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教傳教士以自己的青春、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美好未來,傾注了滿腔熱血,中國的女子學校是由基督教傳教士創辦的,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女人讀書難的問題。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大學、中學、小學、醫院、女子學校、盲校和盲文、聾啞學校和手語、麻風病院、漢英、英漢字典、漢語拼音、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女子留學等等」。
rrrrr令人遺憾的是,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的傑出貢獻,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國人非但不感恩,還整天編造謊言詆毀基督教和傳教士,他們用一些假借傳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來詆毀基督教及傳教士。現在我們看一看什麼樣的才是真正的基督教傳教士吧!
1820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李文斯頓在澳門開設了一間眼科診所,是基督徒在華行醫施藥的開始,圖為馬禮遜畫像
牧師和麻風病人在一起:在四川、雲南一些地方,教會現在還在幫助麻風病人。因為官方宣布在中國已經消除了麻風病,所以這些病人得不到大規模的救助,他們幾乎被社會遺忘。在四川海螺溝附近就有一個麻風村,康定天主教堂的神父經常去看望他們。
聖母院仁慈堂修女與孤兒們的合影
在傳教士的住處,中國兒童與西方兒童的合影(四川)
20世紀初天主教神父在給中國兒童施洗
廈門的中國女信徒:1895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女傳教士禮荷蓮(Lilias Graham)從泉州再次來到廈門,那時廈門的基督教會已有較大發展,建築擴充,信徒增多,這是她在廈門島內所接觸到的基督教中國女信徒。
教會還接納培養本地人當牧師,這是禮荷蓮為廈門一個中國牧師家庭拍攝的合影。在當時,享受照相術大概是一種身份待遇,看圖左小夥子的神氣勁和圖右小男孩穿著嶄新的衣裳,就能了解這家子是多麼重視這次合影,或許這位牧師還有後人生活在廈門。
傳教士與信徒同坐獨輪車
傳教士在上音樂課,這些人好像是盲人
入鄉隨俗的傳教士
外出宣教
檢查口腔
治眼疾
杜布森(William Hervie Dobson,1870-1965)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和費城綜合醫院(醫學博士),1897年,他作為第一位醫療傳教士被美國長老會派往陽江。此後,杜布森一直在陽江從事傳教、行醫和教學工作,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才光榮退休。
20世紀初,杜布森的團隊在陽江建立了一座教堂、一間綜合醫院、一間男女混合小學。他的教會學校和診療所經歷了拳亂、內戰、盜匪和各種排外運動。杜布森在醫療資源簡陋的條件下,為當地病人提供白內障手術。
杜布森特別關注離綜合醫院幾英裡遠的一條200年歷史的麻風村。在陽江的歲月裡,他每星期最少一次走訪麻風村,為居民提供提供醫療服務和布道。圖為王母崗門口的麻風病患者。杜布森發表在1930年的《中國醫學雜誌》上的報告指出,王母崗由一些麻風病人聚居而成,離陽江東門約1英裡,全部是泥磚屋。
rrrrr清末時期,麻風病在西方國家已經滅絕,而中國的麻風病患者還有百萬人之多。所以,這一情況得到西方醫學界的關注,一些醫生和懂得醫術的傳教士來到發病率最高的華南地區開設麻風病院,收治麻風病患者。
rrrrr1891年,來自英國的傅特醫生請求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幫助,在廣東北海倫敦會醫院附設了麻風醫院。這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風病人,強行注射,成效卓著。
rrrrr1905年,德國長老教會的柯納醫生得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之助,在東莞創設麻風院,收容患者有三百多人,廣東省政府按月津貼五百元。
教會援建的鄉村小學
傳教士對推動女子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大大提高了婦女的地位。
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在登州(今蓬萊)傳教34年,他於1887年與繼室梅裡士夫人(Mrs. C. K. Mills)共同創辦了登州啟喑學館,是中國第一所聾啞人學校。1898年,啟喑學館遷往煙臺。
rrrrr梅理士夫人到中國前曾在紐約一所學校教聾啞學生,創辦啟喑學館後,她採用訓練聾啞人說話的標音法和手語進行教學。啟喑學館對中國的聾啞教育影響很大,梅理士夫人設計的手語字母表被中國聾啞學校採用,他們從美國圖書中翻譯的分級識字課本成為中國聾啞教育的最初教材。該校畢業的學生和他們的親屬或建立聾啞學校,或從事聾啞教育,為中國的聾啞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教會學校的學童
做針線活
rrrrr教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課程主要為聖經,重點在創世論、贖罪論和耶穌生平等教義上。此外,學生還參加各種宗教活動,如禱告、崇拜等。二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書。學習中國經書一是為了適應當時科舉考試的需要,再者也是為了學生畢業後能夠與士大夫和地方官紳接觸,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至於被傳統知識分子歧視。三是西方科學知識。開設諸如數、理、化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在當時清政府極少重視西方科學的情況下,教會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對落後的中國意義重大。另外,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一些教會學校還開設了英語課。英語課的設立為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開闢了一條渠道,有助於中國的近代化。
煙臺的教會學校女學童
教會學校老師與孩子們
教會學校家庭成員
早會
教會小學通常是附設在教堂裡的洋學堂,規模很小,學生主要為貧苦教徒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學校不僅免收學費,並且還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到1900年,在華的幾乎所有重要傳教中心都開設一所小學。在開辦學校的教會及傳教士中,來自美國的最多,其次是英國。
編輯 | 西子
知識 | 思想梭羅島文學| 趣味
重要聲明: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本文僅供交流參考,不確保正確無誤。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臺及編輯個人立場。
關注我們
、美與思想,隨手分享,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