說,那是陣亡將士的英魂仍在與敵寇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