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講到她和老公對老二的「偏心」引來的老大仇恨,最後在與孩子外婆的對話中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及時糾正,挽回了岌岌可危的親子關係。
外婆說不管心裡多喜歡聰明伶俐乖巧可愛的老二,處理問題時都應該向著老大,因為在老大眼中老二沒出生之前爸爸媽媽就是他一個人的,玩具也是他一個人的,老二就是搶佔了他的資源。對於一個年齡不大的孩子而言,他的理解就是如此。 作為家長,你認為你在物質等方面都做到了公平公正,但你的態度早就決定了一切,父母的偏心是孩子最大的劫難。
美國前總統秘書賴斯的媽媽只生了一個孩子,原因就是不想把愛分給更多的孩子,她要一心一意愛一個,這位媽媽非常理智聰慧,從人性上來講,人的情感不可避免的會有偏頗。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不管媽媽怎麼努力在明面上儘量做到公平公正,我就是認為她更喜歡弟弟,她看弟弟的眼神是自豪和充滿愛的,甚至在說他調皮搗蛋的事情時都是眉飛色忘,驕傲滿滿,而提到我時就遠沒那麼得意和自豪。而且弟弟做什麼事,老媽都是支持和認可,同樣的叫同學到家裡來玩,弟弟的同學來家裡她好酒好飯招待,我叫同學來家裡玩,她讓我找理由讓她們回家吃飯,讓我非常難堪(而且多年後,老媽居然還經常跟外人說,我家裙子就是不愛交朋友,從來都不帶朋友到家裡來)。這些令我對媽媽生出很多意見,有一次還跟她吵起來了,媽媽也哭喊道:沒有弟弟你就滿意了?老媽那比我還厲害的哭鬧嚇到我了,打哪再不提公不公平的事,但卻因此變得不自信和自卑起來。總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不被愛,是有缺點的。
但「偏心」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家中小一點的那一個總是要萌軟可愛,與人親近一些,這些可愛和美好,讓大人們忍不住去喜歡和愛,而已經長大了哥哥姐姐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天天跟家長搞對立。而且你越讓老大不要欺負老二,他越要有事沒事就去把老二弄;你越讓他保護好弟弟妹妹,他越要聯合自己的朋友一起來惡作劇自己的弟妹。可切換一下場景,我們又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畫風。
在家長要批評老二時,老大總會挺身而出,為老二辯解和開脫,我們家哥哥就是這樣。他的弟弟,他批評和打沒問題,可一旦我要責罵弟弟時,他就趕緊幫弟弟說話,幫弟弟收拾玩具,幫弟弟找玩具。有時弟弟惹爸爸生氣,要挨打了,他就趕緊來向我求救:媽媽,爸爸說話不算數,說好不打人的,又要打弟弟了。
所以有時明明是哥哥錯了,我也拐著彎說弟弟,哥哥就趕緊反省,然後說我沒弄清情況就隨便亂批評,如果我一開始就批評哥哥的話,他都肯定不服氣,而且會把所有的責任推到弟弟身上。
總之,我家兩孩的矛盾,只要尊老大為「老大」,一切就迎刃而解了,老大會開心地帶老二玩,老大會很自豪地帶老二學,而且弟弟是他教出來的,爸爸媽媽的管教也得徵求他的意見。這樣一來,老大每天都過得自信十足,元氣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