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多少就能窺探出他自身的修養與學識,有文化的人說話總是口吐珠璣,讓人感到受益良多,而胸無點墨的人談吐之間總會略顯匱乏。生活中,我們都會比較注重自己說出去的每一句話,特別是在一些特殊場合,例如面試時、談判時,或是與朋友第一次見面時。在交談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想法,抒發自己的情感,不少人都會選擇用成語來表達自我。
樂於運用成語的確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大家一定要用對,如果誤用成語既有可能產生誤會又有可能造成尷尬,反而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最容易被誤用的幾個成語,快來看看你有沒有中過招呢。
一、首當其衝
一說到容易被誤用的成語,小編的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詞,高考的同學們是不是每逢做成語選擇題必有它。沒辦法,誰讓它被用錯的次數太多了。不誇張地說,估計十個人當中至少六個人對它的詞義理解有偏差。
「如果我們的團隊遇到了危險,我一定會首當其衝保護大家。」「去年運動會上,小張首當其衝,奪得冠軍。」「這次公司優秀部門評選,我們部門首當其衝,相信最後獎項一定是我們的。」看看這三個句子,大家察覺到什麼問題了嗎?沒錯,這三個句子全部用錯了。
首當其衝這個成語很容易給大家造成誤解,有的人認為它是表達人奮勇向前的感覺,還有的人覺得它是第一時間需要處理、解決的意思,然而這些都不對。首當其衝是指地處要地,最先受到攻擊或遇到災難的意思,這裡的「衝」多解釋為交通要道。一般來講,用這個詞語多是表達遭遇不好的事情,所以下次再用這個成語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在合理的情境下正確使用。
二、差強人意
生活中,這個詞被誤用的機率不比上一個低多少,和「首當其衝」一樣,這個詞也有一個迷惑的長相。現實中很多人不僅會把這個詞理解錯,還會把裡面的字讀錯。
差強人意裡的「差」讀一聲,是稍微,大概的意思,「強」是振奮的意思,這個詞源自《後漢書·吳漢傳》,原意指吳漢很能振奮部下的意志,後來指尚能使人滿意。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詞是指事物發展的狀況離自己的理想目標還差一些,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你用了這個詞反而說明情況和你預想的差不多,令人滿意。
三、曾幾何時
「曾幾何時,我還是一名無憂無慮的小學生,每天過著單純快樂的生活……」想當年,有多少同學的作文開頭是這樣寫的,不僅是學生的作文,甚至很多文學小說中也非常偏愛這樣使用。但是今天,小編要認真地告訴大家,「曾幾何時」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我也是直到高中,某天語文老師講課的時候提起了這個詞,我才知道原來自己誤用了那麼多年。這個詞不就是表示時間過去了很久嗎?不,這個詞恰恰表示時間過去沒多久。如果有一天你想講述一件不久前發生的事情,那就可以大膽地用這個成語了。
四、不以為然
很多人一直混淆「不以為然」和「不以為意」這兩個詞,然而這兩個詞的詞義可是有很大的區別。「不以為然」是指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贊同;而「不以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不重視,表示對人或事抱有不關心甚至輕視的態度。一個是贊不贊同的問題,而一個是重不重視的問題,雖然它們長得很像,但是我們可不能隨便亂用。
五、屢試不爽
單看字面意思,大家很容易被誤導,會認為這個詞語是屢次嘗試都不成功的意思。其實我們誤用這個詞的主要原因就是對「爽」字理解錯誤,「爽」是差錯的意思,因此「屢次不爽」是指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
值得跟大家一提的是,這個成語出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冷生》:「言未已,驢已蹶然伏迫上,屢試不爽。」這是講了一個人與驢之間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搜了解了解。
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見證了中華漢字數千年的發展歷程,更承載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成語、學習成語、運用成語,是我們學習語文的重要過程。在生活中,你認為還有哪些成語是非常容易被誤用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積極評論,期待著你們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