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轉熱,衣著變薄,孩子身體的變化比較容易被家長發現。最近,各大醫院的兒童性早熟門診又開始爆棚了,前些日子「跳拉丁舞致性早熟」的話題也在網上眾說紛紜,很多家長都很關注這個情況,但又覺得莫衷一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性早熟?什麼是導致這一情況的元兇呢?
今天在徐匯區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的「關愛·成長」兒童性早熟校園健康教育公益活動中,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羅飛宏為上海小學、園南小學、徐匯實驗小學、徐教院附小及逸夫小學等5所小學近200名學生家長解答了疑惑。
所謂的「性早熟」,其學名為中樞性性早熟(CPP),「它是指由於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提前啟動而導致女孩8歲前、男孩9歲前出現內外生殖器官快速發育及第二性徵呈現的一種常見兒科內分泌疾病。」羅飛宏說,我國性早熟患病率目前約為0.43%,各地區間差異較大,如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性早熟發病率高達1%,女孩發病率高於男孩,且有逐年升高趨勢,性早熟已經成為最常見的兒童內分泌疾病之一。
然而,目前在中國,CPP就診率只有三分之一,許多患兒家長尚未充分意識到這一疾病的危害,首要原因是家長對孩子的發育性徵表現沒有及時察覺。「女孩的表現較容易發現,可出現乳房發育,有觸痛感。另外還有外生殖器發育、陰道分泌物增多、陰毛增長、月經來臨及腋毛出現等;男孩的表現通常更不易察覺,如睪丸及陰莖增大、出現一些鬍鬚和變聲或有陰莖勃起以及排精等。家長可能發現孩子的個頭要比同齡孩子長得快,但切莫因此高興得太早。」
羅飛宏說,性早熟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出現身高和體重過快增長和骨骼成熟加速,由於骨骼的過快增長可使骨骺融合較早,早期身高雖較同齡兒童高,但成年後身高反而較矮小。此外,雖然性發育提前,但兒童的性心理和行為尚未成熟,容易發生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會造成精神和生活上的負擔。「對於女孩而言,性早熟更容易導致肥胖及成人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三分之一的患者之後還會出現月經不調等症狀。」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羅飛宏著重談到了飲食問題。「家長需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服用營養滋補品、過多食用高熱量及高添加劑食品。」他指出,如牛初乳、蛋白粉等營養品都不適合兒童食用,「還有為了補鈣飲用過量的牛奶、骨頭湯等,其實都會攝入激素、添加劑等。」羅飛宏建議,兒童每天飲用牛奶量不應超過200毫升,均衡攝入禽類、牛羊肉、海產品等,多食用時令蔬菜水果即可,不必過分滋補。
此外,家庭關係是否和睦也是長期以來被家長忽視的一大因素,羅飛宏說,「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接觸的電腦、電視內容要做到有所篩選,同時不要過早讓孩子使用成人護膚品和化妝品,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可從較大程度上緩解孩子性早熟的可能性。」他還提到,「如已經出現性早熟表現,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就醫,首先通過檢查排除是否為腦垂體或下丘腦異常,或腦腫瘤等,再進行進一步對症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