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高考作文題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材料,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題,寫一篇作文,並且「文體不限」。當時一看到這個作文題,筆者腦中就閃過這樣一個疑問:今年高考作文能否寫詩?
我想:答案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2000年高考作文既然「文體不限」並且沒有往年「除詩歌以外」的明確要求,那麼寫詩就意味著一種可能。果真如此,不啻為沉悶的詩歌教學吹進一縷清風。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泱泱的詩歌大國,一個詩教最為發達的文明禮儀之邦。從「不學詩,無以言」的遠古時代,到唐朝科舉以詩取仕,直至明清,無論廟堂抑或市井,到處是詩,到處是詩教。出口言詩,成了古代文人的「無意識」;開口唱詩,是古代大眾的一種習慣。熱愛詩歌,吟誦詩歌,創作詩歌,使歷代炎黃子孫煥發了生命的激情和創造的活力,也使他們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裡。既然中國有著如此深遠的詩教傳統,為何我們當前的中小學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如此地遠離詩歌和詩教呢?作文不作詩,考試不考詩寫作,這種詩意的冷落和詩教的蒼白是現代高科技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還是中國當代教育發展長河中的不正常現象?
自90年代以來,高考作文已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意識,鼓勵他們想像和創新,這對促進語文創新教育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
筆者則認為高考應增加新詩寫作內容。因為寫作的背後是閱讀、是思考、是語言基礎和文化積澱,而新詩寫作則是想像能力、創新能力、思想情操、審美情趣等各種素養的綜合體現。因為新詩是生命的跳動、心靈的自由和創造的活躍。筆者於1998年初開始在江西省上饒縣部分中小學主持開展了「新詩教育」的專題研究探索。結果驚喜地發現,新詩寫作訓練是激發學生想像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極佳途徑。
英國詩人雪萊說:「詩是神奇的東西,它既是知識的圓心,又是它的圓周;它包含一切科學,一切科學也必然溯源到它;它同時又是一切其他思想體系的老根和花朵。」由此可見,「創造」乃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詩人塔索也指出:「沒有人配受創造者的稱號,惟有上帝與詩人。」他把詩人的創造才能提高到了極點。
創造力既然是維繫國運興衰、民族存亡的大事,而開展新詩寫作訓練,就是有目的地培養這種創造力的一種創新教育,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在學生中開展新詩寫作訓練呢?或有人問:人人作詩,國人都變成了詩人,豈不詩滿為患?筆者於此倡導強化新詩寫作訓練,並非要求人人都去做詩人(會說話的有幾人是演說家?會寫字的有幾人是書法家?會作文的有幾人是文豪?),而是通過開展新詩寫作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從而提高全民族的創造素質。即讓每一位學生都插上想像的翅膀,盡可以馳騁才思,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作一番天馬行空的「暢想」,做一次無拘無束的「遨遊」,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創造嶄新世界。當然,能因此多出幾位大詩人,甚至有人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豈不是詩歌之幸!教育之幸!中國之幸!
「新詩教育」研究還表明:新詩寫作訓練除了具有獨特的創造教育功能外,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設精神家園及潛移默化地培養語感等方面都有著不可低估、也無法替代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我們要把學校辦成一所詩的學校.我想以詩的真善美來辦教育.使每個同學、先生,都過著詩的生活,漸漸擴大去,使每個中國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過著詩的生活。」
新詩寫作訓練有著如此獨特而顯著的教育功能,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奏響學生心中的詩弦?有什麼理由不放飛學生詩歌的翅膀?有什麼理由不把詩寫作列入包括高考在內的各種考試的範圍?筆者呼籲:中國應儘快構建詩歌教育體系,將新詩寫作訓練納入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改革國語的考試內容,突出新詩寫作地位。但願今後高考作文題年年「文體不限」,甚至把新詩寫作單獨命題;但願新詩寫作教學能成為今後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願每一位學生都通過新詩寫作訓練煥發出生命的激情和創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