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釋了為何某些癌症對一種最有效的化療藥物5-氟尿嘧啶(5-FU)沒有反應。研究者表示,如今我們開發出了新型藥物,其能夠促進5-氟尿嘧啶有效治療此前對療法產生耐受的癌症,此外,本文研究結果還能幫助開發檢測癌細胞對5-氟尿嘧啶耐受性的技術,從而降低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化療手段。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5-氟尿嘧啶是WHO推薦的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中的一種,其通常能用來治療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但患者治療後的獲得性耐藥性卻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有高達一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都對5-氟尿嘧啶產生了耐藥性。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癌症對5-氟尿嘧啶產生耐藥性的精確分子機制。研究者認為,5-氟尿嘧啶耐藥性的產生與一種名為BOK的蛋白密切相關,BOK能與一種名為UMPS的酶類相結合,從而增強癌細胞的增殖能力,如果沒有BOK,細胞就會在合成DNA上掙扎,從而無法有效增殖,相同的酶類則會將5-氟尿嘧啶轉化成為癌症中的毒性形式,因此為了避免5-氟尿嘧啶的毒性效應,癌細胞就會關閉BOK的功能。
隨後癌細胞會處於休眠狀態並攝入少量毒性的5-氟尿嘧啶,這就會促進癌細胞在開始發生突變轉變為惡性狀態之前就在化療狀態下存活下去;研究者發現,對5-氟尿嘧啶療法產生反應的患者機體中都存在BOK蛋白,而對化療沒有反應的患者機體中則沒有該蛋白;如果沒有BOK的存在,嘗試將5-氟尿嘧啶作為有效的化療手段似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最後研究者表示,在理解化療耐受性發生背後的科學機理時,研究者似乎發現了癌症的「致命要害」,這對於後期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或許意義重大。(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Rahul Srivastava, Zhipeng Cao, Christina Nedeva, et al. BCL-2 family protein BOK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uridine metabolism in mammals, PNAS (2019) doi:10.1073/pnas.19045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