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孩子一起看了一個有趣的繪本故事《what makes us unique》(什麼讓我們獨一無二)。故事中,作者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是不同的,甚至被我們認為是缺陷的一些特徵也只是不同而已。比如坐輪椅行路的人,比如把導盲犬作為眼睛,比如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等等。(繪本英文原文發在視頻處)
作者同時也告訴我們,比起不同點,我們其實擁有更多的共同點,比如愛,比如對生活和學習的渴望。
對於孩子們來說,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啟發。
能接納自己,認可自己,並找到真實自我的人是幸福的。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讓他們懂得接納他人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
只是,生活在,很多父母總是喜歡拿別人與自己的孩子比較,卻對自家孩子的優點和獨特之處視而不見。
「人家都能考滿分,你怎麼不行?」
「人家都能考上重點,你怎麼不行?」
類似的話我們應該都不陌生。
事實上,從學習到生活,從相貌身材到待人接物,都能成為比較的理由。而這種比較除了給教育帶來不利影響,幾乎毫無意義。
孩子們小的時候,我曾經因為老公喜歡比較跟他發生過不少爭執。
比如,女兒幼兒園的時候,用筷子用不好。老公會說:「別的孩子都會用了,你怎麼就學不會。」
我反唇相譏:「你這別的範圍也太小了,世界上有多少人吃飯一定得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人用手抓。一個三歲的孩子用不好筷子,有什麼可著急的。」
孩子不會用筷子,教就是了。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去刺傷她的自信心呢?
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反覆磨合後,老公現在總算不會事事都拿孩子去比較了。
其實,我倒不是絕對反對比較。偶爾的,客觀的比較就算不能起到激勵作用,也不至於產生什麼太大的負面效果。可若是時時事事都去比,而且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那問題可就大了。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一對父母的必修課。
每個孩子都需要肯定
家長都希望知道孩子在同齡人中所處的位置,這是很自然的。
但是,無意義的比較只會為孩子的自卑感打下基礎。
其實不光是對孩子,就算是成年人,如果總有人在耳邊念叨別人比你更有本事,更能掙錢等等,同樣會產生自我懷疑,更何況是孩子。
說多了,孩子就會信以為真。
長年累月被父母拿去比較的孩子,會在各方面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生活,而不時時刻刻提醒他們,別人比他們更加優秀。
當孩子總是被比較,而且永遠是差的那一方,他們或許會變得消極。既然別人永遠比自己優秀,那為什麼還要嘗試和努力?
與其以一種積極的精神來接受新的挑戰,倒不如什麼都不做,反正也做不好。
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心理,那不光對學習,對今後的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優勢和潛力。孩子們都有自己所長,興趣和才華也會以不同的速度進步。
如果父母由於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不佳,就不斷表示不滿,那將會破壞而不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同樣,如果孩子的才華不被欣賞,並且不斷地被拿來和他人相比,才華就不會開花結果,甚至最終會失去原本擁有的潛力和才華。
這不是太可惜了嗎
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與旁人比較,通常是為了激勵孩子。但這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孩子不僅沒有被激勵到,反而感到沮喪無助。
別以為孩子小就沒事,小孩子的自尊心和競爭意識都很強。父母的處處比較會引起深層次的情感挫傷,難以治癒。這種傷害會導致孩子出現怨恨和對抗心理,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會覺得父母是為了激勵自己才這樣說。相反,他們會覺得家長不愛他們,或者不站在他們一邊。
一貫被比較的孩子,或許會變得過分專注於取悅父母和其他人,並會不斷感到自己沒有達到父母期望。從而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權。
既然盲目比較是有害的,那家長們該如何做呢。
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不要為他們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了解孩子的內在潛力,並幫助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脫穎而出。
就像《不管教的勇氣》一書所說,不要把理想中的孩子當成現實生活中的孩子。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並接納他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找到並給予肯定。
真誠的讚賞將幫助孩子獲得面對困難和世界的信心。
在發掘孩子長處的同時,同樣要客觀指出孩子的弱點,幫助孩子克服它們。這或許並不容易,但依然值得一試。
如果父母設定客觀的標準,而不是批評指責四處比較。孩子會更願意提高改善自己的表現。這時,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認知就非常重要了
總之,要給孩子機會證明自己。而不是拿他們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較。
育兒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沒有「理想的父母」,更沒有「完美的孩子。」
但是,作為孩子生命中第一位老師,家長有責任告訴孩子,他們是多麼獨一無二,讓他們在積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
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學會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同時引導孩子接納自己,努力上進。這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孩子的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