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生活美學
NO:200期
2017-8-21
星期一
自在書會·半島文化沙龍第60期
曉涵讀《雅舍》
2017年8月17日
,。曉涵是誰?曉涵是今年的高考畢業生,一個積極向上的零零後女孩,也是高考結束後跟著媽媽到書會參加讀書活動的新書友。
,。去年的8月份書會開設了青少年專場,專門邀請青少年朋友到書會分享,今年同樣我們邀請到曉涵坐客自在書會,一起品讀梁實秋其人其作。,。
梁實秋與《雅舍》
杜曉涵/文
,。梁實秋 ,原名梁治華,字實秋,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文人,梁實秋一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他出版的散文、小品、雜文集有20多本;二是編寫了30多本英漢字典、詞典及英文教科書;三是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這是他耗時最長、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項工程。
,。梁實秋終其一生,都寫作不輟,著述豐富,共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文學創作。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尤其令人稱道,在海內外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梁實秋是一個溫和優雅而又彬彬有禮的知識分子,出生於舊式官僚家族,傳統文化的薰染讓他顯示出溫和而保守的色調。1923年梁實秋赴美留學後就越來越推崇英國式的紳士風度,為此他寫過一篇《紳士》,其中說到「紳士永遠是我們待人接物的最高榜樣」。可以說梁實秋把中國傳統的士大夫意識和西方的紳士觀念合二為一,形成了優雅的貴族知識分子的形象。雅,也成了梁實秋文章的一大特色。
,。有人評價說梁實秋的文章最合乎知識分子的品味和格調,既博且雅,一派從容,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雅舍小品正可以反映這個特點,梁實秋文風之雅,不僅體現為文字的典雅,也體現為作者描繪的意境之雅,側面反映了中國士大夫的高雅情趣,比如雅舍中這段: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悽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溼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
,。凝練,清麗,典雅,作者情趣雅。然而作者不僅看到了雅舍之雅,也看到了它大雨時的狼狽,回到了雅舍之陋上,對比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雅舍小品寫的都是身邊的瑣事,生活的隨筆。它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談及中西文化,他也基本無關內心世界,如《握手》《理髮》等篇章簡直是說不上雅致,可以說是非常俚俗而作者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對人性獨到的認識和表現,使文章趣味橫生。
,。比如下棋中的一段:
,。觀棋是有趣的事,如看鬥牛、鬥雞、鬥蟋蟀一般,但是觀棋也有難過處,觀棋不語是一種痛苦,喉間硬是癢得出奇,思一吐為快。看見一個人要入陷阱而不作聲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說得中肯,其中一個人要厭恨你,暗暗地罵你一聲「多嘴驢!」另一個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難道我還不曉得這樣走!」如果說得不中肯,兩個人要一齊嗤之以鼻,「無見識奴!」如果根本不說,憋在心裡,受病。所以有人於挨了一個耳光之後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
,。作者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為下棋者干著急而忍辱負重的焦急的狀態。
,。幽默是梁實秋散文最突出的風格特色,文學史家司馬長風認為在現代散文作家中,論幽默才能,首推梁實秋,梁實秋散文的幽默是一種學者的幽默,想像豐富靈活,描述簡潔生動,隨意生發,觸類旁通。比如女人中的一段:
,。你沒有陪過女人買東西嗎?尤其是買衣料,她從不乾乾脆脆在說要做什麼衣,要買什麼料,準備出多少錢。她必定要東挑西揀,翻天覆地,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嫌這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批料子花樣太舊,這個不經洗,那個不經曬,這個縮頭大,那個門面窄,批評的人家一文不值。其實,滿不是這麼一回事,她殺只是嫌價錢太貴而已!
,。輕鬆、戲謔、犀利,達到了令讀者捧腹的效果。
梁實秋談幽默(humour)
,。幽默一詞雖然是英譯,可是任何民族都自有其幽默。常聽人說我們中國人缺乏幽默感。在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社會裡,幽默可能是不被鼓勵的,但是我們看《詩經·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兮。」謔而不虐仍不失為美德。東方朔、淳于髡(kun),都是滑稽之雄。較之西方文學,我們文學中的幽默成分並不晚出,也並未被輕視。宋元明理學大盛,教人正心誠意,好像容不得幽默存在,但是文學作家,尤其是戲劇與小說的作者,在編寫行文之際從來沒有捨棄幽默的成分。幾乎沒有一部小說沒有令人絕倒的人物,幾乎沒有一齣戲沒有小丑插科打諢。至於明末流行的笑話書之類,如馮夢龍《笑府序》所謂「古今世界一大笑府,我與若皆在其中供話柄,不話不成人,不笑不成話,不笑不話不成世界」,直把笑話與經書子史相提並論,更不必說了。我們中國人不一定比外國人缺乏幽默感,不過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
,。所以善幽默者,所謂幽默作家,其人必定博學多識,而又悲天憫人,洞悉人情世故,自然地談吐珠璣,令人解頤。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魯迅與梁實秋的論戰
論戰的起因
,。那是梁實秋從美國回來之後不久。在北京《晨報副刊》上,他發表了一篇題為《盧梭論女子教育》的文章。1927年11月,《復旦旬刊》創刊,編者向他約稿,他把這篇文章又拿來重新發表了一次。文中,梁實秋再次把偉大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大大攻擊了一番,並對女子的教育問題發了一通議論。其時,恰值魯迅剛剛從廣州來到上海,定居於景雲裡。景仰盧梭的魯迅對梁實秋的觀點自然深為不滿,在梁實秋文章發表一個月後,魯迅寫下了《盧梭與胃口》的雜文,發表在第二年的《語絲》周刊上,從而揭開了魯、梁論爭的序幕。
,。問題是,魯迅對梁實秋的不滿迅速由對盧梭的不同看法擴展到「人性論」的問題,相隔僅兩天,他又寫了著名的《文學和出汗》一文,一個多月後,在《擬豫言》一文中,他還以雜文筆法把梁實秋著實嘲弄了一番。梁實秋在深感震驚之餘,不能不接受這一嚴重的挑戰。應該說,對文壇前輩魯迅,他過去一直是很敬重的。而現在,他不得不拿起筆來應戰了,儘管他十二分的不情願。
,。毫無疑問,如單就盧梭問題看,魯迅是正確的。無論是作為一個個體生命,還是對人類思想文化所做出的貢獻,偉大的盧梭都是永遠值得後人景仰的。梁實秋出於一己的偏見,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擊斥責盧梭,終致引起魯迅的憤慨,正是理有固然。魯迅說:「做過《民約論》的盧梭,自從他還未死掉的時候起,便受人們的責備和迫害,直到現在,責備終於沒有完。」顯然,魯迅不僅欽佩盧梭,而且表現出一種感同身受般的深厚同情。
,。但是,使梁實秋隱隱感到不安並且很不服氣的,是魯迅進行爭論時的「態度」。確實,在上列三篇雜文裡,魯迅的文筆是有些不大客氣,像「梁實秋教授」、「上海的教授」、「美國開演《玉堂春》的影片,白璧德教授評為絕非盧梭所及」一類語言,確乎會使人感到極大的不舒服。因此,梁實秋在回敬魯迅時,不可避免地也帶上了意氣用事的成分。
論戰中的意氣
,。梁實秋反擊魯迅時所抓到的問題,正是魯迅先生相當敏感的一個問題。他說:「有一種人,只是一味的『不滿於現狀』,今天說這裡有毛病,明天說那裡有毛病,於是也有無窮無盡的雜感,等到有些個人開了藥方,他格外的不滿;這一服藥太冷,那一服藥太熱,這一服藥太猛,那一服藥太慢。把所有藥方都貶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餘地,好像惟恐一旦現狀令他滿意起來,他就沒有雜感所作的樣子。」
,。多年以來,魯迅在文壇上以一支筆橫掃千軍,所向披靡,一直慨嘆碰不上一個像樣的對手而感到孤寂無聊。現在,憑藉直覺,他明白終於碰上了一個理想的「勁敵」,魯迅的情緒立即亢奮起來。他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寫出了一大批火藥味更濃的文章,像集束手榴彈般朝對方擲了過去。這裡面有專門針對梁實秋「不滿於現狀」之說的,有針對梁實秋確實存在的精神「貴族化」傾向的。也有並不針對什麼具體問題,只是行文中興致所至順便捎帶上的。而使得魯迅與梁實秋的矛盾更為深化的另一個分歧,是由對翻譯的不同看法產生的。
,。如果論爭被嚴格限定在以上的範圍,雙方雖然都動了肝火,使論戰意氣用事的色彩不免過濃了些,但總的說來,論戰還是文藝家在文藝範疇之內進行的。但是,由於這場論爭是在範圍更廣闊、也更複雜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背景下展開的,隨著論爭的深入,不僅範圍在逐步擴大,而且性質也在微妙地發生演變。最後,不同文學思想的爭論終於被賦予強烈的政治色彩,從而變得愈加複雜難辨。作為個人,魯迅與梁實秋相互的感情也都受到了難以癒合的創傷。
論戰的高潮
,。論戰進入最高潮的標誌,是魯迅那篇著名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發表。在這之前,創造社的馮乃超曾著文稱:「然而,梁實秋卻來說教……對於這樣的說教人,我們要送『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老辣的梁實秋馬上回敬了一槍:「《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是哪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獎賞呢。」話說得俏皮,而且包含了用心甚深的餘意。
,。據說,魯迅先生讀到此文後的反應是,先是冷冷一笑,隨後道:乃超還嫩一些,這回還得我來。於是,寫下了以上那篇影響深遠、多年來被奉為典範之作的名文。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充分調動起他作為雜文聖手的一切潛能,以形象化的,又是邏輯推理式的方式,把「喪家的」用「乏」了的資本家「走狗」的套子,穩穩地戴到了梁實秋的脖頸上。文中的精彩言論幾乎能使人過目成誦:
,。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的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
,。但是,話說到這種分寸,就說不上是思想分歧,更談不上是什麼不同文藝思想的衝突了。因而,高潮實際上也即意味著結束。此後,雙方你來我往的交手雖仍然時有發生,但那只能看作是一場激烈大戰後的餘波了。
,。天涯論壇中有這樣一篇文章,關於梁實秋究竟怎樣評價魯迅,此文是魯迅去世後梁實秋寫下的,他這樣寫道:關於魯迅,最好不要問我。我和他曾經發生過一陣筆戰,我說的話可能不公道。所以從他死後,我很少談論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戰時在中央周刊寫過一篇《魯迅和我》。也許現在的青年還沒有見過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過,再破例一次,重複一遍我在那文裡說過的話:
,。知乎上這樣評價梁實秋的文章:獨具特色,文辭精煉,衝淡平和,並不刻意炫耀他的學識,用典永遠用的很含蓄,畫面感極強,寫人寫事,寥寥幾筆就能抓住要點,偶爾的諷刺精準卻也極有分寸。他的筆調世故卻不油滑,穩健卻不死板,那種獨特的感覺是任何人都模仿不來的。
,。至於他的文學觀點,以及和魯迅的論戰,我想只是觀點分歧,用不著上升到政治立場的高度上去。他嘲諷當時的「普羅文學運動」,但和參與過這場運動的老舍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他覺得冰心的詩寫的不好,但和冰心仍是不錯的朋友,冰心還開玩笑說他像雞冠花;他不齒鬱達夫的生活作風,但仍高度評價鬱達夫的作品。這種對事不對人的寬容態度我非常欣賞。
,。書友交流環節,餘暉談及她推薦《雅舍》的原因,並分享了書友的精彩片段
,。一位不知名的小書友也現場為我們誦讀了梁實秋先生的文章《說話的藝術》;
,。新書友們分享了她們對讀書的認識,並分享了一些關於讀書的感悟。
,。圍繞著讀書,大家交流分享頗多,收穫也是滿滿的。新來的還有幾位書友,歡迎並期待著以後能夠長期和我們一起,在周四自在書會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