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如下 :
我的哥哥和我的父母有些家庭和工作上的矛盾,但是問題並不是太大,和家裡相處在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的狀態。可是,自從我的哥哥去年去**心理諮詢中心進行心理諮詢開始,這種矛盾在不斷的加深,家裡每天都在不斷的爭吵。
後期,心理諮詢師甚至說我們全家心理都有毛病,逼著全家陪他去進行諮詢。我陪著他做了五六次的諮詢,可是除了每次幾百塊錢的支出之外,我壓根看不到我們關係改變的地方,家人之間也變得冷漠。
去年年底,他甚至逼得我媽離家出走,在外面住了一個月,期間沒有任何悔過的心態。今年以來,他更是只要有什麼不高興,就把所有的怒氣都隨意的發洩到我爸媽身上,甚至數次說出「我這輩子不孝順你們,也不欠你們什麼」這種話。
今年7月,他差點動手打我爸爸,逼得我媽媽向他下跪,求他摸著良心說話;他還動手打了我這個從小跟他長大的妹妹,每一拳都打頭,當著我爸媽的面。我真的覺得心都冷了,我的爸媽和我這輩子都不欠他什麼。他做個心理諮詢花了幾萬塊,結果是打爸爸、妹妹、讓媽媽下跪!我想問問**心理諮詢公司的員工,你們怎麼敢面對這種諮詢結果還收錢,你們怎麼可以打著心理諮詢的幌子破壞我們原本幸福的家庭!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的心理學從業者,看了這篇長長的留言,我內心感到無比沉重。一方面,為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操守感到擔憂,一方面,為來訪者對心理諮詢的誤解感到難過。
其實,大部分人並不了解心理諮詢,很多來訪者甚至在進行心理諮詢前都會問諮詢師:「老師,你能保證諮詢一定有效嗎?我的問題你能百分之百解決嗎?」
沒有任何一個心理諮詢師敢肯定地回答。
因為心理諮詢要達到真正有效,取決於三個層面:一是諮詢師的專業能力,二是來訪者的配合程度,三是來訪者與諮詢師之間良好的諮訪關係。
諮詢師的專業能力是諮詢效果的基礎,來訪者的配合程度是諮詢效果的保障,而來訪者與諮詢師之間良好的諮訪關係則是諮詢能夠進行的前提。換言之,沒有良好的諮訪關係,就不會有諮詢的進行,自然也不可能有諮詢效果的產生。
從上面的留言中可以看出,諮詢師的專業能力的確良莠不齊,但是,來訪者自身的狀態也各有差異。更重要的是,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諮訪關係產生的偏差,讓諮詢的效果走向了成長的反面。
雖然如此,但是,「心理諮詢是否有用」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與身體疾病的治療不同,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需要一定的匹配度。如果匹配度不夠,即無法建立良好的、正向的諮訪關係,即使諮詢師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即使來訪者完全配合諮詢與治療,也無法達成良好的諮詢效果。
願每一位諮詢師在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同時,更關注與來訪者的匹配度,在建立良好諮訪關係的同時去展開諮詢;願每一位來訪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諮詢師,在溫暖和專業的陪伴中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