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俗話說:冬至大如年。過冬至也毫無例外地要吃一頓可口的飯菜,才算是滿足了全家人的心願,就傳統習俗而言,冬至要吃餛飩和餃子,而我的家鄉張掖普遍吃的是「碎面飯」,也就是現今人們慣稱的「小飯」。關於吃小飯的來歷,沒有一個確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並不像吃餛飩和餃子那樣是有來頭的。不過此時的小飯,製作烹調得比其他任何時候的都要精到好吃。
甘肅張掖,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來到張掖旅行除了美景之外,當地的美食也是不能錯過的,比如當地最有名的特色美食早餐張掖牛肉小飯就是其中之一。牛肉小飯的「飯」,並非我們理解的「米」,而是被切成米飯粒一般大小的面塊。
牛肉小飯的「小」,是由於面塊小、牛肉塊薄、豆腐小、菜丁小,以小料做成,所以得名。小飯所用輔料為當地產紅豆(即雲豆),粉皮和牛肉。紅豆煮熟後下入面塊,待面塊熟透後將煮熟的肉塊和粉皮一起繪入鍋內,調好味後即可食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張掖李文忠的小飯以選料考究,加工精細,烹製獨特,用料搭配適宜,料色分明,色香味美而遠近聞名。改革開放後,張掖小飯再度成為小吃經營中的主要品種,並被經營者進一步發揚光大。
「小飯」裡的湯,是用雞湯或牛骨湯熬就的,加入胡椒粉和姜粉調味,還勾過水澱粉,有一定的粘度,裡面配以黃牛肉片、粉條、豆腐片,面塊過水煮熟後,澆上勾好味的汤滷配料,湯中的面塊如同顆粒分明的米飯粒,滷湯之上幾片頗有嚼頭的牛肉,讓人瞬間感到食慾大增。早晨熱乎乎地來上一碗,濃濃的胡椒香味,色香誘人,吃得人鼻間冒汗,
冬至的小飯,趕得是一個「早」字,常常是在天剛亮就要享用到的。追憶兒時的冬至,伴隨著縷縷炊煙,小飯的香味兒就瀰漫了整個村落,那種誘人饞人的特殊香味兒,時不時飄蕩在眼前,縈繞在腦際,至今都難以忘懷。
冬至的碎面小飯,享用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大家庭的溫暖,一種鄰裡之間的和睦交往和彼此之間牽牽掛掛的友情。有道是:「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儘管是寒冷至極的代名詞,但冬至過後的夜短晝長,卻是不爭的事實。冬至的不期而至,就意味著溫暖的春天也就尾隨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