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房動遷中,實際使用人享有哪些利益?

2020-10-04 揚遠律師

在公房拆遷中,一般只有承租人和同住人才享有拆遷利益。關於公房的承租人和同住人認定問題,揚遠律師在之前的文章中為大家進行過介紹。

除此之外,公房動遷糾紛中,還經常會涉及到「實際使用人」的問題。何為「實際使用人」?為什麼討論公房的「實際使用人」?有了「實際使用人」,對公房的動遷利益分配會產生什麼影響?哪部分動遷利益屬於「實際使用人」?

今天,上海揚遠律師事務所房產團隊通過一則案例,並結合法律規定及司法實踐,為您系統分析公房的「實際使用人」!

案例介紹

張老先生和太太生育兩個兒子,張某甲和張某乙。上世紀70年代,張老先生單位分配給其一套浦東新區公房,原始受配人為張老先生、太太和兩個兒子,承租人為張老先生,一家四口一直居住在這套公房裡。

1990年,張某甲結婚,因公房面積較小,一家人沒法居住,所以兄弟兩個商量張某乙搬出,在外借房居住,張某甲每月貼補其部分租金。

1991年左右,張某甲的兒子出生,張某甲遂出資對房屋進行重新裝修,張某甲一家三口、張老先生和太太一直居住其中。之後,張老先生和太太相繼去世,承租人一直未變更。

2010年,張某甲的兒子結婚,兒子和兒媳開始居住在靜安區產權房。這套房是兒媳娘家公房動遷安置的房產,當時兒子和兒媳都作為被安置對象,居住不困難。

2013年孫子出生,孫子戶口報入這套公房,但從未實際居住。

2020年初,公房面臨動遷,在冊戶口共6人:張某甲及老婆、兒子、兒媳、孫子及張某乙。經初步核算,動遷公房價值補償款200萬元,各類獎勵費50萬元,房屋裝潢補償、搬遷、過渡等各項費用50萬元,動遷利益總計300萬元。

張某乙是不是同住人?張某甲的兒子、兒媳和孫子算不算他處有房?有沒有權利主張利益?300萬利益怎麼分?張某甲和老婆算什麼身份,能多拿利益嗎?所有人平分還是怎麼分?

在公房動遷中,最常見的兩個概念是「承租人」和「共同居住人」,關於其認定問題,揚遠律師在此前的文章中有過詳細介紹。除此之外,我們還經常會聽到一個概念,就是「實際使用人」。

一、何為公房的「實際使用人」?

簡單來說,就是指實際佔有和使用房屋的單位和個人。在實踐中,因為公房面積較小或家庭矛盾、居住困難等原因,並非所有對公房有居住權的人在動遷時仍居住使用公房,部分人選擇在外借房或另購房屋居住,只有少部分人仍居住使用公房。該部分實際居住使用公房的人即為「實際使用人」。

以本案為例,顯然張某乙曾經在公房內實際居住生活,但因為公房居住困難、家庭經協商搬離公房在外借房居住,動遷時已經多年未實際居住,屬於公房的「共同居住人」,但不屬於公房的「實際使用人」。動遷時,在冊戶籍中張某甲及老婆一直居住在公房多年,在不考慮其他處是否有房的情況下,其應當屬於公房的「共同居住人」,同時也是公房的「實際使用人」。

二、「實際使用人」對動遷利益分配會產生什麼影響?

按照上海市目前的動遷政策,動遷主要考慮的是對公房的權利人進行安置,以達到改善居住條件的目的,因此在動遷過程中一般會區分房屋的權利人和實際使用人,原則上由房屋的權利人享有動遷利益,如有實際使用人,則使用人必然會因搬遷、過渡等產生必要的費用,應對其進行安置。因此,「實際使用人」必然會對公房的動遷利益分配產生影響。

以本案為例,由於張某乙戶口在冊,但在公房拆遷後其並不需要搬遷或臨時過渡;相反,張某甲和妻子作為公房的實際使用人,其在公房拆遷過程中必然需要搬遷或臨時過渡,故其有權要求主張相應利益。

試想,如果這套公房張某甲和張某乙均未實際居住,均在他處購房居住,公房已經空關多年,那不再需要討論「實際使用人」,包括搬遷或臨時過渡費、安置費等在內的所有動遷利益均應當歸符合條件的同住人進行平分。

三、哪部分動遷利益屬於「實際使用人」?

前述已經提到,動遷利益一般主要由房屋拆遷補償款和其他各類獎勵、補貼、安置費用等構成。到底哪部分屬於「實際使用人」呢?

根據上海高院《關於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規定,房屋拆遷補償款在承租人和符合條件的同住人之間,一般遵循一人一份、均等分割的原則取得拆遷補償款。對於拆遷補償款之外的其他動遷利益,搬家補償費、設備遷移費、臨時安家補助費等費用,應歸確因拆遷而搬家、設備遷移和臨時過渡的同住人或實際使用人享有;獎勵費和一次性補償費,一般應當由拆遷時在被拆遷房屋內實際居住的人之間予以分割;設備搬遷和安裝費用、無法恢復使用的設備按重置價結合成新結算的費用,應歸設備所有人。

實踐中,就房屋裝潢補償款而言,如有證據證明房屋使用人或同住人對房屋裝潢作出貢獻的,一般會考慮歸該房屋使用人或同住人享有。

具體到本案中,雖然房屋動遷利益總計300萬元,但並非所有的動遷利益都應由張某甲及老婆、張某乙三人平分,房屋裝潢補償、搬遷、過渡等各項費用應由實際使用人張某甲及老婆享有,包括房屋價值補償款在內的其他各項徵收補償利益應由三人平分,此為比較合理的分割方案。

公房拆遷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政策性,法律規定又紛繁複雜,所涉糾紛往往涉及諸多法律問題,除了同住人認定、他處有房認定等,實際使用人的認定對於利益分配也可能會產生影響。

揚遠律師建議您,如遇類似糾紛,務必及時委託專業人士處理,以最大化維護您的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知青戶口遷入時承諾放棄公房居住權,能否分割動遷利益?
    按照上海市公房動遷的相關規定,原則上知青及子女按政策回滬一般認定為繼續享有公房居住權,故在動遷時有權分得相應利益。但是,如果戶籍遷入時承諾放棄該項權利,是否會導致其喪失公房居住權?承諾的內容對動遷利益的分割有無影響?
  • 購買的公房動遷,是否需要適用同住人的規定?
    對於公房拆遷,原則上只有承租人和同住人能享受拆遷利益,而認定同住人的條件之一是沒有享受過福利性分房。那麼,如果購買了房屋的承租權,此時的房屋性質是否仍然屬於公房?已經享受過福利分房的人能否享受此房屋的動遷利益?今天揚遠律師結合一個案件為您分析解答。
  • 兄妹同為知青回滬,為何不能同分動遷利益?
    公房動遷,一般承租人和同住人享有動遷利益。按照上海市公房動遷的相關規定,原則上知青及子女回滬應當享有公房居住權,符合同住人資格,故有權分得相應的動遷利益。然而,這並非一成不變的。同一個家庭中,兄妹同為知青到外地插隊落戶,返滬後戶口遷回公房,動遷時卻不一定享有同等待遇,甚至可能天壤之別。原因為何?
  • 公房徵收中,對於無房,年老體弱的同住人如何保障其住房利益
    律師觀點:同住人的認定是公房徵收中的難題,是否認定為同住人,意味著在徵收中是否可以獲得徵收利益,因此也是法院審理中的難點和重點。但是同住人之間由於對公房的貢獻不同,每個人條件不同,因此法院對於徵收錢款的劃分也會根據個案而有所區別,下面我們談談同住人的認定和徵收利益的分配問題。
  • 兒媳離婚後不遷戶口,能分動遷利益嗎?
    在公房拆遷中,我們經常聽到「數磚頭」和「數人頭」兩個概念。顧名思義,「數磚頭」指的是房屋面積,「數人頭」指的是房屋在冊戶籍。縱觀近年上海市城鎮的公房拆遷政策,越來越傾向以「數磚頭」為主進行補償,即在計算補償利益的時候更多參考房屋面積,由承租人或籤約代表作為該戶籤訂動遷協議,至於家庭內部如何分割由各成員自行協商或另行訴訟解決。
  • 虹口法院:享受過動遷安置利益不屬於同住人,無權分得徵收利益
    另查明,2008年9月13日,孫一父親孫某2承租的公平路房屋動遷,孫某2與拆遷單位籤訂《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適用貨幣補償)》,載明,房屋建築面積47.59平方米,實際獲得貨幣補償款1,225,840元,應安置人口為孫某2、蔡某某、孫3、朱某某、孫一、吳某六人。
  • 黃浦法院:婚姻關係存續所得動遷利益與夫妻財產為兩個法律關係
    本市黃浦區北孔家弄59弄X號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承租人系劉某芳,該房屋於2017年動遷,原、被告四人戶籍均在其中,原告作為同住人應當享有動遷安置利益,且原告和盧P所分得的安置款應作為婚姻存續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原告遂起訴要求判如所請。被告盧P、盧某方、劉某芳共同辯稱:不同意原告的訴請。
  • 宅基地動遷時考慮人口因素,離婚時可以分割動遷利益
    當離婚案件涉及房屋動遷,因結婚而將戶籍遷入宅基地的人員,離婚時能否分得相關動遷利益是實務中較為複雜的一點。通常來說,首先看《安置補償協議》中是否明確列出了此次動遷的應安置人口,所有的在列安置人員均有權享有安置利益。即便安置對象對建房毫無貢獻,只要拆遷人(補償協議的甲方)出於居住保障的本意,在協議中將其列為安置對象,則其應當享有安置利益,離婚時有權分割動遷利益。
  • 讀書報戶口,父母承諾放棄房屋利益,動遷有份額嗎?(上海高院改判)
    二、王乙自婚後從未在XX號房屋內居住過,且其在本市他處有多套房屋,其也是擅自將自己變更為XX號房屋的承租人,因此其不是XX號房屋的同住人,更不能成為新的承租人,也無權獲得動遷利益。三、原審判決已經認定胡某、王丙均未在XX號房屋內實際居住,因此不應享有動遷利益。
  • 以案說法|被徵收公房戶籍人員均不屬同住人按公平原則分配補償款
    公有房屋承租人,是指執行政府規定租金標準、與公有房屋產權人或者管理人建立租賃關係的個人和單位。共同居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徵收決定時,在被徵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並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那麼,被徵收公房承租人在徵收前已去世,該戶亦未變更承租人,而戶內在冊戶籍人員均不符合共同居住人的情況下,公房徵補利益如何分配?
  • 虹口法院:房屋動遷前對動遷款的分配有過承諾,應信守承諾
    因就徵收利益的分割無法達成一致,原告故訴至法院。被告沙某美辯稱,沙某英系空掛戶口,非系爭房屋同住人,不應分得徵收利益。沙某強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並非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沙某花的委託是無效的。沙某強已在他處獲得享有長期居住權的房屋,而沙某美他處無房,居住困難,在分割徵收利益時應當多分。
  • 私房動遷僅考慮產權人和繼承人的份額,不再考慮實際使用人利益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在房屋拆遷過程中,也不免會遇到被拆遷人去世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房屋的拆遷補償權該如何繼承呢?根據《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第四十四條「被徵收人取得貨幣補償款、產權調換房屋後,應當負責安置房屋使用人」的規定,房屋使用人可以主張其為被安置人並要求分割徵收補償利益。
  • 沒有認定為居住困難戶,也可參照同住人標準分割徵收補償利益
    一戶八口全部不符合共同居住人條件,其中六人皆被認定為居住困難戶。房屋徵收的補償利益應當如何分配呢?特別是其中未認定為居住困難戶的兩人是否應當享有徵收補償利益呢?而根據《上海高院關於房屋徵收補償利益分割民事糾紛研討會會議紀要》中,對於「居住困難」,應當按照房屋調配當時公房政策所規定「居住困難」的面積標準認定。居住困難戶的認定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標準,一個是對於個人來說,另外一個是對於整戶來說。
  •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公房居住權糾紛研討會綜述民......
    從理論上講,居住權來源於羅馬法的人役權,是指居住權人對他人住房及其附著物享有佔有、使用的權利。居住權雖曾在《物權法(草案)》中出現,但在最後審議時被刪除。基於《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所確立的物權法定原則,在法律未規定居住權的情況下,不應創設物權性質的居住權。
  • 私房動遷,居住困難戶的拆遷利益該如何分配?
    《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實施細則》規定了對居住困難戶的保障補貼,前一期我們提到對於拆遷私房的房屋價值補償歸產權人所有,那麼私房徵收中的居住困難戶的拆遷利益在產權人與非產權人之間又如何分配?主要注意的是,「每人享有22平方米」並不是指每人可獲得22平方米的安置房屋,而是核算列為居住困難的動遷戶可得貨幣補償款的一種方式。在下面的案例中,原告即是被拆房屋的產權人,又是居住困難戶,而兩被告則是非產權人居住困難戶,兩者所得的徵收利益是不一致的,即是房屋的產權人又是居住困難戶的原告所得的動遷利益無疑多於非產權人居住困難戶。綜合來看,非產權人居住困難人員的貨幣補貼款遠低於產權人的貨幣補償款。
  • 律師說法:兒媳離婚後不遷戶口,能分動遷利益嗎?
    1970年,陳女士的公婆通過單位分得一套公房,共兩個房間,承租人是公公。1985年,陳女士和老公結婚後,與公婆一起住在這套公房。1987年,陳女士的兒子出生後,一家五口都擠在這套公房裡。2000年,公婆相繼去世,承租人就變成了陳女士老公,陳女士一家三口住在這裡。
  • 雖被認定為居住困難戶,但從未居住,如何分割徵收補償利益?
    一戶五人皆被認定為居住困難戶,但其中幾人從未在系爭房屋內實際居住過。那麼,房屋徵收的補償利益應當如何分配呢?二審中,關某、王某娣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第一、二項,改判被上訴人向上訴人關某、王某娣各支付動遷補償款626,651.40元,認為兩上訴人均屬於居住保障對象和應計算人口,有權均分系爭房屋的拆遷補償款。且系爭房屋的承租權是被上訴人徐某堅婚後取得,動遷在關某、徐某堅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因此被上訴人徐某堅在動遷中獲得的利益也應屬於夫妻共同財產,一部分更屬徐某1的教育資金。
  •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房承租權確定及使用......
    答:根據上海市的有關規定,公有居住房屋的承租人死亡後,其生前在本處有本市常住戶口的共同居住人,或者沒有符合上述條件的人員,其生前具有本市常住戶口的配偶和直系親屬,有權繼續履行租賃合同。我們認為,公房租賃關係首先是一種合同關係,當事人享有自主選擇合同相對人的權利。該權利未經授權,他人不得代行。
  • 未成年人與父母受配公房,成年公房在徵收時仍可認定為同住人
    導讀:未成年人與父母共同受配公房,尚不影響其成年後所獲得公房在徵收時同住人的認定,本案中,未成年人未與父母共同受配過公房,且實際居住一年以上,並在本市無其他住房,故其在公房徵收時更應被認定為同住人。本案中,未成年人(本案原告)並非與父母共同受配公房,其父母所受配公房的實際受配人為其父,家庭主要成員為其母,更不會影響原告成年後所獲得公房在徵收時同住人的認定。故原告應符合同住人條件。實際上原告是沒有享受過福利分房政策的。根據《上海高院關於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對在公房內居住的未成年人實際承擔監護義務的人,可以就該房屋的拆遷補償款適當多分。
  • 虹口法院:老年人、房屋來源密切、實際居住等徵收利益可酌情多分
    原告金某花與前夫結婚時曾享受福利分房,且其與原告邱某燕均在本市他處房屋動遷中享受動遷利益,原告邱某燕、金某花在他處均享受福利分房,並且兩人未在系爭房屋內實際居住,不符合同住人條件。故不同意原告邱某燕、金某花的訴訟請求。虹口法院經審理認定的事實如下:許某某與金某斌(2001年9月報死亡)系夫妻關係,兩人生育金某花、金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