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民國時期,國防工業企業生產力狀況如何?冶煉、機械、電器、化工等工廠,分布在全國哪些地方?
為慶祝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貫徹落實加大檔案開放力度的相關要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將於12月20日新增開放一批館藏數位化檔案。其中,民國時期資源委員會檔案共計44180卷,時間跨度從1935年到1949年。這個檔案全宗,堪稱民國時期國民經濟的「資料庫」。
△資源委員會檔案
【公布】
抗戰時期國防工業生產力,這裡一目了然
抗戰期間,中國在國防工業領域實力如何?重工業企業生產力狀況如何?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的檔案中,包含了1939年的「國防工業三年計劃大綱」。這份大綱形成前的草案,字跡略顯潦草,有塗改痕跡。
△國防工業三年工作計劃大綱
正式形成後的大綱,條分縷析,清晰工整,還包括了「國防工業三年計劃主要產品產量表」等圖表。其中的礦冶工業表單中,詳細到煤、汽油、生鐵、純鐵、鐵合金等具體產品項目。比如,煤的現在產量為5000000噸,第一年計劃產量為5633500噸,第二年為6342000噸,第三年為8329500噸,計劃每年都有遞增。
這份「三年計劃」,是怎麼一步步實現的?每一年,都會有一份「成績單」。「資源委員會經辦國營工業三年計劃二十九年度實施概況表」,也就是1940年的實時概況表,記錄了資源委員會下屬各個工廠的廠名、地點、計劃、實施情況等,內容豐富、詳細,也很複雜,囊括了礦業、燃料、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燃料、電械工業等各領域。「比如鋼鐵工業,計劃是完成多少噸,到1940年已經完成多少,還有多少沒有完成,這些都一目了然。」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林宇梅介紹。
民國國營工廠分布點,這裡「一圖讀懂」
民國時期的國有工業企業,分布在哪些地方?二史館館藏檔案中,關於資源委員會工業部分各廠分布地點,不僅有一覽表,還有中英文兩個版本的地圖,圖文並茂,非常直觀。細到具體領域內,就連資源委員會經辦的紙廠,也有一份分布圖,可以看出全國範圍內分布情況。
△資源委員會經辦紙廠分布圖
在1942年8月的附屬工廠一覽表中,可以看到,中央機械廠地點位於昆明,開辦時間為民國25年9月;時隔4年,民國29年9月,中央機械廠四川分廠在宜賓開辦。此外,甘肅機械廠位於蘭州,開辦時間為民國30年3月,還有粵北鐵工廠、江西機械廠等等。表格上還記載了工廠的產品、性質、投資項目、員工數等。
△資源委員會附屬工廠一覽表
「可以看出,那時候,大多數工廠已經內遷,集中位於西南一帶。」林宇梅說,這些詳細的記載,對於研究相應工廠的沿革、將來的發展很有幫助。檔案中,資源委員會所屬各廠,不僅有分布地點圖表,還有冶煉、機械、電器、化工、酒精、煉油、建築材料、造紙、製糖等業的概況和事業計劃。
【意義】
民國時期資源經濟研究,將更加全面、系統
「談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的經濟,必然會提起資源委員會這個機構,它是主管重工業的主要機構。」林宇梅介紹,其工作重點是研究國防經濟,掌管全國物資資源的調查,制定統制計劃,進行器材的研審和礦業、冶金、電力、鋼鐵業務等重工業的技術研究。
資源委員會的檔案,時間跨度從1935年到1949年,檔案內容相當豐富,涉及面非常廣,有總類、調查研究、財務狀況、器材運購、接收日偽產業、工業管理、礦業管理、電業管理等方面內容。比如,有關國際政治、經濟問題的研究報告與加強國防建設的調查研究資料;中國工業建設計劃,有關各地各類工業情況的調查報告和統計表,各地日用品價格和生活費用調查表,抗戰時期內遷工廠的有關文件,資委會所屬各礦業機構組織規程、機構沿革、研究報告等等。
林宇梅說,這些檔案能反映當時國家工業狀況,特別是抗戰期間,我國的重工業是如何發展的,「不少學者對民國時期經濟領域的研究課題很有興趣。資源委員會檔案的全面對外開放利用,有利於學者對民國時期資源經濟研究更加全面、系統。」
【幕後】
訂書針、大頭針留下鏽跡,整理時全部被拆除
二史館藏資源委員會檔案歷經3年多的整理,已完成有4萬多卷檔案350多萬畫幅的數位化掃描工作,即將對外開放。
這些檔案中,不少是手寫油印件,紙張已經泛黃,但一列列的數字清晰可辨,有些字還自帶濃重的「陰影」。有單面書寫、印刷的,類似於古籍的筒子葉;也有雙面書寫或印刷的。
資源委員會的檔案,整體保存情況較好。部分紙張頁面邊緣有缺角,還有的帶有明顯的鏽跡,這是當時大頭針、訂書針留下的。「這在民國檔案中很常見。這也是需要進行掃描、整理的原因。」林宇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耗時3年的整理過程中,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將這些金屬訂書針全部拆除,對破損的卷進行裱糊。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劉靜妍 胡玉梅/文 趙傑 蘇蕊 錢念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