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的公房動遷,是否需要適用同住人的規定?

2020-10-13 揚遠律師

對於公房拆遷,原則上只有承租人和同住人能享受拆遷利益,而認定同住人的條件之一是沒有享受過福利性分房。

那麼,如果購買了房屋的承租權,此時的房屋性質是否仍然屬於公房?已經享受過福利分房的人能否享受此房屋的動遷利益?今天揚遠律師結合一個案件為您分析解答。

案情介紹

倪某與邱某原系夫妻關係,雙方於1983年7月登記結婚,於2007年4月3日登記離婚

海寧路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為雙方於2006年2月(婚姻關係存續期間)置換所得的公房,承租人登記為邱某。倪某與邱某離婚後居住系爭房屋至2010年前後,後系爭房屋短暫出租一段時間後,由邱某再婚家庭居住直至徵收。徵收前,系爭房屋內有倪某、邱某及邱某家人等5人戶籍在冊

法院另外查明,本市天潼路房屋於2004年左右動遷,承租人原為倪某之母,安置對象包括當時的倪某、邱某家庭3人在內,倪某、邱某取得動遷款後購買了系爭房屋;倪某與邱某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其家庭曾分配躍高新村房屋;倪某名下有位於本市中原路的產權房屋一套。

倪某與邱某離婚時通過離婚協議書約定:「雙方離婚後,若有涉及公有居住房屋租賃戶名(包括房地產權利人)變更、分立、遇動遷和戶口遷移、戶口分戶等事項,雙方依照政策法規的規定及時到有關部門辦理申請手續。」

2019年5月27日,系爭房屋所在地區被納入徵收範圍。2019年6月10日,邱某與徵收單位籤訂徵收協議。根據該徵收協議,認定系爭房屋建築面積16.79平方米,系爭房屋價值補償款1,675,391.21元;另有各類獎勵合計130餘萬元。

雙方爭議

邱某認為,倪某曾享受過躍高新村房屋福利分房,不是系爭房屋同住人,不應分得系爭房屋動遷安置款。

倪某則認為,系爭房屋是雙方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家庭財產在市場上購買取得,並不是按照國家福利政策受配取得。儘管登記的承租人是邱某,但是居住和使用權歸雙方共同所有,倪某也從未放棄過對系爭房屋享有的權利。

後倪某向法院起訴,請求依法分割系爭房屋的徵收利益,要求分得貨幣補償款138萬元。

法院觀點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的規定,徵收居住房屋的,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貨幣補償款、產權調換房屋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

系爭房屋雖為公房,但並非按國家福利政策受配取得,而是在倪某、邱某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家庭財產在市場上購買取得,儘管登記的承租人為邱某,但系爭房屋的居住使用權歸屬倪某、邱某雙方,雙方對系爭房屋均享有居住使用權。

因婚姻關係的解除雙方不能共同居住使用系爭房屋,自願離婚協議書中對於系爭房屋居住使用權的歸屬未進行明確約定,倪某戶籍在系爭房屋中,且離婚後亦曾實際居住系爭房屋,倪某雖未提供證據證明邱某承諾系爭房屋的徵收利益由雙方各半分割,然亦無證據證明倪某放棄了其在系爭房屋中享有的權利,故倪某有權分割系爭房屋的徵收利益。

因徵收前,系爭房屋長期由邱某居住使用,故徵收補償款中與居住、搬遷相關的款項由邱某分得。倪某放棄徵收協議外結算單另行發放的款項,系對自身權利的處分,與法不悖,予以照準。

綜合考量系爭房屋的來源、各方對房屋的貢獻、居住狀況、人員結構、享受住房福利的情況等因素,酌情確定倪某應分得系爭房屋徵收補償款100萬元。

後邱某一方提起上訴,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律師分析

一般來說,倪某在他處享受過福利分房,且享受過房屋動遷貨幣補償款,本來是不符合同住人條件的,但是在本案中為什麼能獲得拆遷款呢?其主要原因在於系爭房屋的來源。

系爭房屋雖為公房,但並非按國家福利政策受配取得,而是倪某和邱某夫妻二人通過市場價購買公房承租權所得,是否享受過福利分房並不影響倪某獲得徵收利益。

因此,法官在進行拆遷利益分配時,並非按同住人標準進行判斷,而是參考共有財產分割綜合考慮房屋來源、購買價格等因素, 基於此認定倪某並未放棄系爭房屋的權利,最終判決倪某分得徵收補償利益100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個案,在公房動遷糾紛中,同住人的認定依然十分重要。法官在判決時,也會綜合考慮各項因素進行裁量,因此,切不可對號入座。

揚遠律師建議您,遇到類似問題務必提前諮詢專業法律人士,才能及時保障您的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公房動遷中,實際使用人享有哪些利益?
    今天,上海揚遠律師事務所房產團隊通過一則案例,並結合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為您系統分析公房的「實際使用人」!以本案為例,顯然張某乙曾經在公房內實際居住生活,但因為公房居住困難、家庭經協商搬離公房在外借房居住,動遷時已經多年未實際居住,屬於公房的「共同居住人」,但不屬於公房的「實際使用人」。動遷時,在冊戶籍中張某甲及老婆一直居住在公房多年,在不考慮其他處是否有房的情況下,其應當屬於公房的「共同居住人」,同時也是公房的「實際使用人」。
  • 知青戶口遷入時承諾放棄公房居住權,能否分割動遷利益?
    按照上海市公房動遷的相關規定,原則上知青及子女按政策回滬一般認定為繼續享有公房居住權,故在動遷時有權分得相應利益。但是,如果戶籍遷入時承諾放棄該項權利,是否會導致其喪失公房居住權?承諾的內容對動遷利益的分割有無影響?
  • 公房徵收中,對於無房,年老體弱的同住人如何保障其住房利益
    公房徵收中,對於無房,年老體弱的同住人如何保障其住房利益 導語:在徵收中,往往會遇到獨居老人的房屋被徵收,從而無房可住的艱難局面,需要另行購房解決居住生活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上海市高院關於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承租人或同住人屬於年老體弱,缺乏經濟來源,且按均分所得的補償款,無法購得房屋保證其正常生活的,可以酌情多分。
  • 虹口法院:享受過動遷安置利益不屬於同住人,無權分得徵收利益
    孫一戶口原在公平路XXX弄XXX號房屋(以下簡稱公平路房屋),後該房屋動遷,孫一屬於安置對象,動遷後孫一戶口無處安置,葉某某原本戶口在永康路XXX號房屋(以下簡稱永康路房屋),為了幫助孫一落戶,葉某某將戶口從永康路房屋遷入系爭房屋,葉某某戶口遷入後兩日孫一即將戶口遷入系爭房屋.系爭房屋一直對外出租,孫一從未在此居住過,且孫一已享受過公平路房屋的動遷利益,不屬於同住人,無權分得系爭房屋徵收利益
  • 以案說法|被徵收公房戶籍人員均不屬同住人按公平原則分配補償款
    經承租人王某的同意,2015年6月,原被告的戶籍分別從他處遷入系爭公房。原告向法院起訴主張要求分得徵收補償總額的一半。被告辯稱:原告雖戶籍在冊,但未實際居住,且在他處公房動遷中得到安置,不符合同住人條件,無權再主張系爭公房的徵補利益,僅可享有針對原告的特殊困難補貼2萬元,其餘的徵收補償款全部歸被告所有。
  • 未成年人與父母受配公房,成年公房在徵收時仍可認定為同住人
    導讀:未成年人與父母共同受配公房,尚不影響其成年後所獲得公房在徵收時同住人的認定,本案中,未成年人未與父母共同受配過公房,且實際居住一年以上,並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故其在公房徵收時更應被認定為同住人。 律師觀點:2004年《上海高院關於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同住人是指徵收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徵收居住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已實際居住一年以上,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
  • 兄妹同為知青回滬,為何不能同分動遷利益?
    公房動遷,一般承租人和同住人享有動遷利益。按照上海市公房動遷的相關規定,原則上知青及子女回滬應當享有公房居住權,符合同住人資格,故有權分得相應的動遷利益。然而,這並非一成不變的。同一個家庭中,兄妹同為知青到外地插隊落戶,返滬後戶口遷回公房,動遷時卻不一定享有同等待遇,甚至可能天壤之別。原因為何?
  • 兒媳離婚後不遷戶口,能分動遷利益嗎?
    根據上海市公房拆遷的相關規定,內部分割過程中判斷是否享有動遷利益的最主要標準即為是否具備同住人資格,一般需同時滿足戶口在冊、實際居住一年以上、他處無房或他處有房但居住困難三個條件。其中,比較典型的一類糾紛是兒媳離婚後戶口未遷出,她能否享受動遷利益。今天揚遠律師以案說法,結合一則案例為您揭曉答案!
  •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公房居住權糾紛研討會綜述民......
    2011年市政府發布的《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第五十一條第(三)項規定:「共同居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徵收決定時,在被徵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並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審判實踐中對同住人的認定,應結合上述意見、實施細則的規定作出認定。凡是符合上述規定的人員即應認定為同住人。
  • 沒有認定為居住困難戶,也可參照同住人標準分割徵收補償利益
    而根據《上海高院關於房屋徵收補償利益分割民事糾紛研討會會議紀要》中,對於「居住困難」,應當按照房屋調配當時公房政策所規定「居住困難」的面積標準認定。居住困難戶的認定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標準,一個是對於個人來說,另外一個是對於整戶來說。
  • 虹口法院:房屋動遷前對動遷款的分配有過承諾,應信守承諾
    系爭房屋是公房,原承租人為沙某英等人之母邢某某,邢某某於1997年9月去世。2005年系爭房屋所在地區曾有動遷的意向,因沙某美出具承諾書承諾系爭房屋動遷時與沙某強平分動遷款,並給予沙某強照顧,故同意將系爭房屋承租人變更為沙某美。現系爭房屋被徵收,沙某美已與徵收單位籤訂了徵收協議,但拒不履行此前的承諾。
  • 黃浦法院:婚姻關係存續所得動遷利益與夫妻財產為兩個法律關係
    原告從未居住系爭房屋,僅空掛戶口,且原告擁有涼城路XXX弄XXX號XXX室產權房,該房屋系原告及其父親傅某忠享受公有住房出售政策所購買的,原告在獲得該房屋的過程中享受過福利,屬於在外有房情形,不應認定為同住人。盧P未在系爭房屋中居住,不是同住人。系爭房屋的同住人僅有盧某方和劉某芳。
  • 讀書報戶口,父母承諾放棄房屋利益,動遷有份額嗎?(上海高院改判)
    根據法律與一般動遷政策(《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第五十四條規定:「拆遷人給予房屋承租人的貨幣補償款、安置房屋歸房屋承租人及其同住人共有。),被認定為同住人的就有動遷利益,不認定為同住人的就沒有動遷利益。所以,認定是否有動遷利益的關鍵就是認定是否為同住人。 那麼同住人認定有何條件?
  • 空掛戶口沒有動遷費女兒告父告不倒
    東方網7月2日消息:有一個戶口就要得一份錢,這種動遷中的做法已成老皇曆。日前,普陀區法院對一起出嫁女兒攜子要求老父返還動遷費份額的案件作出判決,女兒不能向父親索要動遷費。
  • 《每日一例》系列:上海公房動拆遷分家析產、共有物分割案件
    對外,涉及到動遷戶與動遷組、政府部門的利益談判,而對內則要處理家庭內部人員利益如何分配的問題。在律師努力下與動遷組達成滿意的補償協議,事後卻又因為家庭內部人員利益分配問題回過頭找律師打官司已經數見不鮮。那麼,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本人在2016年辦理過的一起分家析產糾紛案件,也可以叫做共有物分割案件。
  • 直管公房不屬於遺產,不適用繼承法相關規定
    上世紀八十年代,王某與房產公司籤訂了《房產公司直管公房(住宅)租賃合同》,約定房產公司提供公房供王某居住,合同於2016年12月到期。2015年7月,王某去世後,劉某遂以經辦人名義代表死者王某與房產公司繼續籤訂租賃合同,合同期限截止為2018年12月。2019年因市政建設需要,該公房要拆遷。
  • 浦東新區承租房動遷律師_上海顏培卿律師
    動遷戶子女:因動遷原因,戶籍尚未遷移至安置地的,或居住的安置房產尚未辦理產證的,如動遷安置地配套學校已具備招生條件,可憑動遷協議書安置地址就近安排入學。另行租賃房屋居住的,統籌安排入學。本市戶籍居住本區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適齡兒童、少年: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承租人(買受人)須是學生父母(提供相關證明),可按居住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地址就近安排入學。
  • 新民晚報數字報-動遷達成的家庭內部分割協議能反悔嗎?
    2005年徐先生和妻子的戶籍從外地遷入上述公房,但並未在該房實際居住。2017年3月該房被納入徵收拆遷範圍,該戶經核定的徵收補償款共計人民幣570萬餘元,徐女士代表該戶籤訂了房屋徵收補償協議,選擇了房屋安置,擬獲得三套安置房。後徐先生和徐女士協商達成了家庭內部分配協議,徐女士分配給徐先生夫妻一套動遷安置房。四個月後徐女士作為承租人在安置房預約單上簽字,認可並承諾將其中一套安置房登記在徐先生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