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佔起博士(第一作者)與權銳昌研究員(通訊作者)在Science雜誌發表Prolonged milk provisioning in a jumping spider 研究論文,首次揭示無脊椎動物母親可以類似高等哺乳動物以母乳哺育後代。這意味著哺乳不再是哺乳動物特有的屬性,具備重要的原創性意義和科學傳播價值,有望為生物學基礎理論創新做出重要貢獻。
上遊新聞記者發現,陳佔起是重慶師範大學的校友,不僅如此,本科體育專業出身的他,還是一名跨界人才。距離2018考研還有不到一個月,這位「大牛」對重慶備考學子有著怎樣的建議?現在,跟著上遊新聞一起走進陳佔起和他的生物世界。
首次揭示無脊椎動物以母乳哺育
哺乳歷來都被認為是哺乳動物獨有的行為,儘管有一些類群的動物,例如鳥類和蟑螂也提供類似"乳汁"的分泌物餵養後代,但是無論是從行為模式上、持續時間上還是功能上都與真正的哺乳動物的哺乳相差甚遠。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佔起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跳蛛(大蟻蛛)具有長期的"哺乳行為",並且這種哺乳行為在上述各方面都和哺乳動物極其一致。
國際著名動物生態學家Nick Royle認為大蟻蛛的長期哺乳行為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振奮,在整個動物界,除了哺乳動物以外,親代為後代提供來自親代體內物質(比如乳汁)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此項研究在大蟻蛛中發現了親代長期撫育後代的證據,並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全面論述。研究成果的激動人心之處還在於,提供了在無脊椎動物中發現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超長親代撫育的證據。」
體育人跨界生物學家的重師人
上遊新聞記者發現,陳佔起2003年就讀於重慶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跨專業考研至湖北大學生態學專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2015年12月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是否覺得吃驚,一個體育人,居然跨界成為生物學家?陳佔起認為,這是強烈的興趣愛好使然。從大一開始,陳佔起就在思考自己以後到底要從事怎樣的職業,因此那時候整日泡在圖書館廣泛涉獵各個領域與學科的書籍,包括經濟、物理、化學等。「我認為人一輩子就應該做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當發現自己特別喜歡生態學,尤其是行為生態學後,我就從本科二年級開始準備,儘自己所能,爭取就讀生物系的研究生。」
跨度如此之大的跨考,陳佔起覺得有三方面的挑戰:首先,與生物系同學相比,在體育學院孤軍奮戰,難度係數高,缺乏相關的專業課基礎知識、教學資源和獲取信息的途徑,因此內心經歷了很多次的掙扎;其次,英語一直是他的弱項,但為了夢想又必須克服它;另外,家人和朋友出於對自己的關心,怕他失敗,會進行善意的勸阻,這在無形之中也會帶來一些壓力。
「因此,從大二起我就開始在圖書館自學專業課理論知識,能夠找到的生物學課本都看了至少五六遍。」自學總會遇到瓶頸,為了突破瓶頸,陳佔起從大三便去旁聽一位老師的所有課程,尤其是生態學。「聽課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即便自己內心經歷過許多掙扎,想要放棄,但為了不失敗,只能全力以赴。」
感念母校重師恩情
回憶起在母校重慶師範大學的歲月,陳佔起十分感慨,「重師是我走向世界的起點,學校所開設科目的全面令我受益匪淺。比如,會給我們體育學院的學生教授生物學知識,也有教科院的老師為我們教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
儘管已經畢業許多年,但陳佔起仍對恩師們的教育記憶猶新。他還記得,體育學院的吳健老師對自己的跨考給予全力的支持和幫助,以前輩的身份給迷茫期的我指明了方向。「他幫我分析:通過學習體育,我有了身體的本錢和拼搏的精神,再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向,會使人生更加得豐富。另外,專業課老師也對我把精力放到了生物學上給予理解與包容。除此之外,與室友的和睦相處讓我的生活非常愜意。所以成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背後有許多人的助力。」
許多網友會覺得,陳佔起的人生簡直是「開掛」了,學生時代成功跨界,現在更是成為了蜚聲中外的科研人員。但是,陳佔起也用自己的奮鬥故事,鼓勵即將登上考場的考研學子。
「可以說,我是從大學才開始學習英語的,高中英語100分的題只能考29分,更是從未學過口語。」陳佔起坦言,考研時練習英語讀寫時自己錯誤百出,更別說口語交流。直到出國需要考雅思,對口語和聽力有要求,學英語的人生階段才真正開始。「我當時求教於一個英語比較好的同學,雖然是從音標學起,但我並不覺得晚,因為晚只是相對的。」
最後一年在重師沙坪垻校區一教一樓自習室和圖書館備戰考研的時光,時隔多年,陳佔起仍覺得既辛苦又美好。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上完體育室外課總是來不及換衣服就跑著去自習。「那時候曾經聽到過自習室裡的竊竊私語『體育系的學生也要上自習呀』,這讓我記憶猶新。」
「大學生一定要找到真正熱愛的東西,並為之全力以赴。那時自己便會主動捨棄休閒與享樂,同時願意去克服似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戰。我並非否定娛樂,而是玩得有價值,不要沉淪,越玩越空虛。」談到對於夢想的堅持,陳佔起認為,不提倡用「堅持」這個詞,因為「這聽起來很痛苦」。
「其實一旦確定下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後,達成便會感到幸福與充實。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自己就不會整天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感慨空虛,抱怨老師、同學、專業與學校,只會覺得把精力放到這些上是浪費生命。因此不管自己現在處在怎樣的環境裡,總能找到出路。迷茫的大學生最缺乏的其實是找到真真正正讓你願為之奮鬥的目標。」
上遊新聞記者 楊辛玥 重慶師範大學 供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