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媽寫了不少大語文學習的文章,這些大多是幫孩子進行知識輸入的,而作文,則是綜合的輸出。作文在中考佔50分,高考60分,重要性不用多說。
可是,從低年級的看圖說話、寫日記,到高年級的寫作文,都是語文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很多爸媽不知道從哪裡去著手的部分。
今天咱們不講大道理,直入主題說技巧,保證記得住、用得上。
少用成語
很多爸媽以為,成語能讓孩子的文章顯得有文採,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想像一下你看到這樣的文字——
今天風和日麗,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公園,公園裡桃紅柳綠,花壇裡萬紫千紅,遊客摩肩接踵,我興高採烈地說:今天真是不虛此行!
是不是覺得沒有靈魂?
真正高級的文章,很少以成語取勝,尤其是強調細節描寫的記敘文。與其用成語,不如用散文式的語言,把成語的意境詳細地寫出來。
不要寫「風和日麗」,而是寫「微風輕柔地拂過人們的面龐,太陽和暖地照在大地上。」
不要寫「桃紅柳綠」,而是寫「桃花吐露出淡粉的花苞,柳樹搖曳著嫩綠的枝條。」
不要寫「摩肩接踵」,而是寫「人挨人,人擠人,前腦門貼著後腦勺,前腳尖踩著後腳跟。」
試著用「類成語」
當然,我們不能說得太絕對,我之所以不支持小學生在作文裡用成語,是因為他們掌握的都是些很初級的成語,已經爛大街了。
如果能用一些高級的成語(少量地用),當然是好的。其實還有更妙的一招,就是用「類成語」的四字結構短語。
比如在《紅樓夢》裡,描寫賈寶玉和父親賈政等人走進大觀園,正好看到一片假山——
說畢,往前一望,見白石崚léng嶒céng,山石怪異突兀,或如鬼怪,或如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
這句話裡沒有成語,但這些四字短語還是顯得特別有文採、有文化,是不是?
這一招,餘秋雨老師用得特別好,你看他的散文,特別適合大聲地朗讀,因為它們常常把四字短語穿插在散句裡,有一種錯落有致的節奏美。比如——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道士塔》)
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 ,一桿竹管毛筆偶爾塗畫的詩文,卻有可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陽關雪》)
這裡邊,「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零落成泥」「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這些四字短語,都不是成語,是作者用豐富的詞彙量和紮實的古文語法功底,自己創造出來的。
不用老掉牙的俗語
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文風。70、80後,小時候寫作文特別愛用俗語。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外甥打燈籠照舊、倒打一耙、打著燈籠也找不著……
這些俗語,特別形象、俏皮,用在記事作文裡,會增添很多趣味。
可是,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那些來自民間的俗語,大部分已經脫離了孩子的生活(孩子哪裡還能接觸到和尚、燈籠、耙?),已經歸入到傳統文化常識,而不適合用在作文裡了。
除了那些俗語,還有一些已經過時的語言,比如一形容求知就是「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一說母愛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一說老師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如果我們在輔導孩子寫作文時,還用這些語言,就好像是在聚會上穿了套皮爾卡丹的西服、開著桑塔納的小汽車、拿了一個大哥大,像是穿越過來的。
其實,一些已經深入人心的網絡熱詞,完全可以化用在文章裡,從而達到趣味性的目的。綜藝節目、廣告、流行歌曲等,也都可以是作文用語的來源。比如——
「為了贏得這次比賽,我真是用了洪荒之力。」
「確認過眼神,老爸的套路實在深。」
「我那乘風破浪的老媽,永遠是家裡的C位。」
這樣的語言用在作文裡,要生動得多。
也許有的爸媽會擔心這樣太不嚴肅,其實在與時俱進這一點上,連嚴肅的中央電視臺都在改變,我們有什麼放不開的?
比如央視主持人朱廣權的段子,直接拿來放到作文裡,都可以立馬增光添彩——
曬得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包青天。
您的冷空氣已於28號開始發貨,不管你籤不籤收,它都準時到達,信時守諾。
形容詞前不用「非常」,名詞前不用「xx的」
這一點要強調的是,當我們用形容詞的時候,不要說「非常大」「特別高」。只要遇到這幾個詞,就停下筆想一想,能不能用更靈活的方式來表達。類似的還有「好+形容詞」「很+形容詞」等。
要在寫到這些形容詞的時候,想一想有什麼細節來說明。
比如說,「天氣很冷」,那麼,我們用細節——
人們豎起風衣的領子,捂著凍紅的鼻尖,快步地走回家。
比如說,「房子特別舊」,那麼,我們用細節——
門上的油漆斑斑駁駁,牆上貼滿了小廣告,水槽裡積滿了水垢。
另外一點,當我們在名詞前加形容詞的時候,不要說「高高的個子」「圓圓的眼睛」「紅紅的花」。只要遇到這樣的疊詞,就停下筆想一想,能不能用更高級的說法。
比如說 「藍藍的天空上,飄著白白的雲彩」,那麼,我們用高級的詞彙——
湛藍的天空,沉靜、高遠;一簇簇白雲點綴其間,靈動、輕柔。
再換一下句式——
「清清的溪水」可以改成「溪水澄澈,光可照影」;
「金燦燦的稻田」可以改成「秋風把金色的畫筆一揮,染黃了稻田」。
高級的詞彙需要通過大量閱讀去積累,非一日之功。
但要注意,大量閱讀,不是說凡開卷必有益。
我的建議是,讓孩子讀經典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從民國提倡白話文,到20世紀最後十年出現網絡文學以前,這段時間是經典現當代文學作品最多的時期。
不是說網絡作品不好,只是說不適合剛開始接受語言訓練的孩子。網絡作品講究的是閱讀效率,如果有太多高級詞彙、太複雜的語法,對作者來說影響更新效率,對讀者來說也耽誤閱讀時間。
想像一下如果小五媽的公眾號文章裡裡都是成語典故、高級詞彙、從句套從句的高級句式,你還看得進去嗎?
如果大家喜歡小五媽,一定記得星標公眾號,點點在看,多留言互動,以防走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