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財經
01
「佛商」,是圈內人對陳鴻道的恭維,開始他覺得名頭太盛,但後來也就默認了。面向周正,說話慢條斯理,虔誠的佛教徒,這些理由是這個稱呼的由來。
來到香港的這些年,陳鴻道只露面出席一些宣揚佛法、善事的活動,更多的時間,他用來遙控內地的公司加多寶,他不是嚴苛的老闆,對待下屬寬容而溫和,即便能力不逮,也是調換到不重要的崗位,而不是裁撤了事。
可這都是表面。
●2005年的10月,陳鴻道倉促出逃,避禍香港。
●2004年6月25日,廣藥集團原總經理李益民主動到檢察院自首,經審判受賄罪成立。同時李益民供出了陳鴻道行賄的事實。
●2005年10月2日,廣東公安邊防部門將陳鴻道逮捕,當月19日,檢察院對陳鴻道採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
見勢不妙,陳鴻道棄保潛逃,至此不踏入大陸一步。
事情緣起自一份授權。
道光年間,廣州爆發瘴癘,疫症蔓延。有草藥愛好者王老吉歷盡艱辛,尋找良藥,最終得一秘方,研製出一種涼茶配方,這種涼茶不僅解除了鄉民的病痛,也幫助鄉民躲過了天花、疫症等災難。王老吉從此聲名大振,被譽為嶺南藥俠,還被清道光皇帝召入皇宮,封為太醫院院令。
1828年,王老吉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第一間「王老吉涼茶鋪」,深受街坊歡迎,被譽為「涼茶王」。之後幾十年,王老吉涼茶鋪開了上百間,1956年,改造浪潮席捲全國,王老吉與嘉寶棧、常炯堂等八家企業合併成立「王老吉聯合製藥廠」,後幾經更名為「廣州羊城藥廠」歸屬廣州市醫藥總公司(廣藥集團前身)所有。
早些年,廣藥對王老吉品牌的經營並不出色,被陳鴻道看到機會。
02
陳鴻道,東莞長安鎮人,早年在宏遠批發市場從事批發生意,發了小財後到香港尋求發展,創立了鴻道集團。1995年以加多寶公司的名義,從廣藥集團取得紅色易拉罐裝王老吉涼茶在內地的獨家經營權,合同約定租期15年,租金為300萬元/年。
對國企廣藥集團來說,這是旱澇保收的一筆錢,但陳鴻道是天生的生意人,這每年300萬必然要物有所值,但幹了8年,王老吉也一直不溫不火,在廣東、浙南地區銷量穩定,盈利狀況良好,有比較固定的消費群,銷售業績連續幾年維持在1億多元,遠沒達到陳鴻道的目標。
然後高人出現了,推崇「定位」之說的特勞特,給王老吉定製了一個報告,核心就一句話「怕上火喝王老吉」。陳鴻道像在黑暗中找到了光,立刻全盤接受,王老吉的銷量業績由此飆升,從2000年大概1個多億,暴漲到2008年的突破100億,不到10年,100倍的增長!成為超越可口可樂的中國罐裝飲料市場第一品牌。到2011年,王老吉銷售突破200億元。市場份額超過60%,把一個偏居一隅的地方品牌家喻戶曉,市井街巷,王老吉似乎無處不在。特別是2008年,直接豪擲1億元給災區捐款,圈粉無數,直接成為國民飲料,風光無兩。
03
加多寶的創業史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命根子被別人攥在手裡的創業史」,不論他們做多大,手握權柄的人隨時可以搞得他生不如死,而且做得越大,過程就越痛苦。
陳鴻道開始是不在意這個問題的,他在做大的路上一路狂奔,手段簡單高效,最傳統的4p法則應用的爐火純青。
「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定位,把涼茶從一個養生品變成了飲料;
大血本的推廣,2003年,加多寶原計劃投入的廣告預算只有1000多萬,但實際上半年時間就花掉了4000多萬,這個費用,對於當年的加多寶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畢竟2002年加多寶全年淨利潤只有幾千萬,但這個大膽冒險一炮打響,2003年,加多寶的銷售收入從前一年的2億多飆升到了6億元。於是2003年11月,加多寶又購買了央視黃金時段廣告,加多寶開始了飛躍式發展,2004年銷量15億元,2005年銷量超過25億元,加多寶進入到了一路狂奔的階段。
強大的地網,基本上,在大眾生活圈裡,每天都被加多寶終端傳播物料包圍了,從飯館小牙籤盒,到小區裡便利店的門頭、店招、海報,再到商場裡的張貼、堆頭,可以說無所不在、無所不見。
好日子剛剛開始,厄運就來了。
04
因為授權有時間限制,為了避免夜長夢多,陳鴻道犯了糊塗——2002年、2003年,陳鴻道分三次給了廣藥集團原總經理李益民300多萬港幣換來的是延長王老吉商標的許可期限至2020年的許諾。
哪知行賄帶出了牢獄之災,王老吉的好運氣也嘎然而止。
15年租約到期,儘管加多寶和廣藥籤訂了延長租期的協議,但那個協議是在賄賂的情況下取得,這個時候雙方的談判就很重要。
廣藥的不爽在於授權費太少,一兩百億的銷售額,450萬的授權費,這個不公平。
●先是仲裁。
2011年4月,廣藥集團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遞交「王老吉商標」仲裁申請,當年9月初,鴻道集團稱沒有收到仲裁方面的資料,因此仲裁委不得不重新確定開庭時間,直到12月29日才啟動程序,原本仲裁委寄望雙方的和解,也因加多寶反應冷淡未進入實質程序。
據說一開始廣藥集團也沒打算收回「王老吉」品牌自己做,但加多寶開始了去「王老吉」化,在包裝上一面打上王老吉,一面打上加多寶,廣藥集團態度逐漸強硬,最終在2012年得到仲裁和法院支持,收回王老吉品牌自營,「紅罐王老吉涼茶包裝裝潢權益應歸廣藥集團享有」。
●然後,訴訟戰開始了。
加多寶申請二審,而廣藥開始逐省逐城針對加多寶開展訴訟。加多寶連敗21陣。
他們開始自嘲:「賣涼茶第一,打官司倒數第一」。
05
●如果陳鴻道不去行賄,一定還有其他的方式續約;
●如果仲裁可以順利協商,未見得會有後來的狼煙四起;
●當然,如果這些門都關上了,是不是還有一扇上開著的窗?比如上市。
因為顏色之爭,陳鴻道決定壓上血本。
辦法還是老辦法,2012年到2015年,加多寶在《中國好聲音》上累計冠名費為7.8億元,2013年在央視招標中,以5.78億元成為第三標王。除了頻頻現身各大衛視的熱門節目,加多寶在體育營銷上也不遺餘力,先後贊助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4年巴西世界盃等重大體育賽事。
飲料行業因為渠道重,結算塊,現金流好,所以行業融資欲望不高,娃哈哈、農夫山泉都是如此,陳鴻道也算定了好的銷售可以持續,在把銷售收入的20-40%投入營銷中,回報一定樂觀。
然後飲料行業的高增長卻在前兩年停止了。飲料行業很長時間都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長幅度,到了2015年,增速僅為5.8%,收入有限、官司纏身,陳鴻道擅長的三板斧威力漸小。
加之與廣藥王老吉在市場上價格戰不斷,買三贈一、買四贈一,在這樣的糾纏中,雙方的利潤都不好看,2016年開始,加多寶敗跡漸露。
加多寶的廣告投放力度明顯不如過往。加多寶之前推崇的仍舊是傳統媒體端的大投放,而移動互聯時代,注意力轉場,加多寶應對不多。
強力的地網士氣不足。有加多寶的終端經銷商稱,過去加多寶的市場人員每隔兩三天就會來一次終端,現在一周都不見蹤影。
當然,最核心的還是錢不夠,沒有廣藥一樣的資源支持,也錯過了上市時點沒辦法順利拿到低成本資金,以往高舉高打的手段沒了空間。
於是,號稱佛性的陳鴻道,也開始了裁員,追隨十數年的舊部陸續離開。
工廠開始停工,當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二審宣判廣藥集團與加多寶集團共同享有「紅罐王老吉涼茶」標誌裝潢權益時,加多寶甚至沒有能力去消化這個利好,紅罐產品開始生產,但有經銷商拒絕繳納保證金去售賣。
到了今年7月,廣東省高院就「王老吉」商標案作出一審判決,廣東加多寶、浙江加多寶、加多寶(中國)等企業賠償廣藥集團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共計14.41億元。
差不多同時,中糧也把加多寶告上法院,2017年10月,中糧包裝以10億元現金和10億元實物的出資方式,增資清遠加多寶佔股達30.58%。同時,加多寶要將加多寶商標作價30億元注入清遠加多寶。2018年上半年,中糧包裝已完成對清遠加多寶出資8.77億元,但加多寶尚未按增資協議履行出資承諾……
對外融資的路子不順暢,賠款額巨大,收入不振,加多寶選擇了最後一條路,上市,儘管錯過了最佳時點,他們還是希望搏一把,可惜借殼中弘把暴露了最後的蒼白:2007年,主營業務收入70.02億元,淨利潤為-5.82億元。
實際控制人陳鴻道遠在香港,上市路崎嶇艱難,加多寶挺得到那個時候嗎?23年的歷史怎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