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 王健:我國社會救助制度中強制工作措施的法律問題及立法建議

2021-02-20 武大經濟法

(一)作為憲法委託的社會救助制度

 我國憲法在第2章第45條第1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從而,對社會救助的給付對象和目的做了簡要但明確的指示。第45條第2款進一步規定,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可見,該條款具有憲法委託的性質,立法者應當制定法律以落實社會救助制度。然而社會救助制度的建構方式及其實現程度如何,立法者可視國家財政資源的分配方式與順序而享有極大的形成空間。當立法者沒有按照憲法的委託構建具體的社會救助制度,導致個別規範出現保護程度不足的問題時,人民是否可以根據憲法第45條請求立法者落實基本生存保障,並以生存權為依據,尋求司法判決,在我國尚有爭論。理論通說認為,基本生存請求權,指涉國家為人民之生存保護,並且此一積極給付措施不能謂有立法已足,如在法律層次上該措施被評價為保護密度不足,尚有可能導出人民以憲法為依據,直接請求國家為符合最低生活標準之給付。換言之,人民在此情形下,得以向國家請求提供維持自身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的物質幫助,例外的享有「原始給付請求權」。

然而,社會救助的目的不僅包括消極方面的「安貧」,以保障弱勢人民的基本生存,也包含積極層面的「脫貧」,以協助弱勢人民及早脫離貧窮的困境,防止對社會救助的依賴。因此,社會救助立法必須兼顧安貧與脫貧兩方面的措施,除了對無法自我維持生存的人民提供物質救助外,還需要對有勞動能力的受救助者提供積極的工作引導,以協助其重回自助之軌道。是故,在立法者落實憲法委託的過程中,現代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救助法往往會明確其目的是幫助自助者,從而在受救助者獲取社會救助給付上設置諸多限制性的條件。如,德國《社會法典》第12部第1條第2、3款規定,救助要儘可能使受助者有能力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生活,為達到這一目的,受救助者和救助機構必須在其權利和義務範圍內相互合作。我國臺灣地區《社會救助法》(2015年最新修改)第15條也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需求提供或轉介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相關就業服務、職業訓練或以工代賑……不願接受第一項之服務措施,或接受不願意工作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不予扶助。

(二)強制工作措施的法理基礎

在立法者尋求受救助者個人自助與他助最佳結合方式的過程中,傳統的社會救助內在的兩項缺陷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批評,即:其一,傳統的社會救助視受救助者為被動、消極、單項的接受者,將重點放在了對受救助者的物質幫助,忽視了其自身改變現狀的內在積極性以及諸如勞動技能的不足、社會排斥等貧困背後的原因。僅僅靠「授人以魚」的方式進行救助,並不能真正實現對個人自助的協助。其二,更嚴重的是,由於社會救助金與低工資的工作相比,報酬可觀,因而容易給懶惰之人不工作提供正向激勵,誘使或慫恿更多的人不參加工作。在這個意義上,傳統的社會救助不僅不能減少貧困、緩解經濟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反而維持著一個數量龐大的低收入群體。

為克服這兩項缺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開始對本國的福利制度進行大幅的限縮性改革,共同的特徵趨勢之一是,為實現減輕財政負擔和幫助受救助者重新融入有薪資報酬的勞動力市場的目標,要求有勞動能力的受救助者必須同意參加強制性工作後才能獲得相應的救濟金。因此,現代社會救助制度將最終目標設置在「助其自助」,救助僅是一種階段性措施,本身並非目的。而所謂的自助,在當今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所需,仰賴其就業所得的薪資,因此工作就業是自立自助最重要的方法。可見,強制工作措施的立法目的就在於,通過強制工作達到促成人民自我決定、自我形成其人格進而自我負責、獨立自主的最終目的,使得受救助者通過工作發展和提升自身人格,以符合人性尊嚴中的人之形象。

除了有正當的立法目的外,倡導強制工作措施的學者認為,強制工作的法理基礎還根植於互惠性原則,也即權責相稱的互惠性關係。這種互惠性背後的法理邏輯大致可以歸納為一種合同關係,即:國家角色從社會權的保障者轉變成了個人權利的管理者,使得受救助者和國家給付機構之間的關係則變成了附加一系列條件的合同關係。在這種合同關係的框架中,通過單純對是否處於準備勞動狀態的檢查,勞動的義務更多被認為是平衡正義的必要手段:靠大家養活的人應該為大家工作,至少不該以遊手好閒作為回報。

具體來說,社會救助的經費來源於國家稅收,申請者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因而形成單方面資源的轉移。由於社會救助的經費既然來自於社會的納稅人,因此應否幫助申請者與如何幫助自然廣受民眾及立法部分的關注。依據互惠原則,社會在滿足申請者需求的同時,也希望此種協助是值得的,絕不能肆無忌憚地救濟好吃懶做之人。也就是說,既然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貢獻,受救助者也不例外,否則國家將遭受納稅者的批評。因此,透過互惠性原則強調有勞動能力者的自我責任,不僅可以抑制國家財政的過度負擔,而且可以藉此強化人民對生存之責任意識,亦即只有在個人於活用所有可能手段後,仍無法維持其生活前提之下始由國家承擔。

(三)強制工作措施的法理疑議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會救助制度中,立法者享有廣泛的形成自由,可以依據幫助提升個人發展能力、財政資源等事由,以法律形式限定受救助者的範圍及設定領取救助金的前置性條件。然而,強制工作措施這一限制性條件雖然有著深厚的法理基礎,但是如果不問受救助者主客觀條件差異而一律課以強制工作的義務,則有限縮憲法對生存權保障意旨的嫌疑。

由於社會救助原本就是社會安全網最靠後的功能,一個兜底性的安全網的功能必須經由無條件領取的社會保障機制來落實,如果社會救助都變成了附條件的,就會破壞國家對最低生活需求保障的承諾。社會救助作為國家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權的措施,對象上為全體人民,給付條件為無因性,不追究為何需要救濟,也更不需要事先的對價性給付。換言之,社會救助權屬於憲法上生存權的具體內容,是人類固有的、不可侵犯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不參加強制性工作就削減甚至停發救濟金的做法與國家對公民基本生存權保障的無因性、不可侵犯性和不可剝脫性產生衝突。

進一步來看,強制工作措施必須以國家強制處罰為後盾,即如果受救助者拒絕履行合同中規定的工作義務,就會面臨失去救濟金的處罰。可見,這些處罰明顯與合同的自願規則相違背。為了獲取救濟金,救助申請人往往只能接受這些不被公平對待的條件,否則會有喪失基本生存權利的風險。如果僅僅是為了防止或避免福利依賴、減輕國家財政責任為目的而單純地強制受救助者工作,可能會引發社會悲劇,比如,部分經濟困難人士寧可挨窮、甚至自殺,也不願再申請救助。

綜上所述,強制工作措施將接受工作視為人民獲得以及持續獲得社會救助的條件,雖然存在侵犯生存權的疑議,但並非絕對不能侵犯而當然違憲,於立法者依形成自由考量多方因素時,為社會救助法所容許。換言之,強制工作義務的賦予,可形成對生存權的限制,但並非剝奪,只是該限制手段應當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以及比例原則的要求。事實上,強制工作措施必須確認受救助者已自由地認同工作合同的內容,在訂立工作合同過程中有相對的協商能力,並有選擇的可能性,強調工作質量對受救助者能力的實質提升,因此必須透過嚴格的條件限制,從嚴審核,並在社會救助法律制度中規定明確的配套措施等才能容許實施。

相關焦點

  • 我國的行政強制法律制度
    2.我國法律、法規中行政強制的基本情況         據統計,截止2004年底,我國現行法律中有62部對行政強制作出了規定,其中51部法律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24部法律規定了行政機關的強制執行。現行行政法規中有72部對行政強制作出了規定,其中規定行政強制措施的有61部,規定行政機關有強制執行權的有22部,同時規定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機關的強制執行權的有11部。
  • 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功能回歸與制度完善
    為實現強制措施的人權保障功能,有三項最為重要的原則應當在強制措施制度中得到確立,即程序法定原則、比例原則和令狀原則。程序法定原則是現代程序法的基石,被視為刑事訴訟的首要原則,並早在法國1789年《人權宣言》中即獲確立。《人權宣言》第7條指出:「除非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並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續,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
  • 英國社會救助立法的嬗變及其啟示
    樹立先進的法理念,制定高位階的法律,明確政府責任,選擇專門的立法模式,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綜合性社會救助制度是我國可以從英國社會救助立法流變規律中獲得的啟示。英國的每一項社會救濟都是有法可依的,社會救助制度建立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完善法律的過程,而英國公民的社會救助權利的實現正是社會救助法律實施的結果。先立法、後實施,是英國社會救助法律制度演變的基本軌跡。英國的社會救助史,實質上就是一部社會救助法制史。社會救助實質上是國家憑藉公權力幹預收入分配關係的制度,必須通過國家的立法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法律在社會救助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功能。
  • 英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及啟示
    先立法、後實施,是英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的基本軌跡。英國的社會救助史,實質上就是一部社會救助法制史。社會救助是國家憑藉公權力幹預收入分配關係的制度,必須通過國家的立法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法律在社會救助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
    下面,我結合學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心得體會,就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建設的一些基本情況做一匯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我國行政法律制度建設的主要成就、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對策建議。這部法律明確了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需要遵循的規則,著力解決當時行政強制「軟」和「亂」並存的問題。所謂行政強制措施,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制止違法行為、防止證據損毀、避免危害發生、控制危險擴大等情形,對相對人的人身自由或財產實施暫時性控制的行為,比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對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等實施強制隔離和健康醫學觀察,就屬於行政強制措施。
  • 從我國離婚法律制度看婚姻法的立法瑕疵
    故本文擬從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角度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綜合運用推理、分析比較、歷史考查及社會調查的研究方法,以讓未成年人作為父母離婚的主動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這一嶄新視角,對我國婚姻法中的離婚法律制度提出完善建議。
  • 我國的立法體制、法律體系和立法原則
    按照領導上的安排,我想根據自己對憲法與有關法律規定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理解,聯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己在從事立法工作中的體會,就我國的立法體制、法律體系和立法原則問題作個簡要匯報。        一、關於我國的立法體制        我國是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很不平衡。
  • 我國環境法律制度和環境保護若干問題
    多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高度重視環境立法工作,每年辦理大量的環保議案,並組織指導有關部門辦理人大代表建議,聽取政府環保工作匯報,開展多次立法調研和執法檢查,推進環境立法,督促落實各項環境法律法規,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
  • 我國社會工作立法的重點議題
    近年來,有學者對社會工作立法理念、立法模式、立法框架和推進路徑做了研究,但是總體來說,社會工作立法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不夠深入,而且偏重立法模式、框架等形式要素,對立法的內容關注不夠。本文在分析我國社會工作發展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社會工作立法的重點議題,以期為正在進行的社會工作立法實踐提供參考。 立法活動應該以問題為導向。社會工作立法必須對社會工作發展面臨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 我國的勞動法律制度
    勞動力相對於資本而言總是處於弱者地位,因此,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勞動者長期忍受著惡劣的工作條件和超長的工作時間,領取吃不飽、餓不死的「飢餓工資」,結果導致勞資關係緊張,社會長期處在動蕩不安中。後來,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特別是人權觀念的進步,勞工問題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社會問題,有必要通過專門立法予以解決。
  • 深入分析當前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全面提升刑事申訴檢察工作水平,針對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發展嚴重不均衡,部門地區辦案數量大幅下滑,特別是有的地方連續多年司法救助工作空白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 當前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司法救助制度不夠完善。  司法救助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嚴重製約著司法救助的力度、深度和廣度。
  • 《強制執行法》立法背景下切實解決執行難若干重要問題探析
    現行實施強制執行所依據的法律規範包括民事訴訟法第三編「執行程序」共35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從立法上看,強制執行制度從來沒有完整而獨立的形態出現,散見於各種法律和司法解釋當中。執行規則「就事論事」多,針對性較強,有時系統性、穩定性較差。一般約束有,對內約束多,「法律」與「規定」之間的臨界和衝突問題很難定義。
  • 淺析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制度立法缺陷及完善
    二、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  認真考察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和《證據規定》對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規定,就會明顯發現,我國的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存在若干立法缺陷,主要有:  (一)證人主體適格條件限制多  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證人「是指案件的訴訟參加人以外的,知道案件情況並能正確表達意志而被人民法院傳喚到庭作證的單位和個人
  • 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對被刑事追訴而又未被刑事羈押之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原證人或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以保證隨傳隨到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作為強制措施的一種,與拘留、逮捕相比,取保候審既可以不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其照顧家庭或者從事原來的工作和勞動,也可以減少國家用於在押犯人的生活管理費用等項開支,從而減輕羈押場所的壓力,但在司法實踐中並沒有很好的發揮這一制度的作用,本人擬就取保候審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 普法專欄 | 我國學前教育現狀分析及立法建議
    2.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在穩步發展的過程中亦存在諸多問題。我國《教育法》第17條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第18條規定: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準,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上述規定體現了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將學前教育納入我國學校教育制度中,對學校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
  • 社會調查:流浪動物的生命誰來保護
    近年來,多起虐貓事件引起輿論譁然,回顧我國相關立法,僅有1998年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但是,這兩部法律都沒有涉及流浪動物保護的問題。然而實踐中,關於隨意丟棄家養寵物的法律規制、流浪動物的處理方法,仍然是缺乏法律詳細規定的難題。
  • 姚學寧|網絡兒童色情強制報告制度———— 基於中加兩國兒童保護強制報告制度的比較性分析
    與此同時,面對近年來隨著後網絡時代新浪潮裹挾而日益泛濫的網際網路兒童色情問題,我國目前的法律規範體系應對力度不足,可以借鑑相對較為完善的加拿大網絡兒童色情強制報告制度,從而推動我國網絡兒童色情強制報告制度的初步構建。
  • 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
    近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市、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區黨委各部委,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人民團體,各高等學校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 民事強制執行立法的法理與理念
    它涉及各個法律領域的系統性工作,既涉及訴訟程序問題,也涉及實體法律問題;既有民事訴訟程序的共性問題,也有執行程序特有的個性問題。這就決定了民事強制執行法的內在理論具有民事、行政與刑事統合,程序法與實體法相互交織的特徵。民事強制執行立法在訴訟程序上要遵循訴訟法的法理,在實體規則上要參照民商法的法理,而在權利實現上要借鑑行政強制法的法理,甚至在財產刑實現上要兼顧刑事法的法理。
  • 立法完善推動檢察制度向前發展
    法律是制度的重要載體,我國現行檢察制度伴隨著立法的步伐得以確立和不斷發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我國檢察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兩大訴訟法的修改,繼續堅持和鞏固我國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定位,彰顯了中國檢察制度的獨特品格和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