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檔案館藏珍品檔案解讀之: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德州地圖

2020-12-08 德州新聞網

館藏珍品檔案解讀之: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德州地圖                      

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德州地圖,是用現代測繪方法和手段繪製的最早(目前尚未發現年代更久遠)的德州行政區劃圖,也可稱作《宣統三年(1911)德州輿圖》,原件保存在德州市城建檔案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發現它時,是一幅手工描繪和書寫的捲軸,由當時官方進士手繪而成。由於沒有出版印刷過的原因,它的文獻價值彌足珍貴,是德州市城建檔案館的鎮館之寶。現被鐫刻在新湖風景區明月湖牌坊前的小廣場左側,是今人了解明清德州以及民國德縣歷史的重要資料。圖上反映,當時的德州下轄一城八鄉,一城即德州城,八鄉即將陵鄉、繹幕鄉、屯氏鄉、連城鄉、龍潭鄉、臨齊鄉、安德鄉、厭次鄉,為清末和民國實施對該地域的行政、軍事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據。

相關連結:

跋語釋義

《宣統三年(1911)德州地圖》上方有一大段題跋,約佔整個圖紙的六分之一。整段文字用繁體漢字和半文半白的語言寫成,交代了該圖的形成過程,譯成白話文則為:前些年,直隸寶坻縣(今屬天津)的進士李桂攀代理德州知州,正趕上國史館徵集天下行政區劃圖。徵集文告來到德州,李公決定讓州人呂青雲(字瑞佔)和我哥魏壽彭來負責辦理此事。具體抄抄寫寫的事,由我和郎春舒(字荔軒)兩人辦理。沒幾個月,州境圖、衛境圖、河渠圖、鄉鎮圖都搞出了副本,並保存在我家裡,歷任的知州和各衙門官吏都曾借去參閱。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之後,國家推行預備立憲,各政治派別動不動就需要參閱地圖。知州豫鹹再次聘請測繪生,按原圖進行重新勘察,稍有不對者,全部進行更正。至宣統二年(1910)春,州人辦下級自治,州分一城八鄉,我根據德州的歷史沿革而給它們一一命名,頗得知州讚許。於是,鄉各有圖,村落、市集、驛站、河梁、鐵路、電線,就像長在人臉上的眉毛一樣清晰。德州共四百七十裡的面積,一覽便可盡收眼底。繪製這幅地圖前後經過了二十年,才成今天這幅模樣。噫,很難啊!現在,呂青雲和我哥魏壽彭都早已作古,墳上的樹木都已長到碗口粗了。倖存者只有我和郎春舒,也都白髮蒼蒼了。撫今追昔,能不為之惘然?繪這幅圖者,是田雨逢和石夢元,按照慣例,也將他們的名字列出來供後人參考。時在宣統三年(1911)六月,鄉貢進士魏壽彤書於濟南旅舍中」。

圖載區劃信息

《宣統三年(1911)德州地圖》形成於清王朝最後一年的六月,記載了清朝末年德州的區劃情況。圖上反映,當時的德州下轄一城八鄉,一城即德州城,八鄉即將陵鄉、繹幕鄉、屯氏鄉、連城鄉、龍潭鄉、臨齊鄉、安德鄉、厭次鄉。結合馬翥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編成的《德州鄉土志》中的「地理篇」,可知此時德州共轄737個村莊,總面積470平方公裡。

《宣統三年(1911)德州地圖》上的鐵路、河流、城鎮、鄉村等標示物完全按坐標方位和比例進行排列,即載明了津浦鐵路、京杭運河、老黃河(減河)、南支河、馬頰河、鬲津河的坐落位置、走向、過境長度以及沿路(河)村莊的位置,又符合實際比例。同時,該圖對周邊鄰縣如故城縣、景縣、吳橋縣、寧津縣、德平縣、陵縣、平原縣、恩縣等,也均有正確標註。

關聯圖說

與《宣統三年(1911)德州地圖》有密切聯繫的德州地圖,分別是之前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德州全境圖》和之後的《民國二十四年(1935)德縣縣境全圖》。

《光緒二十八年(1902)德州全境圖》與《宣統三年(1911)德州地圖》的

製作,都有州人魏壽彤參與,但兩圖的風格和標示方法大不相同。《光緒二十八

年(1902)德州全境圖》,只是畫出了一城六鄉及所轄的34保的大致輪廓,說明

此時的測繪手段和方法仍不成熟,屬於現代測繪的初始階段。該圖與《宣統三年

(1911)德州地圖》所反映的信息對比相同點較少,但兩圖均符合當時區劃變更

的事實。據文獻記載,德州於光緒十八年(1892)設測繪局,制州境全圖。但

至今未見載有光緒十八年(1892)字樣的地圖,它是否就是後來的《宣統三年(1911)德州地圖》,應該說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德縣誌•魏壽彤傳》中說,光緒二十八年(1902),魏壽彤曾應知州之聘,主修《德州疆域圖考》。同年(1902),馬翥與魏壽彤等編纂《德州鄉土志》,收有「德州全境圖」,該圖可視為魏壽彤所修的《德州疆域圖考》中的德州地圖。《德州鄉土志》說:「州境分6鄉34保,680個村莊。正東鄉11保,自東關至新安鎮;東南鄉8保,自林莊至孫大漢莊;正南鄉5保,自南關至焦家寺;正西鄉2保,自小西關至陽鄔;正北鄉2保,自榮莊至紀家店;東北鄉6保,自牛王堂至三保店」。對照《宣統三年(1911)德州地圖》,顯然鄉數和村數都不相同,說明德州區劃在此期間發生了調整,即已由6鄉改為1城8鄉。

相關焦點

  • 《中國檔案珍品展》揭開歷史真相
    早在明朝,中國人就繪製出了包括非洲在內的「世界地圖」……來自全國30餘家檔案館的200餘件珍貴檔案,將千年歷史抽絲剝繭,從多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這場名為《中國檔案珍品展》宛如一本歷史書,課本裡見過的很多人名都在展品中出現。一份份珍貴檔案,從不同層面折射出從唐代到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具有跨越千年時空、展現皇家珍藏、揭示曠世之謎、印證歷史結論的特點。
  • 《龍泉司法檔案選編》:民國檔案文獻整理的典範之作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 浙江大學地方歷史文書編纂與研究中心、浙江省龍泉市檔案局整理編選的《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第二輯(一九一二 — 一九二七)全四十四冊,八開布面精裝,2014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龍泉司法檔案選編》收入浙江龍泉地區所藏晚清至民國時期司法檔案,2012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成為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
  • 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清代檔案概況
    其中遼東察院檔案865卷,多系萬曆朝以後的;兵部檔案28卷,多系崇禎朝的;山東等處總督備倭署的檔案187卷,幾乎全部是嘉靖朝的。兵部檔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東北圖書館向北京明清檔案館移交時遺留下來的殘破之件。山東等處總督備倭署的檔案比較完整。遼東察院的檔案,雖然保存下來的較多,但遭到的破壞嚴重。
  • 市檔案館實現館藏檔案全部數位化
    近日,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最後一期數位化加工工作全面完成,標誌著該館實現了在「十三五」期間館藏檔案全部數位化的目標任務,其檔案信息化工作邁入了新階段。2012年以來,市檔案館先後分6批次開展數位化掃描、著錄工作,累計數位化館藏檔案14萬餘卷、10萬餘件、掃描全文1517.4萬頁、著錄條目237.1萬條。工作中,該館堅持國家標準,狠抓著錄與掃描質量,確保條目錄入、圖像掃描與原文精準對應;始終落實「三防」工作要求,採取針對性措施對數位化工作各個環節進行監管,確保檔案實體和信息安全。
  • 《澳門檔案館藏晚清民國中文檔案文獻彙編》出版
    新華社澳門3月9日電(記者郭鑫)記者9日從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獲悉,為使澳門的歷史檔案文獻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文化局與廣東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澳門檔案館藏晚清民國中文檔案文獻彙編》,已公開發售。  澳門檔案館自創立以來,致力於澳門地區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編目、保管及利用工作,不僅保存有大量澳門地區公共機關的檔案資料,且十分重視與海內外檔案館、圖書館等典藏機構合作,徵集有關澳門歷史的微縮膠捲。
  • 自治區住建廳調研組到玉林市城建檔案館調研城建檔案管理工作
    11月24日,由廣西城市建設協會理事長李昆志帶隊的自治區住建廳調研組一行5人到玉林市城建檔案館調研城建檔案管理工作。當天上午,調研組先後到該館的檔案庫房、對外服務窗口及辦公場所等地方進行現場查看,並從行業專家的角度出發,就現場發現的在檔案管理、消防管理、標識系統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 歷時4年 內蒙古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完成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近日,內蒙古檔案館「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專題目錄資料庫」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 德州現存歷史建築解讀之:德州人民電影院
    在德州市城建檔案館聲像檔案庫房內,保存著許多我市為慶祝建國十周年建設的重點工程圖片,廣大市民較為熟悉的德州地區展覽館、第一招待所、原德州市委、市政府等建築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相繼拆除,保存下來的主要有德州人民電影院、東方紅旅館、紅旗旅館等。今天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德州人民電影院。
  •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檔案室館藏檔案數位化加工項目通過驗收
    2019年12月10日,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召開館藏檔案數位化加工項目驗收會。
  • 省美術館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開展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03月20日,「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此次省美術館以「可觸摸的記憶」為主題,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以展覽呈現江蘇省美術館對檔案和文獻工作的重視與關注。展覽分為記錄歷史、徵集成果、珍檔共享、多元連結四個部分,涵蓋江蘇省美術館建館前的歷史,以及自1960年以來藝檔資料的系列收藏、歸檔和使用成果及歷史檔案和圖書等。
  • ...城市建設檔案館館長、城建檔案管理員崗位培訓持證上崗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委(建設廳),各計劃單列市建委,總後營房部,中建總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為全面提高城建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根據建設部、國家計委、人事部聯合頒發的建教[1991]522號文件的精神,決定從1997年開始對城市建設檔案館館長、城建檔案管理人員(包括城建檔案館(室)的檔案管理、業務指導、編研等崗位人員及建設單位
  • 在遼寧省檔案館查個人檔案 感覺很爽!
    中國新聞網·遼寧 2020年05月29日 19:23
  • 讓檔案成為學術研究的基石
    在認真了解了學生們的利用需求後,工作人員分析,館藏民國檔案中或許有適合她們撰寫論文的資料。通過查檔系統檢索,果然發現館藏檔案中關於民國時期中山地理環境、地圖規劃的史料非常豐富,並且早在民國時期,便有學者何大章研究珠江出水道與中山縣水利問題,裡面介紹了珠江出水道的通病、氣象對珠江的影響、水利問題和如何整治環境的方法等,這些檔案史料對於研究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的水環境變遷應該有幫助,於是,工作人員將可以開放的檔案提供給大學生們。
  • 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完成
    8月31日,記者從自治區檔案館獲悉,近日,自治區檔案館「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專題目錄資料庫」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據介紹,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日偽歷史檔案共1300餘卷,時間跨度從1932年至1945年,主要是偽蒙疆政權和偽興安省政權形成的、日本侵略者潰退時未及徹底銷毀的檔案,內容涉及中國共產黨、抗日抗聯、國民黨、蘇蒙英美德意法等國的情報信息和治安防諜、人事庶務、社會經濟財政、文教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全面記錄和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對內蒙古的殖民掠奪。
  • 從館藏檔案看香山歷史上的「高考」人才
    從館藏清代小金榜可見,乾隆六十年(1795),香山縣人楊汝任文舉第十七名;道光二年(1822),香山縣人曾望顏文舉第十名,李望海武舉第四十一名;道光三年(1823),香山縣人鮑俊文舉第二名,中山市沙溪鎮龍瑞村探花及第牌坊(中山市檔案館藏)香山歷代進士不乏重臣名家,如北宋香山立縣發起人梁杞
  • 「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
    此次江蘇省美術館以「可觸摸的記憶」為主題,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以展覽呈現江蘇省美術館對檔案和文獻工作的重視與關注。展覽分為記錄歷史、徵集成果、珍檔共享、多元連結四個部分,涵蓋了江蘇省美術館建館前的歷史,以及自1960年以來藝檔資料的系列收藏、歸檔和使用成果及歷史檔案和圖書等。
  • 城建檔案整理裝訂外包(三期)項目驗收通過
    12月4日,城建檔案整理裝訂外包三期項目竣工驗收會議召開,市城建檔案館館長毛曉萍主持會議。會上,市城建檔案館作了項目竣工總結,對檔案數據成果進行查閱利用演示,驗收組對項目進行了現場查看紙質檔案、項目臺帳,並對項目進行了質詢和評價。
  • 《中央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戰犯筆供選編》正式出版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為揭露日軍侵華罪行,警醒世人反對戰爭、珍惜和平,《中央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戰犯筆供選編》於2015年8月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
  • 內蒙古檔案館完成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31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31日對外消息指,該館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項目順利通過中國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 大數據時代的「人、信息和技術」——加拿大檔案工作見聞
    此次培訓中我們走訪加拿大國家圖書檔案館(國家級)、魁北克省圖書和檔案館、安大略省檔案館(省級)、渥太華市檔案館(市級)便是此體系中典型的三個層級檔案機構。雖然各級檔案館相對獨立,但在實際業務開展中卻多有共通之處。 他們分別收集並保管來自本轄區內的政府部門、重要機構檔案和社會捐贈的檔案,其館藏資源富有本地區鮮明的特色,而且普遍具有較高的檔案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