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精彩視頻)
《領航者》走訪兩岸三地的六間學校,探討中學教育的未來是什麼。
提起中國這些年對創新型基礎教育的探索,位於上海的包玉剛實驗學校是一個標杆。它是在2007年由包氏家族,為紀念已故船王包玉剛先生而捐資創建的一所私立雙語民辦學校。它融匯中西,被譽為最國際化的中國學校,最具中國魂的國際化學校。
領航名人館
包文駿
1991年,獲得國王獎學金進入伊頓公學
1999年,牛津大學本科畢業
2000年,史丹福大學碩士畢業
2007年,創辦包玉剛實驗學校
1
希望中國教育能夠與時俱進
在12年前,包氏家族深感中國的教育總體水平還是很高的,但是還處於比較窄和單一的教育模式,需要與時俱進。包校創立之初的想法,就是給中國的基礎教育融入新的理念和模式,他們給自己制定了三條使命:發展全人教育、傳承中華文化、拓展國際視野。
包校的創始人之一包文駿是包玉剛的外孫。他生於香港,家族的薰陶讓這箇中奧混血兒對中國文化稔熟於心。他8歲去英國留學,從伊頓公學到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國王獎學金,學生會會長、遊泳隊隊長,包文駿的求學經歷中貼滿了亮眼的標籤。這份得天獨厚、融匯中西的背景也讓他對於面向國際、紮根中國的教育有很多思考。
2
用國際化的教學模式
教授中國課程內容
包校的教學體系融匯中西,不是簡單地在本地課程之上再添加國際課程。他們採用的叫「上海加」課程,課程基礎是上海本地學校的課程,採取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去教授那些知識點。
包文駿舉了一個例子,說他們把上海課程裡規定要教授的自然課用探索課的形式去上,用單元的模塊去教學生,而不是根據簡單的知識點去教。比如說水是一個單元,水包括自然科學的內容,也有地理的內容,也有歷史發展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通過跨學科的知識形成自己對這個單元的全面認知。
所以在包校,不會簡單按照學科去劃分中英文教授的內容,而是在同一個主題下,中英文老師會共同備課去教授那個主題的內容,是一種雙語浸入式的學習體驗。
包文駿希望能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從而實現愉快教育。寄宿制也是包文駿非常推崇的一種教育模式。他說包校採用了寄宿制也和自己自幼讀寄宿學校的經歷分不開。這樣能夠使學校比較好地去平衡學生的時間,讓學生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運動的時候運動,也給學生的生活適當留白,讓學生們學會時間管理。在包文駿眼中,這種自我管理能力比具體知識的學習可能更重要。
3
教育家長不要著急
把目光放長遠
包文駿坦誠,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家長之間的攀比盛行,作為家長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家長們都在曬娃,天天看人家的孩子多麼好,壓力自然油然而生,這其實是家長很普遍的一種心理。但是包文駿一直在與家長積極溝通,希望他們能給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空間,在教育孩子上要看得更長遠,而不僅是盯緊小學升中學,中學升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這些下一步的小目標。如果我們把視線放遠一點,看到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其實最重要的不就是健康、家庭和生活質量嗎?
包文駿這些年耳聞目睹,看到現在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其實也都是名校畢業,在大企業工作,但是生活沒有方向。所以對包文駿來說,他更願意看到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去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哪怕這些興趣愛好對升學沒有直接影響,但追求自己興趣愛好的這個過程對學生的一生有積極的影響,因為學生願意為自己的追求去投入,而不是僅僅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為了追求他人對自己的認可。
我在包校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也發現他們成熟自信,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思考,充滿熱情地去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過得很充實。
包文駿舉了一個在包校畢業現在在讀大學的學生的例子,他說這位女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近見到這位女生,她告訴他,她正在幫一位醫療專家寫人物傳記。這位女生在大學裡學習人文學科,醫學並不是她的專業,但是她純粹是因為興趣、因為願意學習新的東西參與到這個寫作中。包文駿說他非常高興,因為在當下社會節奏快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學生很多時候做事情也會不由得比較功利,要麼是為了考試,要麼是為了漂亮的履歷幫助找工作。能夠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做事情,是包文駿希望學生們能做到的。
也有家長提出過,學校這麼寬鬆的管理,會不會讓孩子們鬥志渙散,但我們看到的其實恰好相反,如果家長學會去放手,和學校達成一致,和學校一起提供強有力的後盾支持,但並不去過分設計孩子的人生和束縛孩子的發展,讓他們自主探索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開拓眼界,反而會讓孩子學會做決定,更獨立地思考,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4
在試錯和失敗中成長
包文駿曾經是牛津的遊泳隊隊長,也是代表香港出戰包括世界遊泳錦標賽在內的國際比賽的運動選手,體育對他的一生留下了積極的影響。在包校,他希望能創立一個重視體育的傳統。他說體育活動有兩個積極的影響,一是會訂立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而且學生會了解到付出和成果之間的關係;第二則是一定會面臨失敗,輸了之後怎麼調整心理,怎麼反思,怎麼繼續向前,這些都是重要的學習,特別是團隊運動、集體運動對學生的成長很有幫助。
在包校,學生加入體育隊訓練,有些家長也會擔心每天訓練兩小時會不會影響學習之類的,但是後來發現這樣一來,學生的成績竟然更好了,因為在運動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自律和效率。
包校還有一個戶外運動俱樂部,是家長組織的,在周末或假期組織包括騎自行車、徒步這類的活動。如果問你12歲、13歲的學生,能騎一千公裡的自行車嗎?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可能,但是學生其實是可以做到的,必須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相信學生,引導學生。
包文駿希望創造包容的氛圍,希望學生在犯錯後學會反思,能夠在試錯和失敗中逐步成長。
包校有一個電腦水平非常高的學生,曾經在初中時調皮做黑客開了一個洞進入學校的內部管理系統,被發現後,有些老師就提出要開除這個學生,但是包校最終決定要從正面引導學生,把他的才華引導發揮到正確的方向,最終這個學生在英特爾的國際技術比賽中取得了前幾名。
5
不攀比家庭條件
攀比自己的未來
作為一所私立學校,大部分包校學生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好,很容易被優越感所包圍。包文駿自己作為一個「富三代「,切身的體會則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雖然是船王之後,富甲一方,但是包文駿自幼被祖輩勤儉節約、低調踏實的生活態度影響。他也觀察到很多中國學生出去留學還沒懂得賺錢就開始花錢,開豪車、住豪宅,他說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奮鬥精神。他說在培養學生的時候,要讓他們適當吃苦,這樣才能更好地去面對生活中不可預測的情況和解決各種問題。
一個包校在讀的學生解釋了他如何看待攀比的問題,這也是包文駿希望學生們牢記的:「你現在比的是你父母的底子,有什麼好比的?你要比,比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