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存到發展 我國國家安全戰略指導重心轉變

2020-12-25 央視網

從生存到發展 我國國家安全戰略指導重心轉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8日 16:56 來源:

    來源:中國國防報 

    從著重維護生存利益到著重維護發展利益

    ――對國家安全戰略指導重心轉變的一點思考

    2006年12月21日,新疆軍區高炮旅將部隊拉進天山深處進行軍事演練。據悉,該部隊經常到周邊各地陌生複雜環境進行生存訓練,他們結合科技練兵,模擬未來戰場環境,針對高炮部隊的實際特點,快反應,謀打贏的課題演練,收效顯著。中新社發 阿醜 攝

    上世紀末,特別是步入新世紀後,隨著國際戰略形勢等的發展變化,我國安全所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亦發生了很大變化。鑑此,實現國家安全戰略指導重心由著重維護國家生存利益向著重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的轉變,是我們必須認真審視和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國家的戰略籌謀中已不是什麼新問題;在現實的選擇和實踐中,至少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已在實行這個轉變。只是現在還沒有系統地進行理論概括,沒有明確提出要進行這個轉變罷了。

    維護生存利益曾是重中之重

    自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迭遭列強瓜分,以致生靈塗炭,國破家亡,國不成國。及至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軍國主義野蠻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幾乎完全覆亡於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之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始終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是人所共知的,也是比較清楚的。即使新中國成立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的存亡問題也並沒有完全解決。先是上世紀50至6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集團,在中國東部構築新月形包圍圈,對中國實行重重包圍、封鎖和禁運。美軍還把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臺灣當局在美國豢養下,也圖謀「反攻大陸」。中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面臨被顛覆、新生的共和國面臨全面武裝入侵的現實危險。

    上世紀70至80年代,東部威脅尚未解除,前蘇聯霸權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又在我東北、西北、華北等「三北」地區幾千公裡的邊境線上陳兵百萬,試圖依仗其軍事優勢,對我發動高速度、大縱深、寬正面的閃電攻勢,一舉滅亡中國。而且無論是前一個時期,還是後一個時期,無論是當時的美國還是蘇聯當局,都曾多次密謀對中國實施核打擊。所以自建國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新中國始終面臨外部勢力全面武裝入侵的嚴重威脅,存亡問題始終是中國國家安全的核心問題。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指導的重心不能不長期放在維護國家的生存利益上。這是完全正確,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關焦點

  • 國家教育治理職能重心的轉變
    不同時期英國國家教育治理職能重心的轉變,以及英國國家與地方在教育治理體系中關係的變化,表明英國中央教育行政的職能已經從管控型政府,到「夥伴關係」的政府,再到服務型政府職能部門的轉變。英國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重新放權於地方教育當局,加強與鞏固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治理體系上的服務型政府職能建設,對我國深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借鑑價值。
  • 創新國家安全戰略指導 著眼積極防禦制勝
    在12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國家安全戰略指導上的守舊落後首當其衝。●翻開當年似乎已經塵封的記憶,讓智慧之燈點亮今天,中國依然處於風口浪尖上。我們必須保持戰略清醒,推進國家安全戰略指導創新。●轉變戰略思維方式,基於大舞臺、大眼界、大智慧思考國家安全戰略指導創新,是充分利用好國家發展戰略機遇,大手筆描繪國家安全大藍圖的制勝之道。
  • 深化南海海洋科學研究是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
    關鍵詞 海洋科學,國防安全,資源環境,戰略需求,南海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著陸地資源的日益減少,通過研究和開發海洋尋求解決當今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問題的途徑,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 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結構不遺餘力轉方式任重道遠
    調結構不遺餘力 轉方式任重道遠——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回顧與展望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 江國成)「十一五」以來,全國各地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轉變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資源壓力,
  • 中央部署「創新型國家」 科技發展思路將大轉變
    第2頁:科技發展思路將有大的轉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覃愛玲、實習記者伍欣/北京報導  學術界把世界各國分為三類:資源型國家、依附型國家和創新型國家  1月11日下午,第四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閉幕。
  • 國慶70周年軍報特刊|與時俱進創新軍事戰略指導
    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抉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為貴」的中華文化傳統,決定了我國始終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毫不動搖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同時,從時代條件出發,豐富和完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內涵。
  • 常綠集團「會師」井岡山發展戰略「六大轉變」確立
    每個人都進行了自我反思,自我總結,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發言,當集團董事長劉濤在講到「德不配位,必有災禍」時,引起了整個團隊的共鳴!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深知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從2010實施省域化布局至今,常綠集團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從平頂山到南陽、焦作、鶴壁、鄭州,快速發展讓董事長劉濤站在一個新的高度重新審視今後的發展。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格局,亟待重新認識事實上,我國糧食產業已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糧豆結構嚴重失衡、糧食嚴重滯銷的重大變化,結構與總量的戰略格局、突破方向和保障目標,都已發生深度和廣度的深刻轉變。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糧食格局新拐點疊加背景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基本方針、價值取向和重點保障目標,也迫切需要與時俱進、變革創新。
  •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有哪些?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加速演進,科學探索從微觀到宇觀各個尺度上向縱深拓展,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將引發國際產業分工重大調整,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創新驅動成為許多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我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創新潮頭,才能贏得發展主動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 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深厚情懷和使命擔當,凝聚了全黨智慧、人民意願和時代要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我們要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把工作聚焦到實現全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上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積極貢獻。
  • 《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大有內涵 八專家深度解讀
    ,是指導國家網絡安全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該戰略將網絡安全與「四個全面」指導思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聯繫在一起,必將有力指導我國網絡安全工作,進一步維護在網絡空間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開展網絡安全工作,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這就需要網絡安全戰略,這是個根本問題。為此,《網絡安全法》第四條要求,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絡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絡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戰略》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舉旗、劃線、指路。舉旗就是宣示我國在網絡空間的重大立場和主張,劃線就是指出我國在網絡空間的重大利益和底線,指路就是明確今後的工作方向、重點並作出戰略部署。
  • 我國能源戰略規劃歷程回顧及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各階段規劃目標的指引下,我國能源領域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實現由弱變強,從供給短缺到總體寬鬆的巨大轉變,從能源工業基礎薄弱發展為能源生產大國。制定科學的國家能源戰略並落地實施,已成為保障國家利益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將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能源工業發展和規劃編制及執行歷程,為即將開始的「十四五」提供決策參考。
  • 解讀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規劃中的挑戰與任務
    原標題:解讀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規劃中的挑戰與任務 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王春暉 2016年是我國網絡安全立法與網絡空間安全頂層戰略規劃的元年。繼2016年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我國首部網絡安全法之後的僅一個多月,12月27日,經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批准,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我國首部《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
  • 中國自信是《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的精神支柱
    一、這份自信源於對發展大勢的總體把握與準確判斷。「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自習總書記親自擔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以來,中國網絡空間的發展環境和治理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總書記就提出了「網絡強國」的宏偉目標,特別是「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的英明論斷更是為我國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的判斷奠定了基調。
  • 鑄造國家安全戰略支柱的海外樣本
    其實冷戰結束以來,美俄等核大國核武器數量雖然大幅削減,但仍然沒有放棄核威懾思想,核力量依然是國家防務的戰略支柱,是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這些國家不斷調整核戰略,不斷提高核武器的質量,更加注重突出核力量的威懾與實戰運用。推動核力量現代化,夯實核威懾基礎核武器是威懾理論的物質基礎,要使威懾可信,就必須保持核武器的現代化水平。
  • 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評析
    【摘要】川普政府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指導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其一,奉行「美國第一」的思想,質疑自二戰結束以來指導美國對外大戰略思想的自由國際主義;其二,以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觀認識大國關係。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該戰略報告從安全、繁榮、實力與影響力等四大方面重新界定了美國國家利益。
  • 智庫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依靠自主創新,把國家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無論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需要科技發展與創新的強勁支撐。科技自立自強與自主創新一脈相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國家發展的支撐作用。
  • 簡述我國食品安全工作近年發展歷程
    與時代發展同行 為百姓餐桌護航——簡述我國食品安全工作近年發展歷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70年巨變的中國,飲食發展進步與時代同行,不斷滿足著國民從溫飽到美食,再到安全的期待進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安全工作更加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最嚴」的新要求,食品安全治理新政不斷推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思想基礎、理論指導、制度框架、實踐方法。
  • 走好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將國家安全上升到頭等大事的戰略高度。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總體有利,但仍然面臨多元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個別大國持續推進亞太地區戰略,強化其地區軍事存在和軍事同盟體系。我國周邊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凸顯。太空和網絡空間成為各方戰略競爭新的制高點,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世界主要國家調整國家安全戰略和防務政策,加緊推進軍事轉型,重塑軍事力量體系。
  • 中國利益重心到底在哪
    我們在軍事戰略上完成由「重陸」到「重海」的轉變,走向海洋,並不是「追求無限海權」,去和美國對抗    中國開放後接受了全球化的規則,中國人、中國企業、中國資本也已經遍布全球。隨著中國公民、商人在國外被搶、被殺、被綁架的事逐漸增多,「保衛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責任範圍也已經擴展到海外。但遺憾的是,在我國三軍,以及武警及民兵預備役部隊的構成中,都是以「陸」為主。    現在,世界已經被「縮小」並變得越來越透明了。靠把守邊關隘口來確保後方安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軍事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守土觀念也應該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