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國傳教士(圖文記錄)

2020-12-20 騰訊網

督教傳教士以自己的青春、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美好未來,傾注了滿腔熱血,中國的女子學校是由基督教傳教士創辦的,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女人讀書難的問題。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大學、中學、小學、醫院、女子學校、盲校和盲文、聾啞學校和手語、麻風病院、漢英、英漢字典、漢語拼音、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女子留學等等」。

rrrrr令人遺憾的是,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的傑出貢獻,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國人非但不感恩,還整天編造謊言詆毀基督教和傳教士,他們用一些假借傳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來詆毀基督教及傳教士。現在我們看一看什麼樣的才是真正的基督教傳教士吧!

1820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李文斯頓在澳門開設了一間眼科診所,是基督徒在華行醫施藥的開始,圖為馬禮遜畫像

牧師和麻風病人在一起:在四川、雲南一些地方,教會現在還在幫助麻風病人。因為官方宣布在中國已經消除了麻風病,所以這些病人得不到大規模的救助,他們幾乎被社會遺忘。在四川海螺溝附近就有一個麻風村,康定天主教堂的神父經常去看望他們。

聖母院仁慈堂修女與孤兒們的合影

在傳教士的住處,中國兒童與西方兒童的合影(四川)

20世紀初天主教神父在給中國兒童施洗

廈門的中國女信徒:1895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女傳教士禮荷蓮(Lilias Graham)從泉州再次來到廈門,那時廈門的基督教會已有較大發展,建築擴充,信徒增多,這是她在廈門島內所接觸到的基督教中國女信徒。

教會還接納培養本地人當牧師,這是禮荷蓮為廈門一個中國牧師家庭拍攝的合影。在當時,享受照相術大概是一種身份待遇,看圖左小夥子的神氣勁和圖右小男孩穿著嶄新的衣裳,就能了解這家子是多麼重視這次合影,或許這位牧師還有後人生活在廈門。

傳教士與信徒同坐獨輪車

傳教士在上音樂課,這些人好像是盲人

入鄉隨俗的傳教士

外出宣教

檢查口腔

治眼疾

杜布森(William Hervie Dobson,1870-1965)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和費城綜合醫院(醫學博士),1897年,他作為第一位醫療傳教士被美國長老會派往陽江。此後,杜布森一直在陽江從事傳教、行醫和教學工作,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才光榮退休。

20世紀初,杜布森的團隊在陽江建立了一座教堂、一間綜合醫院、一間男女混合小學。他的教會學校和診療所經歷了拳亂、內戰、盜匪和各種排外運動。杜布森在醫療資源簡陋的條件下,為當地病人提供白內障手術。

杜布森特別關注離綜合醫院幾英裡遠的一條200年歷史的麻風村。在陽江的歲月裡,他每星期最少一次走訪麻風村,為居民提供提供醫療服務和布道。圖為王母崗門口的麻風病患者。杜布森發表在1930年的《中國醫學雜誌》上的報告指出,王母崗由一些麻風病人聚居而成,離陽江東門約1英裡,全部是泥磚屋。

rrrrr清末時期,麻風病在西方國家已經滅絕,而中國的麻風病患者還有百萬人之多。所以,這一情況得到西方醫學界的關注,一些醫生和懂得醫術的傳教士來到發病率最高的華南地區開設麻風病院,收治麻風病患者。

rrrrr1891年,來自英國的傅特醫生請求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幫助,在廣東北海倫敦會醫院附設了麻風醫院。這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風病人,強行注射,成效卓著。

rrrrr1905年,德國長老教會的柯納醫生得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之助,在東莞創設麻風院,收容患者有三百多人,廣東省政府按月津貼五百元。

教會援建的鄉村小學

傳教士對推動女子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大大提高了婦女的地位。

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在登州(今蓬萊)傳教34年,他於1887年與繼室梅裡士夫人(Mrs. C. K. Mills)共同創辦了登州啟喑學館,是中國第一所聾啞人學校。1898年,啟喑學館遷往煙臺。

rrrrr梅理士夫人到中國前曾在紐約一所學校教聾啞學生,創辦啟喑學館後,她採用訓練聾啞人說話的標音法和手語進行教學。啟喑學館對中國的聾啞教育影響很大,梅理士夫人設計的手語字母表被中國聾啞學校採用,他們從美國圖書中翻譯的分級識字課本成為中國聾啞教育的最初教材。該校畢業的學生和他們的親屬或建立聾啞學校,或從事聾啞教育,為中國的聾啞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教會學校的學童

做針線活

rrrrr教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課程主要為聖經,重點在創世論、贖罪論和耶穌生平等教義上。此外,學生還參加各種宗教活動,如禱告、崇拜等。二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書。學習中國經書一是為了適應當時科舉考試的需要,再者也是為了學生畢業後能夠與士大夫和地方官紳接觸,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至於被傳統知識分子歧視。三是西方科學知識。開設諸如數、理、化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在當時清政府極少重視西方科學的情況下,教會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對落後的中國意義重大。另外,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一些教會學校還開設了英語課。英語課的設立為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開闢了一條渠道,有助於中國的近代化。

煙臺的教會學校女學童

教會學校老師與孩子們

教會學校家庭成員

早會

教會小學通常是附設在教堂裡的洋學堂,規模很小,學生主要為貧苦教徒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學校不僅免收學費,並且還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到1900年,在華的幾乎所有重要傳教中心都開設一所小學。在開辦學校的教會及傳教士中,來自美國的最多,其次是英國。

編輯 | 西子

知識 | 思想梭羅島文學| 趣味

重要聲明: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本文僅供交流參考,不確保正確無誤。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臺及編輯個人立場。

關注我們

、美與思想,隨手分享,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明朝時期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新的經濟發展的小高峰,但基本上歷史學方面的專家認為明朝時期中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了。 因而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舉步維艱,甚至根本無法進入中國境內。尤其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時中西方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到明朝時期,中國古代原有的封建政治統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和經濟活動模式成為了禁錮社會經濟和人們思想發展的阻礙,中國社會各方面在碰撞和融合中都進入了新的發展轉型期。
  • 被汙名的西方傳教士,歷史上的10個第一,揭開真相!
    他們或許沒有想到第一套拼音是傳教士編的、第一本國際法是傳教士翻譯的、第一所孤兒院是傳教士建的、第一個青年會是傳教士組建的……中國太多太多的第一,正是由這群「洋鬼子」開創的。涵蓋教育、醫療、藝術、公共文化事業、法律、出版印刷、社會福利、體育等等領域。
  • 傳教士在中國完整圖集
    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大學、中學、小學、醫院、女子學校、盲校和盲文、聾啞學校和手語、麻風病院、漢英、英漢字典、漢語拼音、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女子留學等等」。rrrrr令人遺憾的是,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的傑出貢獻,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國人非但不感恩,還整天編造謊言詆毀基督教和傳教士,他們用一些假借傳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來詆毀基督教及傳教士。
  • 1892:不想宣教的傳教士在中國
    就這樣,他歷經4個月的旅程,從美國到中國福建,再從福州到邵武。在閩江上,他提前登岸,獨自走山路進邵武城。途中,他看見一排石牌坊,上面刻的漢字使他感到驚異而震撼。這部記錄愛德華中國之旅的傳記由其兒子小愛德華完成,他通過信件、與父親的長時對談和第一手資料,回訪並再現了父親的中國事業。這位傳教士自始至終遵循著自己的原則,首要的是服務人民,而非宣教。下面這篇文章,選自《邵武四十年》,講述邵武第一所現代醫院的建成。題圖:愛德華(福益華)在邵武行醫時的名片。
  • 頭條 傳教士在中國完整圖集 (他們為了讓中國人得救,付上生命的代價,鮮血鑄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
    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創辦「大學、中學、小學、醫院、女子學校、盲校和盲文、聾啞學校和手語、麻風病院、漢英、英漢字典、漢語拼音、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女子留學等等。」令人遺憾的是,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的傑出貢獻,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國人非但不感恩,還整天編造謊言詆毀基督教和傳教士,他們用一些假借傳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來詆毀基督教及傳教士。
  • 回看歷史:傳教士在中國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學
    1949年前,中國共有13所基督教會大學,這些由傳教士建立的大學起點很高,如燕京大學、齊魯大學等,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 復旦大學河南校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會民在新浪微博分享了傳教士所建的13所基督教會大學,肯定了這些大學的積極作用。
  • 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
    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 眾所周知,清朝人的髮型特點十分明顯,往往能夠令人一眼就無法忘記,這主要是因當時的髮型都是頭前半部為光頭,後半部卻留有長長的頭髮,最終紮成一個長辮。許多人認為清朝人留有如此長的頭髮難道不難打理嗎?並且清朝人的辮子究竟有多髒呢?一起來看看吧!
  • 從墓碑的紋理,探尋中國天主教的歷史脈絡
    本書在梳理墓碑歷史的基礎上,就現存墓碑的碑文進行研究,特別是對拉丁文、滿文、漢文三種文字的殘缺碑文進行補全,並通過對墓碑上的文字比較,以闡釋其各自身份、歷史功績和文化奉獻。我們了解到您一直以來,對近代來華傳教士做了非常豐富的研究工作,這本新作也是您用6年的心血打磨而成,探討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墓碑歷史。打開和解讀歷史的角度有很多種,您為什麼會選擇從墓碑來解讀歷史?在中國,為傳教士立墓碑開始於耶穌會傳教士,之後如法國遣使會等天主教其他教會傳教士的墓碑也陸續立在了這裡。
  • 蘇精談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印刷變革
    蘇精(澎湃新聞 蔣立冬)蘇精先生長期致力於研究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近代藏書三十家》等。
  • 國外傳教士在中國的貢獻和付出(完整圖集)
    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大學、中學、小學、醫院、女子學校、盲校和盲文、聾啞學校和手語、麻風病院、漢英、英漢字典、漢語拼音、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女子留學等等」。令人遺憾的是,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的傑出貢獻,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國人非但不感恩,還整天編造謊言詆毀基督教和傳教士,他們用一些假借傳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來詆毀基督教及傳教士。
  • 上海最早的傳教士麥都思,歷史中不能被遺忘的人
    就如許多無名的傳教士一樣,他也是一個在歷史中被遺忘了的英雄。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英國傳教士,晚年自號「墨海老人」。 早年生活 1796年4月29日,麥都思出生於倫敦一個商人之家。
  • 第一個介紹長徵的西方人,37歲傳教士與一萬九千裡徵程
    脫離紅軍不到4個月,躺在昆明病床上的薄復禮就憑藉記憶,口述完成了英文版《神靈之手》(The Restraining Hand)。該書出版後轟動一時,但很快因二戰等原因被人遺忘,直到1984年,在山東省博物館一個早已擠滿住戶的閣樓頂樓上被重新發現,西方傳教士離奇參與紅軍長徵的歷史才被外界所知。
  • 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
    這段歷史的進程:先是一部分開明官吏和士大夫(洋務派)抱著救亡圖存、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目的,這時「西學東漸」的規模和影響主要限於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領域,其層次僅在文化的表層——物質層面。接著,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後登上近代中國歷史的舞臺,主張通過在中國實現西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達到變革社會的目的。此時,西學的引進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層——制度層面。
  • 澳門大三巴牌坊後的墓穴裡,傳教士為什麼被砌進了牆壁裡?
    雖然前兩次火災發生之後,人們又花費了30多年時間重建了這座教堂,但在1835年1月26日經歷最後一次火災後,大火把教堂燒得只剩下牌坊和地基,便徹底離開了歷史的舞臺。近200年後,這座牌坊依然屹立在此,記錄著這裡曾發生過的故事。雖然,此時,人們已經無法看出火災的任何痕跡,但依然可通過圖片或文字記錄了解到最後一次火災所毀滅的輝煌。
  • 「西學東漸」:明季傳教士為了傳教,不惜推動「天主教中國化」
    於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來華傳教士紛紛開始學習中國文化知識,比如當時著名的傳教士羅明堅,他來到中國先抵達澳門,在澳門學習了一年半時間的中文以及中國文化,再進入內地進行傳教,羅明堅本人中文流暢,談吐也很有文人士大夫的氣質,並時刻注意遵行中國的風俗習慣,得到了廣州地方官的好感,獲準在當地建設教堂並可以在其他廣東地方傳教。
  • 天主教與中國地理繪製,傳教士與中國最早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1,他繪製出了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利瑪竇進入中國後,被中國文化所折服,他學習中國文化,穿上了中國人的衣服,也向當地人傳授他從西方帶來的文化,數學,科學,地理這些都是中國人聞所未聞的。衛匡國是中國明清之際來華的耶穌會會士、歐洲早期著名漢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和神學家。他在中國歷史學和地理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績,是繼馬可·波羅和利瑪竇之後,對中國和義大利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和科學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重要歷史人物。
  • 近代來華傳教士為何熱衷於為美國總統立傳
    格蘭特隨後前往北京,參觀了美國來華傳教士丁韙良(W.A.P. Martin)(丁韙良,1827—1850年來華,1869—1894年任同文館總教習)主持的同文館,並與恭親王奕訢會面。與總理衙門大臣相熟的丁韙良,成為格蘭特與清廷高層互動的中介。丁氏也在其《花甲憶記》一書中,記錄了格蘭特此次造訪的情形。
  • 明清時期傳教士入藏傳教述評
    可見,基督教在西藏地區的傳播不僅是西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中國宗教史以及中外關係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評價基督教在西藏的傳播,自然是學術界應解答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筆者僅從傳教與文化交流、傳教與殖民侵略兩個層面來進行評析。
  • 圖文故事|在這段歷史中,習近平為何提起這三個人
    新華網記者 黃玥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多次讚揚他們,中國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是誰?有著怎樣的故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圖文故事為您講述。  3年前,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習近平講話時提到了3位國際友人:約翰·拉貝、貝恩哈爾·辛德貝格、約翰·馬吉。
  • 英國傳教士記錄下真實情況,難以接受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百家號,我是百家號「現實的歷史」的小編。一年一度,花開花落;一朝一夕,風雲變幻;一撇一捺,風雨人生!在歷史的足跡中,一些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著人們;一些人,以高尚的行為影響這人們;一些人,以高尚的思想昭示著人們。由於歷史資料保存至今仍不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