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家長陪孩子玩耍。(新華社記者 劉傑/圖)
全文共2886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有朋友發來北美一中國媽媽寫的推娃一文,此文中的媽媽說她在美國目睹「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比如搶學區房、補課、吼娃,自己是何等慌張。不知她說的盛況發生在哪個美國,我無法肯定它是地球上的美國,總之「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我還真沒見識過。總之,那是一篇煽動加迎合的文章,我頗為鄙視,就不謬轉謬傳了。有興趣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有朋友本來是為了孩子教育移民到了國外的,看到這樣的文章估計會大受刺激,懷疑人生。背井離鄉跑出來,發覺跟國內一樣,豈不崩潰?看這種文章自己嚇自己,完全沒有必要。我自己看了幾行就沒看,因為這種論調很熟悉,不需要往下看。過了一天,又有朋友轉來同樣的文章,向我求證是否如此。我想這應該是刷屏了。我這才去看了一遍,看是不是有真知灼見被我漏過。
看完發現此文連空格和行間距我都不贊同。這種文章本不值一駁,但庸俗的媽媽經是我們這個時代摻了味精的雞湯,常流毒四方,增加社會焦慮,潑點冷水也好。「推娃」是找不到孩子的動力所致,本屬低效甚至無能的表現,如今家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反視為光輝道路。
人總要為自己行為處事找意義,以求獨自和解。不少看此文的家長就是這麼教育孩子的,看人家「美國家長」都這麼幹,於是放心了,覺得自己做得沒什麼錯,繼續回去對娃吼。但這種自我安慰是沒有依據的:文中舉的例子本來就是自己——在美國的中國家長,另外就是俄羅斯家長、中國鄰居家長,標題卻說「美國家長」如何推娃,這就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了。
美國華人社區的家長們如何攀比,如何「推」娃,如何搶學區房倒是大有人在。我們離開原來所在的城市,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厭惡當地社區的教育攀比氛圍。這幾年我常回國,發現國內很多中產父母的思想境界,已經超過了國外一些自以為是的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國內爸媽,尚有學習心態,比較謙虛,思想有的還比較開放,能吸收新東西。而從國內走出來的父母,卻反倒擺脫不了從前教育的模式,潛意識中希望將這些模式搬到美國來。這麼做製造自我封閉,也在惡化社會生態。在華人集中的紐約和洛杉磯,家長讓孩子補課成風,搶進精英高中和名校,導致學校學生的構成嚴重失衡。人若不預備好換個活法,當初就不要搬遷。
即便從升學的角度考慮,我也覺得這種做法並不明智:鍾型曲線分布的統計方式,總會將學生排出三六九,而好大學入學往往也看班級排名。這麼一來,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績水漲船高,內部比拼更多,終歸是自相殘殺。
解決的辦法,是你必須離開這些扎堆的地方,擺脫其文化影響,才可以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更舒暢自如地適應新環境。放眼長遠,這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斷奶,是讓他們在新文化中紮根之必需。
現在我自己兩個孩子在一個德克薩斯小城,沒有那些攀比和強推,成績照樣領先,這不是推出來的。那篇文章中提出的什麼Talented and Gifted項目,文章作者稱之為「天才班」。我們小孩都曾加入,相關測試是學校能力測試(aptitude test),學校何時開考家長都未必知曉,去推娃加入從何說起?再說測試分能力測試和成就測試(achievement test )。理論上說,能改進的是後者。所謂T&G項目,並非是要培養拔尖,在很多地方是為了「豐富」,所以也稱Enrichment classes。我們孩子參加這種班,根本不是學數理化,提高成績,而是讓其接觸到其他一些課堂上不講的知識。若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這種強化可能還是反效率的:小孩需要缺席正常的課去上這種班,平時課程上的時間減少了,而所學並非考試所需。也有一些學校,把T&G 項目融入到平常課程之中,並不另行開課。無論是何種情形,都不是什麼「天才班」。
文中父母只會推娃這一套教育方法,所以眼中看到的全是這樣,於是拉別人墊背,說美國父母都這樣。課後打網球、遊泳、鋼琴這些,該文作者全都視為對上大學的準備。真是仁者見仁,淫者見淫。這些項目做得好,並不能導致類似於「高考加分」的結果。大學若是考慮,是希望看到一個潛在的學生時間如何分配,通過什麼活動豐富自己。家長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需取法乎上,培育他們的體魄或審美,不能本末倒置,視為新型的應試舉措。若為了「應試」而相互效仿,易造成千人一面,特色盡失,反讓揀選的錄取人員厭煩,不利於日後升學。
在課外活動上,我兒子對網球感興趣,我擋都擋不住,和上大學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孩子表現出色的領域,比如音樂,我們大人一竅不通,這根本不是推出來的。開不動的車子才需要人去推。更好的辦法,是激發他們自己的內在驅動。我們的辦法是讓孩子參加樂隊,讓他們通過表演的方法,和小夥伴們相互激勵,結果越學越帶勁。我們對孩子的推,是天天讓孩子早點睡。
這位網文作者還描述了大家如何高價買學區房的故事。我自己來德克薩斯之前,也調查過這裡的學區,我們郊區的某學區,成績、排名都更好,但入學的多為有錢的白人。我們所在城區的學區更差,人員更混雜,但是課程和課後項目更多。我們一家人後來諮詢了當地人,包括一個曾在這裡帶孩子上學的中國媽媽。這位媽媽非常有智慧,說你讓小孩子去郊區白人的那種學校,一來周圍人群很單一,挺乏味的。另外孩子和他們畢竟不同,會受排斥,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從小讓小孩接觸不同種族,混雜一點,對他們的成長有利,畢竟人活著不都是為了學習,學習是為了生活的。我們後來選擇了城區的學校,五年下來,孩子學得也挺好。若為了學區房而競爭,把房子買在城南,我上班會遠很多,接送、學校活動參與等各個方面,都會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上了那郊區的「好學區」,孩子沒法參與某些課外活動,沒法和附近同事家的孩子多多接觸,結成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另外,在現在這個「差」學區,小孩小池塘裡做大魚,出頭更容易。即便從升學的角度考慮,班級排名也更容易保持領先。沒有了華人社區的暗戰,小孩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的一個中國朋友的小孩,平時成績輕鬆領先,還寫了兩本書出版,而且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遊說學校廢除一次性泡沫飯盒。
文中再次引用虎媽的教育方法。關於虎媽現象,我總的判斷是教育本來就是資源和管理的不同組合,最理想的狀況,是提供資源也提供管理,就好比人開車,必須有交通規則(管理),但也要有加油站(資源)。虎媽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著作等身,其猶太丈夫也不同凡響。父母本身博覽群書,孩子在她這裡有各種深層交流,他們給孩子管教嚴格,但也資源充沛。可是不少家長只學會了對孩子河東獅吼,只管理不提供資源的人,就好比天天躲在路口查違章,但在漫長的道路上不提供休息點和加油站。
推娃也是一種關係暴力。娃們不可能總是對的,但相對於家長而言,他們是弱勢群體,沒有辦法對抗,憤懣於是轉化為逆反,嚴重地會離家出走,甚至自殺,這都是弱者無奈的抵抗。強勢的人還要再強,讓人無路可走,這不但不該是做父母應有的姿態,甚至可以說是做人缺德。「推」「逼」「抓」這種話語體系,充滿暴力色彩和控制欲望,沒有對於其他生命個體的起碼尊重,而只視其為自己的附庸或延伸。
別人在起鬨推娃的時候,你去考慮什麼動力可以讓他們自我驅動,姑且不說像特斯拉的馬斯克那樣,製造上天入地的新奇交通工具,好歹要從推板車進化到開機動車吧。如果你信那些荒謬的推娃言論,只會在琢磨怎樣讓自己的板車推起來更順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