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年 內蒙古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完成

2020-12-13 正北方網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近日,內蒙古檔案館「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專題目錄資料庫」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內蒙古檔案館館藏日偽歷史檔案共1300餘卷,時間跨度從1932年至1945年,主要是偽蒙疆政權和偽興安省政權形成的、日本侵略者潰退時未及徹底銷毀的檔案,內容涉及中國共產黨、抗日抗聯、國民黨、蘇蒙英美德意法等國的情報信息和治安防諜、人事庶務、社會經濟財政、文教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全面記錄和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對內蒙古的殖民掠奪、對內蒙古各族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檔案內容豐富,極具歷史價值,是了解和研究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史實的重要依據,對於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促進人們珍愛和平、維護正義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由於年代久遠、時間跨度較長,這些日偽歷史檔案多有破損,部分是從建築工事中挖掘出的銷毀殘片;同時手寫古日語居多,字跡潦草難於辨識,給翻譯整理工作帶來較大難度。為儘快搶救和開發館藏日偽歷史檔案,內蒙古檔案館積極爭取國家檔案局、自治區財政支持,對這些檔案優先完成數位化掃描,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精準翻譯和整理,確保項目規範順利實施。項目共翻譯完成2590萬字,著錄採集文件目錄8.2萬條。

下一步,內蒙古檔案館將進一步有序推進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的鑑定劃控與開放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和發揮館藏日偽歷史檔案資料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檔案館完成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31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31日對外消息指,該館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項目順利通過中國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
  • 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完成
    8月31日,記者從自治區檔案館獲悉,近日,自治區檔案館「對館藏日偽時期歷史檔案編譯建立專題目錄資料庫」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標誌著該館歷時4年的館藏日偽歷史檔案翻譯整理工作全部完成。據介紹,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日偽歷史檔案共1300餘卷,時間跨度從1932年至1945年,主要是偽蒙疆政權和偽興安省政權形成的、日本侵略者潰退時未及徹底銷毀的檔案,內容涉及中國共產黨、抗日抗聯、國民黨、蘇蒙英美德意法等國的情報信息和治安防諜、人事庶務、社會經濟財政、文教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全面記錄和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對內蒙古的殖民掠奪。
  • 3年整理44180卷,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將開放這份「民國經濟資料庫」
    為慶祝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貫徹落實加大檔案開放力度的相關要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將於12月20日新增開放一批館藏數位化檔案。其中,民國時期資源委員會檔案共計44180卷,時間跨度從1935年到1949年。這個檔案全宗,堪稱民國時期國民經濟的「資料庫」。
  • 大學生翻譯抗戰檔案重溫歷史 - 山西晚報數字報
    預計2018年,《抗日戰爭檔案彙編·太原市檔案館卷(第一卷)》將正式出版。在彙編過程中,太原市檔案館遇到一批日文檔案亟待翻譯,為了達到真實準確,太原市檔案館決定藉助高校智力來完成此項工作。最終,太原市檔案館與多次參與大型日文翻譯活動的太原科技大學達成意向。  高校的師生們是如何開展日文檔案翻譯工作的?11月8日,記者走進太原市檔案館,傾聽日文檔案翻譯團隊講述神聖而光榮的翻譯過程。
  • 修護731遺址群 還原歷史真相(人民眼·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金成民逐步把重點放到了發掘整理各類原始檔案上。他在學術生涯中的第一項重大成果,當屬1997年「特別移送」檔案的發現。   「1938年1月26日,日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警務部下發第58號文件,其內容為:憲兵對逮捕的『犯人』,可在審訊後不經法律程序直接移送到哈爾濱的憲兵隊。1943年再次下發文件,把『特別移送』人員劃分為『間諜』和『思想犯』。」
  • 吉林將日本侵華檔案翻譯成英語法語日語等語種出版
    【侵華日軍強徵蹂躪慰安婦最新證據曝光】天理昭彰,埋在地下的檔案大白於天下  檔案是歷史的定格。發掘研究檔案,歷史真相就不會永久塵封,終將大白於天下。  吉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主要包括日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檔案、偽滿洲中央銀行檔案、唱片檔案及偽滿時期東北各重要建築物圖紙等內容。
  • 中央檔案館藏日本戰犯筆供選將出版 配英文翻譯
    主要項目有:  一、出版《中央檔案館藏日本戰犯筆供選》  1951年至1956年6月,最高人民檢察署對在押日本侵華戰犯的罪行進行了偵查。其間形成的日本戰犯的書面筆供材料,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所犯滔天罪行的自供狀。
  • 嶽陽收藏愛好者藏大量日偽檔案 均有日文標註尺寸
    大量日偽檔案  紅網嶽陽站1月22日訊(分站記者 彭雨琪)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日本在兩次侵華戰爭期間劫掠大量的中國文物1月21日,汨羅收藏愛好者彭彪向記者展示了自家藏品中的一批日偽檔案。據介紹,這批檔案是日本肆意搜刮中國文物最真實的記錄。彭彪認為,這批檔案或可成為我們今後追回文物的依據。
  • 《澳門檔案館藏晚清民國中文檔案文獻彙編》出版
    新華社澳門3月9日電(記者郭鑫)記者9日從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獲悉,為使澳門的歷史檔案文獻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文化局與廣東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澳門檔案館藏晚清民國中文檔案文獻彙編》,已公開發售。  澳門檔案館自創立以來,致力於澳門地區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編目、保管及利用工作,不僅保存有大量澳門地區公共機關的檔案資料,且十分重視與海內外檔案館、圖書館等典藏機構合作,徵集有關澳門歷史的微縮膠捲。
  • 搶救北京傳統工美技藝,北京工美集團展出「老藝人」口述技藝歷史檔案
    在北京工美集團成立40周年之際,作為「北京傳統工藝美術『老藝人』口述技藝歷史檔案整理」項目的成果之一,《藝海鉤沉、匠心獨語》——徐鋒捐贈檔案整理項目成果匯報展9月18日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幕。在開幕式上,北京市檔案館對受捐書籍《藝海鉤沉匠心獨語——北京傳統工藝美術「老藝人」口述技藝歷史檔案》進行了永久收藏。
  • 走進新時代的明清檔案事業——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孫森林
    孫森林:2010年以來,一史館歷任領導班子和全館新老同志,特別是在時任館長胡旺林的領導下,著力夯實明清檔案基礎業務建設,奮力挖掘開發明清檔案的文化價值,努力全面服務社會,明清檔案事業在新時代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堅實的基礎是明清檔案事業發展的必備前提。
  • 太原市檔案館與太原科技大學合作翻譯日文檔案
    預計2018年,《抗日戰爭檔案彙編·太原市檔案館卷(第一卷)》將正式出版。在彙編過程中,太原市檔案館遇到一批日文檔案亟待翻譯,為了達到真實準確,太原市檔案館決定藉助高校智力來完成此項工作。最終,太原市檔案館與多次參與大型日文翻譯活動的太原科技大學達成意向。  高校的師生們是如何開展日文檔案翻譯工作的?11月8日,記者走進太原市檔案館,傾聽日文檔案翻譯團隊講述神聖而光榮的翻譯過程。
  • 江蘇省美術館推出「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
    12月15日,由江蘇省美術館主辦的「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 展覽以「可觸摸的記憶」為主題,是江蘇省美術館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以展覽呈現江蘇省美術館對檔案和文獻工作的重視與關注。
  • 吉林公布舊檔案記錄日軍屠殺中國軍民細節:刺刀殺人就像切豆腐
    日前,吉林省檔案館公布了最新一批發掘整理的日本侵華檔案。檔案不僅發現了記錄有楊靖宇、魏拯民、陳翰章、趙尚志等抗日名將遭到日軍殺害犧牲的情況,一同公布的還包括許多日本人的家書。有的書信中記載,對於日軍犯下的強姦婦女、虐殺兒童等殘暴行為,日本人都看不下去。
  • 市檔案館實現館藏檔案全部數位化
    近日,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最後一期數位化加工工作全面完成,標誌著該館實現了在「十三五」期間館藏檔案全部數位化的目標任務,其檔案信息化工作邁入了新階段。2012年以來,市檔案館先後分6批次開展數位化掃描、著錄工作,累計數位化館藏檔案14萬餘卷、10萬餘件、掃描全文1517.4萬頁、著錄條目237.1萬條。工作中,該館堅持國家標準,狠抓著錄與掃描質量,確保條目錄入、圖像掃描與原文精準對應;始終落實「三防」工作要求,採取針對性措施對數位化工作各個環節進行監管,確保檔案實體和信息安全。
  •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檔案室館藏檔案數位化加工項目通過驗收
    2019年12月10日,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召開館藏檔案數位化加工項目驗收會。
  • 守護歷史記憶 弘揚傳統文化——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孫森林
    固本強基,檔案整理數位化邁上歷史新臺階   記者:我們知道,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成立於1925年,前身為故宮博物院文獻部,是我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專業檔案機構。請您介紹一下館藏的基本情況和特點。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檔案文件級整理730多萬件(含滿文檔案66萬件),所有成體系館藏檔案已經基本整理完畢,摸清了館藏檔案的家底;檔案數位化掃描約540多萬件(5000多萬畫幅),館藏檔案數位化掃描已完成過半;為了安全高效地管理檔案信息,構建了科學規範的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目前管理的數據總量近7000TB,這在業界是不多見的。
  • 從館藏檔案看香山歷史上的「高考」人才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文科小金榜,第十名為廣東香山縣人何作猷(原件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我市至今保留有眾多與金榜題名該牌坊四柱三間三樓式,花崗巖石構築,是現今中山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古牌坊,2008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
    12月15日,「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03月20日。   據了解,這是江蘇省美術館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
  • 內蒙古整理3684枚印章 最「長」者98歲見證歷史變遷
    【解說】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對內蒙古地區近百年來,在機構改革中被撤銷單位的3684枚印章進行了整理,目前該項工作已於2019年年末進入收尾階段。12月31日,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看到管理員們正在對印章進行清洗、拓印以及編號等一系列整理工作。通過一枚枚老舊的印章,也揭開了一段段塵封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