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長」狂推娃?庸俗的媽媽經是摻了味精的雞湯

2021-02-07 南方周末

▲ 美國家長陪孩子玩耍。(新華社記者 劉傑/圖)

全文共2886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有朋友發來北美一中國媽媽寫的推娃一文,此文中的媽媽說她在美國目睹「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比如搶學區房、補課、吼娃,自己是何等慌張。不知她說的盛況發生在哪個美國,我無法肯定它是地球上的美國,總之「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我還真沒見識過。總之,那是一篇煽動加迎合的文章,我頗為鄙視,就不謬轉謬傳了。有興趣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有朋友本來是為了孩子教育移民到了國外的,看到這樣的文章估計會大受刺激,懷疑人生。背井離鄉跑出來,發覺跟國內一樣,豈不崩潰?看這種文章自己嚇自己,完全沒有必要。我自己看了幾行就沒看,因為這種論調很熟悉,不需要往下看。過了一天,又有朋友轉來同樣的文章,向我求證是否如此。我想這應該是刷屏了。我這才去看了一遍,看是不是有真知灼見被我漏過。

看完發現此文連空格和行間距我都不贊同。這種文章本不值一駁,但庸俗的媽媽經是我們這個時代摻了味精的雞湯,常流毒四方,增加社會焦慮,潑點冷水也好。「推娃」是找不到孩子的動力所致,本屬低效甚至無能的表現,如今家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反視為光輝道路。

人總要為自己行為處事找意義,以求獨自和解。不少看此文的家長就是這麼教育孩子的,看人家「美國家長」都這麼幹,於是放心了,覺得自己做得沒什麼錯,繼續回去對娃吼。但這種自我安慰是沒有依據的:文中舉的例子本來就是自己——在美國的中國家長,另外就是俄羅斯家長、中國鄰居家長,標題卻說「美國家長」如何推娃,這就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了。

美國華人社區的家長們如何攀比,如何「推」娃,如何搶學區房倒是大有人在。我們離開原來所在的城市,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厭惡當地社區的教育攀比氛圍。這幾年我常回國,發現國內很多中產父母的思想境界,已經超過了國外一些自以為是的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國內爸媽,尚有學習心態,比較謙虛,思想有的還比較開放,能吸收新東西。而從國內走出來的父母,卻反倒擺脫不了從前教育的模式,潛意識中希望將這些模式搬到美國來。這麼做製造自我封閉,也在惡化社會生態。在華人集中的紐約和洛杉磯,家長讓孩子補課成風,搶進精英高中和名校,導致學校學生的構成嚴重失衡。人若不預備好換個活法,當初就不要搬遷。

即便從升學的角度考慮,我也覺得這種做法並不明智:鍾型曲線分布的統計方式,總會將學生排出三六九,而好大學入學往往也看班級排名。這麼一來,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績水漲船高,內部比拼更多,終歸是自相殘殺。

解決的辦法,是你必須離開這些扎堆的地方,擺脫其文化影響,才可以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更舒暢自如地適應新環境。放眼長遠,這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斷奶,是讓他們在新文化中紮根之必需。

現在我自己兩個孩子在一個德克薩斯小城,沒有那些攀比和強推,成績照樣領先,這不是推出來的。那篇文章中提出的什麼Talented and Gifted項目,文章作者稱之為「天才班」。我們小孩都曾加入,相關測試是學校能力測試(aptitude test),學校何時開考家長都未必知曉,去推娃加入從何說起?再說測試分能力測試和成就測試(achievement test )。理論上說,能改進的是後者。所謂T&G項目,並非是要培養拔尖,在很多地方是為了「豐富」,所以也稱Enrichment classes。我們孩子參加這種班,根本不是學數理化,提高成績,而是讓其接觸到其他一些課堂上不講的知識。若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這種強化可能還是反效率的:小孩需要缺席正常的課去上這種班,平時課程上的時間減少了,而所學並非考試所需。也有一些學校,把T&G 項目融入到平常課程之中,並不另行開課。無論是何種情形,都不是什麼「天才班」。

文中父母只會推娃這一套教育方法,所以眼中看到的全是這樣,於是拉別人墊背,說美國父母都這樣。課後打網球、遊泳、鋼琴這些,該文作者全都視為對上大學的準備。真是仁者見仁,淫者見淫。這些項目做得好,並不能導致類似於「高考加分」的結果。大學若是考慮,是希望看到一個潛在的學生時間如何分配,通過什麼活動豐富自己。家長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需取法乎上,培育他們的體魄或審美,不能本末倒置,視為新型的應試舉措。若為了「應試」而相互效仿,易造成千人一面,特色盡失,反讓揀選的錄取人員厭煩,不利於日後升學。

在課外活動上,我兒子對網球感興趣,我擋都擋不住,和上大學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孩子表現出色的領域,比如音樂,我們大人一竅不通,這根本不是推出來的。開不動的車子才需要人去推。更好的辦法,是激發他們自己的內在驅動。我們的辦法是讓孩子參加樂隊,讓他們通過表演的方法,和小夥伴們相互激勵,結果越學越帶勁。我們對孩子的推,是天天讓孩子早點睡。

這位網文作者還描述了大家如何高價買學區房的故事。我自己來德克薩斯之前,也調查過這裡的學區,我們郊區的某學區,成績、排名都更好,但入學的多為有錢的白人。我們所在城區的學區更差,人員更混雜,但是課程和課後項目更多。我們一家人後來諮詢了當地人,包括一個曾在這裡帶孩子上學的中國媽媽。這位媽媽非常有智慧,說你讓小孩子去郊區白人的那種學校,一來周圍人群很單一,挺乏味的。另外孩子和他們畢竟不同,會受排斥,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從小讓小孩接觸不同種族,混雜一點,對他們的成長有利,畢竟人活著不都是為了學習,學習是為了生活的。我們後來選擇了城區的學校,五年下來,孩子學得也挺好。若為了學區房而競爭,把房子買在城南,我上班會遠很多,接送、學校活動參與等各個方面,都會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上了那郊區的「好學區」,孩子沒法參與某些課外活動,沒法和附近同事家的孩子多多接觸,結成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另外,在現在這個「差」學區,小孩小池塘裡做大魚,出頭更容易。即便從升學的角度考慮,班級排名也更容易保持領先。沒有了華人社區的暗戰,小孩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的一個中國朋友的小孩,平時成績輕鬆領先,還寫了兩本書出版,而且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遊說學校廢除一次性泡沫飯盒。

文中再次引用虎媽的教育方法。關於虎媽現象,我總的判斷是教育本來就是資源和管理的不同組合,最理想的狀況,是提供資源也提供管理,就好比人開車,必須有交通規則(管理),但也要有加油站(資源)。虎媽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著作等身,其猶太丈夫也不同凡響。父母本身博覽群書,孩子在她這裡有各種深層交流,他們給孩子管教嚴格,但也資源充沛。可是不少家長只學會了對孩子河東獅吼,只管理不提供資源的人,就好比天天躲在路口查違章,但在漫長的道路上不提供休息點和加油站。

推娃也是一種關係暴力。娃們不可能總是對的,但相對於家長而言,他們是弱勢群體,沒有辦法對抗,憤懣於是轉化為逆反,嚴重地會離家出走,甚至自殺,這都是弱者無奈的抵抗。強勢的人還要再強,讓人無路可走,這不但不該是做父母應有的姿態,甚至可以說是做人缺德。「推」「逼」「抓」這種話語體系,充滿暴力色彩和控制欲望,沒有對於其他生命個體的起碼尊重,而只視其為自己的附庸或延伸。

別人在起鬨推娃的時候,你去考慮什麼動力可以讓他們自我驅動,姑且不說像特斯拉的馬斯克那樣,製造上天入地的新奇交通工具,好歹要從推板車進化到開機動車吧。如果你信那些荒謬的推娃言論,只會在琢磨怎樣讓自己的板車推起來更順手一些。

相關焦點

  • 你吃味精麼?(上篇)風險、畏懼與食品安全
    為什麼有人厭惡味精? 經了解,人們拒絕味精主要有如下幾點緣由:味精不是自然食品而是化學製品,味精傷大腦,味精緻癌,外國人都不吃味精可見其不好等等。 以上緣由是否成立?先說結論:大多都不成立。
  • 四川正宗雞湯抄手做法,適合開店也適合家庭自用,值得收藏
    在四川有很多雞湯抄手專賣店,這種店看似很單一,但實則非常的專業,想要做好,做出特色,可不是那麼容易,受地域差異,抄手形態做法也不一樣,有人稱為混沌,有人說它是小餃子,但在四川人看來,它就是抄手,更不同於混沌餃子。那麼四川雞湯抄手怎麼做呢?雞湯抄手,顧名思義就離不開雞湯,想要做出上品雞湯抄手,就得熬好雞湯,這個雞湯絕不可偷工減料,更不可用雞粉勾兌。
  • 別被謠言嚇到了,做菜能放味精,吃味精不會致癌
    小時候味精一直被媽媽擺放在食鹽的一旁,方便飯菜出鍋後加一勺,這樣方才能夠更加鮮美,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味精就廚房消失了,它的位置也被雞精所代替。後來才聽媽媽和外婆說:「味精吃多了會得癌症,能不加就不加,吃得清淡點好。」味精真的那麼可怕嗎?在飯菜裡味精真的會對身體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嗎?
  • 頓頓吃味精會吃出病嗎?網購能買到的10款超好吃醬料,完勝老乾媽!
    ,而在純美式的餐廳用餐則沒有這樣的症狀,因此他分析很有可能是因為中餐館使用【味精】的緣故。這樣的說法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一下子蔓延開來,引起了人們對中國餐館的恐慌,時至今日在美國一些地方還能看到中國餐館在菜單上標註【NO MSG】。無獨有偶,國內的味精恐慌則主要來自各種【味精緻癌】【味精殺精】【味精脫髮】等等奇怪的結論。
  • 美國人為什麼不吃味精?關於味精,你了解多少
    人們食用食鹽已經有了很悠久的歷史,而味精出現的年頭遠比食鹽晚太多。味精,也就是穀氨酸鈉,無論是「味精」兩個字,還是穀氨酸鈉,都讓人對這種神秘的調味品有所警惕。對於多數人來說,味精更像是某種化學合成的東西。
  • 美國人認為味精不利於健康 美媒:種族主義讓味精被汙名化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儘管像哈羅德·麥吉這樣的食品科學家支持味精,而且美食作家紛紛讚美味精的神奇功效,但認為味精極其危險的看法依然存在。近日,將捍衛味精作為一種愛好的廚師戴維·張(音)在「推特」上發文說,要把味精加入爆米花。
  • 被嫌棄的味精:致癌?化學合成品?專家告訴你,味精到底能不能吃
    在了解味精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種味道——鮮。在人的味覺裡,不僅能嘗出酸甜苦辣,還有「鮮」的味覺感官。特別是亞洲人,很早就有記載用各種濃湯作為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鮮味,例如雞湯、海帶湯、骨頭湯等。之後味精很快就風靡全球了。味精最初傳入中國時是奢侈品,一斤高達7元錢,當時普通家庭月生活費才幾十元。之後研究火柴原料的上海化學工程師溫蘊初在1922年創造出成本低廉的水解法,40噸小麥產1噸味精,味精走上量產之路,也加速了「味精有害論」的傳播。
  • 你們家裡做飯放味精嗎,味精是怎麼被發現的,味精對人體有害嗎?
    但大多數時候,大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自己吃到了很好吃的東西,比如很鮮美的雞湯,總是說讓孩子多喝一點,可是孩子們卻對這樣的食物卻沒有太大的感覺——原因就在這裡。有些人會覺得,味精不太健康,認為它是額外的添加劑。還有些人覺得,它就是通過化學方法合成出來的東西,所以,對它有一種本能的抗拒感。不過,這樣的想法可能並不太對。
  • 味精對人體有害?雞精、雞粉更健康嗎?告訴你真相,以後別吃錯了
    今天歡喜媽媽就來給味精平平反,看完以後大家就知道味精到底能不能吃了。記得我們小時候,是沒有這麼多調味品的。沒有蠔油,沒有鮮味醬油,沒有雞精,我家廚房只有醬油、醋、鹽和味精。要想菜餚味道更加鮮美,味精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關於味精的有害論好像給我們洗了腦。大概是從有了雞精以後,感覺雞精是雞肉提煉的,一定更加鮮美,也更健康。
  • 雞精和味精哪個更安全?到底會不會致癌?真相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
    生活中雞精和味精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調料,如果做菜不放這兩樣,就總會覺得做的菜沒有味道。但是生活中關於味精和雞精的傳聞越來越多,所以很多人對於味精和雞精也原來越牴觸,甚至不敢再吃味精和雞精了,那麼味精和雞精真的有傳聞的那麼可怕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真相,或許看完你就明白了。
  • 老美嫌棄中餐館放味精多不健康,日本人打抱不平:美國人說的不對
    提到中國人的年夜飯,那就大有學問了,蔥姜蒜、雞鴨魚,還有各種各樣的調味品,都是造就豐富年夜飯的必備品,這其中就包括味精。 據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月19日報導,在美國的飲食習慣中,大多數人認為「MSG」(味精)不健康,以至於《韋氏詞典》中都出現了「中餐館綜合症」(吃完中餐後就會噁心、浮腫)一詞。
  • 你入口的品牌味精是真的嗎? 經營戶竟將食用鹽與味精摻著賣
    記者今天從南京市六合區市場監管局獲悉,為進一步規範轄區調味品市場經營秩序,保護商標所有權人合法權益,自7月起,六合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經濟開發區分局連續對轄區內大型商場、超市、調味品經營主體開展專項檢查行動,並聯合蓮花健康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對滬江商貿城內蓮花牌味精進行拉網式排查
  • 味精是誰發明的 鮮到底是什麼味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味精是誰發明的 鮮到底是什麼味道? 對於站在全球飲食鄙視鏈頂端的中國人來說,每當談到中國菜而產生的睥睨天下的感覺,是每個人都不陌生的。 且不說八大菜系和煎炒烹炸的烹飪二十八法,光是色香味就能甩外國人幾條街。
  • 老廚子+專家教你:不用「味精」的「鮮味」料理法!
    如果你單純的只用水跟雞去煮一鍋清雞湯,即使清雞湯中的肌苷酸與麩胺酸會起協同效益,無奈麩胺酸含量太低,喝什麼都沒加的清雞湯就是覺得不夠鮮美。那怎麼辦呢?你可以試著加入一點乾乾貝或蛤蜊,乾貝與蛤蜊屬於海鮮中麩胺酸含量比較高的食材,這時湯中的麩胺酸含量會變高,原本在雞湯中的肌苷酸的協同效益就更強。這鍋雞湯就能鮮美大變身。
  • 都說月子期間應該管住口,那味精能吃嗎?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胺基酸,母乳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穀氨酸,而吃味精基本不會影響到母乳裡胺基酸的水平。味精作為一種食物調味劑安全使用超過100年,美國FAD 也認為是安全的,並且美國兒科學會在2001年的一份政策聲明中也說過,味精與母乳餵養不衝突。
  • 闢謠丨「味精」好還是「雞精」靠譜?如何使用味精最安全?
    雞精這兩個字讓好多人都存在誤解,似乎它是從雞肉或雞湯中提取的。但其實並非如此,絕大多數雞精中並不含有任何雞肉成分,更不是從雞湯中提取的。它通常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再添加少量核苷酸、香精等具有鮮味的物質。雞精的成分與味精相差不超過10%。所以認為雞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與味精相比,雞精的優勢是鮮味更複雜,口感更豐富,非常適合燉菜等。味精的鮮味非常單一,適合用於烹調魚類或涼拌菜餚等。
  • 味精和茶水 哺乳期真的不能吃哦(組圖)
    (原標題:味精和茶水 哺乳期真的不能吃哦(組圖))
  • 老外吐槽中餐味精多,營養研究者:美國的零食每年用掉百萬噸味精
    不過有些老外對於中餐的印象就不是很好了,在一場關於穀氨酸鈉的研討會中,有人就表示吃味精會讓他有頭痛的的感覺,還會的口乾一會兒,甚至還有人吐槽中餐的味精很多,吃了讓人感到很不的舒服,所以他表示自己不愛吃中餐。
  • 家長看過來:你受毒雞湯影響了嗎?
    不少爸爸媽媽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裡,一定都看到過《最好的教育便是愛》《給孩子最名貴的禮物是自由》《只需努力,每個孩子都會成功》這樣的雞湯文章。很多爸爸媽媽也表示覺得文章寫的挺有道理的,甚至在教育孩子時也會這麼做。你認為這是 「雞湯」,高高興興喝下去就能充滿正能量。但其實這便是 「砒霜」,按這樣的觀念去教育孩子,只會變成大錯。
  • 為什麼味精調味品準媽媽要少吃或不吃?
    味精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調味品之一,有了它,我們做的飯菜會覺得美味可口,但準媽媽要注意要少吃味精,味精的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它吸溼性強,易溶於水,據說溶於3000倍的水中也仍能顯出鮮味,處在懷孕期的準媽媽最好不要吃味精? 味精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因為血液中的鋅與味精裡的穀氨酸鈉結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