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談吃》:梁實秋以家常味道寫人間百態

2020-12-22 菊隱樓主人

《大宅門》裡白景琦見兒孫輩不好好吃飯,一怒之下叫鄭老屁表演吃飯給孫子看。鄭老屁一人吃了一大桌子菜,白七爺佩服地對孩子說:「看見沒有,這才叫吃飯!」

在中國吃飯不僅僅吃吃飽,不僅僅是口腹之慾,更多的吃的是一份感情。人多吃飯香,飯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人。

梁實秋雖有老餮的雅號,但並不擅吃,也不懂吃,只是愛吃。他要是和王世襄和唐魯孫比起來,真算是小巫見大巫,不能說是行家。

一部《雅舍談吃》寫的食物也不高級,烤羊肉,湯包,豆汁都是平常吃食,文人雅士不一定瞧得上。汪精衛愛吃鳳肝,蔣介石愛吃鴨舌,毛澤東愛吃紅燒肉。食物代表階級和品味,食物的附加價值超出了食物本身。

《雅舍談吃》表面是寫吃,實際上是借食物思念舊人舊物,品味人生百態。家長裡短,兒女情長,父子情深,世態炎涼,在風捲殘雲之間已隨消化器官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飲食,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一、飲食中的人間真情

01核桃酪中的親情

在舊式的大家庭中,父子的親情和父母的愛情是諱言的,可是梁實秋性格幽默,不拘一格,借核桃酥寫親情,別是一番風味。梁實秋寫道:

有一年,先君帶我們一家人到玉華臺午飯。滿滿的一桌,祖孫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過了,最後是一大缽核桃酪,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絕。先慈說:「好是好,但是一天要賣出多少缽,需大量生產,所以只能做到這個樣子。改天我在家裡試用小鍋製作,給你們嘗嘗。」我們聽了大為雀躍,回到家裡就天天暱著她做。

梁實秋重點不是寫吃,他將祖孫三代的濃濃親情通過核桃酥表現出來。文中作者稱呼長輩極為懇切,但又流露出小孩子的天真無邪,時過境遷斯人已逝,當品味核桃酥時彼時情景又會浮上心頭。核桃酥作為一道極為家常的甜品,寄託著梁實秋對長輩的思念。

02獅子頭當中的友情

獅子頭是作者罕見地將製作步驟詳盡描寫的一道菜,是梁實秋對這道菜特別鍾愛嗎?非也。

梁實秋在寫這道菜之前特意有一處閒筆:我的同學王化成先生,揚州人,幼失恃(按:即喪母),賴姑氏撫養成人,姑善烹調……寫食物便寫食物,介紹朋友身世做什麼?緊接著他寫道:

獅子頭人人會做,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於是不厭其煩地敘述獅子頭的做法,讀者讀到這裡當明白梁實秋用心良苦。他感念朋友身世悽苦,自己與王化成手足情深,所以詳細記錄王化成教的獅子頭做法。這裡突出的不是「獅子頭做法」而是「化成教我的」,梁實秋一個人知道還不算,他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朋友王化成是多麼出色!

王化成最後客死異鄉,梁實秋在文章結尾處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憮然」,其實情感深沉。表面上看在寫食物,其實是在寫友情!

03燒羊肉當中的鄉愁

梁實秋離開北平去湖南,心癢嘴饞,想吃燒羊肉,可他有瞧不上湖南的燒羊肉,覺得不夠正宗。有一天和一位旗籍朋友聊天,談起燒羊肉,惹得他眉飛色舞,涎流三尺。梁實秋寫道:

他說,此地既有羊肉,雖說品質甚差,然而何妨一試?他說做就做,不數日,喊我去嘗。果然有七八分相似,慰情聊勝於無,相與撫掌大笑。

文中「慰情聊勝於無」一句,其實已道出此文內涵,它所描寫的是燒羊肉,它所表達的,卻是對於故鄉味道的思念。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章之中瀰漫著的,似乎是遊子淡淡的鄉愁。

二、不必在乎吃相

在中國,飯桌上的規矩很重要,吃相要雅,好像這頓飯是吃給別人看的。可梁實秋並不這麼認為,他像老頑童一般細數大快朵頤的種種好處。

《吃相》一文,在掉了一大圈梁實秋式的書袋之後,得出一個與飯桌上的禮儀有關的看法,那就是「餐桌的禮儀要重視,不要太重視」。這一觀點看似矛盾,其實包含著中國式的生活辨正思想。

他在文章一開頭就寫:顧客欣賞這個美味之餘,順嘴把骨頭往旁邊噴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噹噹響。不但顧客為之快意,店主人聽了也覺得臉上光彩。

梁實秋欣賞這種快意恩仇的吃法,這種自我犧牲的吃法比正襟危坐,小口慢吞更讓人尊敬,他讓廚師倍感自豪,食客以犧牲自身體面為代價換取他人對廚師的褒獎。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執著於餐桌禮儀的傢伙,實在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文章中還舉了兩個例子。一是一車夫在北京一家小飯館裡吃餅和燉肉,另一是青島一工地上的石匠們爭吃韭菜餃子和大蔥。梁實秋對販夫走卒予以肯定,消除了食物的階級性。他說,他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裡坦蕩蕩的,飢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麼吃相。

梁實秋不使內心快樂被俗世約束的價值觀,正是陶淵明在《歸去來兮》所提倡的不使心為形役的體現。這种放浪形骸的道家精神是對《禮記》「毋齧骨」之誡的儒家精神的補充。小俗便雅,大雅便俗。吃飯最重要的是開心。

三、食物與人的關係

《雅舍談吃》中不少文章,其實並沒有詳細地描寫這些食物的製作細節,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到它們的一些特點,因此它並不是一部食譜。

這些特點更多也並非食物的純物理狀態,而是與寫作者的經驗記憶相關。倘若有讀者想循著《雅舍談吃》中所寫的那些文字,來追溯製作其中所寫的每一道食物,即便是能夠復原製作每一道食物,吃過之後也未必能復原《雅舍談吃》文字中的那些情感感覺。因為那些情感感覺,甚至那些文字,都是無法複製的。

不妨來引述梁實秋在《媛姍食譜》「序」中的一段文字,來看看直到晚年,梁實秋對於人與食物之關係的體驗認識:

人吃,是為了活著;人活著,不是為了吃。所以孟子說:「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專恣口腹之慾,因小而失大,所以被人輕視。但是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這個「小」不是絕對不可以談的。只是不要僅僅成為「飲食之人」就好。

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這正是梁實秋對食物與人關係最好的看法。

梁實秋借飲食寫人,寫事,寫情,寫物,兼以考據,擅發議論。在《雅舍談吃》中,他將飲食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體現了梁實秋在飲食中觀察、體會人生與生活的一種方式、一種狀態,以及一種境界。

有人讀《雅舍談吃》,讀出來的是「故鄉的味道,是真味」;也有人覺得這是一部雅致的吃貨指南;還有人覺得《雅舍談吃》就是「憶美食,憶往昔,一道菜,一段情」。

《雅舍談吃》有所深意和寄託,既在「吃」內,又在「吃」外。能夠體驗到「吃」之內者多,而能夠覺悟到「吃」之外者,大概就不一定那麼多了。無論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熱鬧,還是「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清淡寂寞,其實都能夠讓我們在飲食與口福之外或之餘,體驗到人生及現實不同的處境,亦由此而生成一些新的感悟甚至於覺悟。

相關焦點

  • 雅舍裡的梁實秋
    題詩匠氣過重,但妙在概括梁實秋半生業績。「雅舍」「紙貴」,說的是梁實秋來重慶後,以「雅舍」為名,在《星期評論》上,撰寫專欄小品。「雅舍」小品,一時風靡山城,洛陽紙貴。1939年秋,梁實秋與友人龔業雅夫婦合資購置了一棟六居室小院落,友人家居四室,梁實秋夫婦居其二。雖居所簡陋,條件較差,但桃梨圍屋,環境清靜幽雅,倒也怡然自得,遂以「雅舍」命之。
  • 好好吃,也是好好活著,讀梁實秋《雅舍談吃》有感
    《雅舍談吃》一書寫於1986年,僅僅一年之後梁老先生便病逝於臺灣。當年的梁老先生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思念著那些吃過的承載著自己眾多美好回憶,卻又再也吃不到了的美味?食材難求,掌勺易牙不再,時風已遠,人心不古,抑或僅僅是自己已然老去再嘗不出當年滋味,只能在記憶中回憶當年的甘美?是懷念的吧?當一個人懷念家鄉時,最先想起的一定是家鄉的美食。
  • 好書推薦|讀雅舍小品,會心一笑中品味生活百態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導讀 大家知道梁實秋,其一是因為他和魯迅長達八年的論戰,兩人對就「文學有沒有階級性」這一問題各抒己見,這場罵戰可謂曠日持久,其二就是他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全集,可謂是學貫中西,而第三個原因,就是他的雅舍,雅舍不過六間屋子,甚至只是簡陋的出租屋,但就和古代的陋室銘一樣,騷人墨客,經常聚會於此,吟詩作畫
  • 330《雅舍談吃》梁實秋
  • 梁實秋115周年誕辰 探訪重慶北碚雅舍 縉雲山下寫傳世雅文
    《雅舍》梁實秋《雅舍》中所描述的場景,便位於重慶北碚區縉雲山下。1939年至1946年期間,著名學者梁實秋就曾在北碚度過7年多時光。奠定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獨特地位的《雅舍小品》也是在縉雲山下的雅舍裡開篇創作。1月6日是梁實秋115周年誕辰,1月4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前往北碚梁實秋故居探訪,了解這位著名散文家在重慶的歲月。
  • 心有雅舍,人間清涼
    梁實秋說: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 於房屋,我們不過是寄居,其實住在哪裡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要記得生活的初心,如何對待生活,懂得欣賞生活。 人,無論在什麼樣的處境中都可以泰然處之,安之若素。
  • 梁實秋北碚雅舍全家團聚
    樊家勤/重慶渝中區1938年秋,文人作家梁實秋離別在北平的妻子兒女後輾轉來到重慶,暫住在臨江門中國旅行社招待所,從事文字編輯工作。次年4月,他辭去報紙副刊編輯後來到北碚。在北碚的山腰間,梁實秋與友人共租了一套房屋,共六間,取名「雅舍」。外面的環境山青水秀,空氣清新。
  • 梁實秋:談時間
    點擊上方↑↑ 藍字即可關注本號你來了,我們一定有相同的地方梁實秋
  • 生活很無奈,人間很可愛,梁實秋說,可能這就是人生吧
    梁實秋先生的《可能這就是人生吧》一書,就是一部引領讀者欣賞生活、品味美食、追憶往事、探討人生的精品散文集。整部書籍的內容,不僅完整收錄了《雅舍》《麻將》《暴發戶》《北平年景》等經典名篇,更特別新增了《一條野狗》《結婚典禮》《想我的母親》等珍貴文章。
  • 美食文,如何寫得生動有趣?讀《雅舍談吃》後,明白了
    寫美食文時,是否覺得開頭很難寫?因為我們都知道,文章第一句話寫得精彩,讀者才能有興趣讀下去。而《雅舍談吃》每章第一句,就寫得非常有趣且吸人入勝。寫美食文時,是否覺得內容不豐滿?當讀者細品圖文時,總感覺文不對題、詞不達意,那麼就沒興趣再讀下去。而《雅舍談吃》所記敘的內容豐富多彩,各類奇聞異事讓人不忍放棄。如《餃子》章節一段內容描寫:餃子餡各隨所好。
  • 大陸人看臺灣:訪梁實秋臺北故居
    正是中飯時間,蔡先生推薦去吃地道的臺灣菜。之前,蔡先生就請謝泳、傅國湧等人在此就餐過,都讚不絕口。這家店店面很小,但菜品極為精緻可口,葷素搭配,唇齒留香,大快朵頤之餘,憶起梁實秋的《味至濃時即家鄉》(又名 《雅舍談吃》),文章篇幅不長,言辭俊美。揮灑自如,文章雖是談吃,卻辭彩灼灼,蘊藉豐厚,風雅有致。
  • 讀梁實秋這十五句經典語錄,感受他散文中的恬靜淡雅、妙語人生
    泡一壺茶,坐在窗邊看雪,手邊是一本梁實秋的書,貌似這個日子,讀梁實秋很合適。梁先生的書,讀的最多的是他的散文,比如《雅舍小品》、《雅舍談吃》、《北平年景》和《梁實秋選集》,都很是喜歡。梁先生筆下的文字,古典、恬靜、風趣,他的散文,每次讀,都覺得像在吃一道美味的佳餚,舒心自在極了,梁先生的散文集也是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類著作出版最高紀錄,成就斐然。當然,梁先生不僅僅是一位散文家,還是一位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他是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人士。他的學術成就很高,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的學位。
  • 與魯迅對罵,被稱為「資本家的走狗」,梁實秋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在梁實秋與魯迅長達八年的筆戰中,魯迅寫出了一大批火藥味更濃的文章,《「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就是二人筆戰中魯迅寫得最出名的作品。在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中,魯迅評價梁實秋是資本家的走狗,他意在指梁實秋注重階級,貴族化思想嚴重。但不論政治及個人成見,單論文學來講,梁實秋先生能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一筆成為文宗,可見他確實是了不起的人物。
  • 梁實秋《人間食色,至味清歡》: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說開去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一生宦海沉浮,嘗遍南北佳餚,「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的 「東坡肉」流傳至今;與東坡相反的是,陸遊喜歡素食,寫了幾千首讚嘆素食的詩;最有意思的則是散文家梁實秋在飲食上的葷素搭配言論,他寫道:「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
  • 蔡林秋:那個曾被稱作「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人 ——告訴你一個全面真實的梁實秋
    不過,考慮到梁實秋當時的年齡尚不足30歲,面對的又是魯迅這樣強大的對手,輸了這場論戰也不算是什麼太丟人的事。你想想,20多歲時的你是什麼樣子的?而魯迅先生的罵人技巧和藝術也在與梁實秋的罵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除了「『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語外,我記得的名言還有「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
  • 吃貨梁實秋,一頓飯12個饅頭加三碗面,還愛吃麥當勞
    梁實秋既是一位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美食家,寫了很多關於美食的文章,是個典型的吃貨,其中,《雅舍談吃》就是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裡面寫到了醋溜魚、烤羊肉、燒鴨、獅子頭、兩做魚、熗青蛤、生炒鱔魚絲、水晶蝦等等多種美食。
  • 曉涵讀《雅舍》|自在書會第60期
    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尤其令人稱道,在海內外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梁實秋是一個溫和優雅而又彬彬有禮的知識分子,出生於舊式官僚家族,傳統文化的薰染讓他顯示出溫和而保守的色調。1923年梁實秋赴美留學後就越來越推崇英國式的紳士風度,為此他寫過一篇《紳士》,其中說到「紳士永遠是我們待人接物的最高榜樣」。
  • 城市筆記|一躺下就睡得著的地方,是真正的清涼雅舍
    作者|王太生梁實秋有篇文章《雅舍》,寫他在四川住過的房子。雅舍在山上,條件不怎麼好,可梁先生認為它雅,「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我對鄉下人的雅舍,最直觀的印象是漏透與清涼。農人的蟹塘,旁邊是養殖戶住的房子,一溜築在蟹塘水邊,都是自己搭的,普通的磚瓦平房。
  • 【聿初●微課堂】梁實秋散文《鳥》賞析
    (點擊看回顧)梁實秋的《鳥》是今年初中語文教材新增的篇目。梁實秋作為近代的文學大家,很長時間都處於被忽視的地位。很多人都熟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是未必知道還有這位雅俗共賞,詼諧幽默又涉獵廣博的作家。《鳥》走上課堂,給廣大中學生認識梁實秋提供了一扇小小的窗戶。任何作家寫文章,都離不開一個「趣」。無趣的文章,味同嚼蠟,面目可憎,有趣的文章,讓人讀之忘倦。趣味有區別。有的趣是理趣,在娓娓道來裡有咀嚼不盡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