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吉官田土瓜搭乘「電商快車」變成「致富瓜」

2020-12-23 騰訊網

深秋的會東縣嘎吉鎮官田村,陽光明媚,風清氣爽。一眼望去,這片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的土地上,雞鴨成群、瓜果瓢香,一幅和諧富庶的田園景象。

時值土瓜收穫季節,在一塊成熟的土瓜地裡,經銷商唐安啟正在通過快手平臺直播挖土瓜。

「官田土瓜,甜而無渣。」唐安啟和他的粉絲說完最後一句話後,關上了直播平臺。他邊收拾直播設備邊對記者說:「會東氣候溫潤,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2℃左右,具有高原、山地立體氣候特徵。加上官田村境內土壤風化程度高、透氣性好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為土瓜提供了優質的生長環境,造就了所生產的土瓜甜而無渣的優良品質。」

今年剛20歲出頭的唐安啟是嘎吉鎮本地人。頭腦靈活的他幾年來一直通過網絡平臺、電商做農特產品生意。今年通過網絡電商等平臺,10來天功夫已經賣出土瓜1000多件,純利潤超過5000元。

土瓜,學名豆薯,也稱涼薯、地瓜,原產地美洲,在我國雲南、貴州、四川等地也廣泛種植。近年來,會東縣嘎吉鎮藉助「網際網路+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充分發揮「嘎吉吉品」品牌效應,發展「品牌領路、品牌強農」戰略,因地制宜規模化發展土瓜種植產業。2019年,官田村248戶人家中有136戶種植土瓜,種植面積230畝,總產量138萬餘斤,總產值達138萬元。

「以前種玉米,一畝地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現在改種土瓜,每畝收入6、7000元,收入是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幾倍。」正在地裡收土瓜的官田村4社土瓜種植戶餘尚榮樂呵呵地介紹,他家今年種了9畝土瓜,僅此一項,預計收入5萬元。

「官田土瓜全部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經銷商直接在地裡裝貨,產品供不應求。」 在村頭,官田村黨支部書記張廷清這樣和記者拉開了有關土瓜的話題。

「我們種植的土瓜全部施農家肥,是原生態無公害食品,你放心吃。」一位正在往籮筐裡裝土瓜的大嫂遞給記者一個白花花的土瓜說。

「土瓜可生食、熟食,加工製成沙葛粉,炒菜時可清炒或搭配肉絲、青菜,燉湯時可搭配排骨、雞塊等,有降血壓、降血脂、清涼去熱等功效。」正在地裡收穫土瓜的群眾七嘴八舌地向記者介紹。言辭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土瓜不「土」。沿著官田村村道前行,藍天白雲下,隨處可見勤勞的群眾忙碌著在地裡挖土瓜的場景,在這片充滿勃勃生機的土地上,「灰頭土臉」的官田土瓜搭乘電商平臺成了消費者熱捧的「金瓜」、種植戶增收的「致富瓜」,為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記者:趙海華 張彩婭(實習)

相關焦點

  • 「一畝田」讓致富快車提速
    東北網9月15日訊 訥河市訥南鎮全勝村是訥謨爾河南岸的一個朝鮮族小村莊,全村常住人口231戶992人,他們靠著村黨支部書記宋振濤「一畝田」的創意,讓全勝村的致富快車再次提速。59歲的貧困戶鮑淑琴通過「帶地入社」,成了「一畝田」項目的參與者。起初在她眼中,小園種水稻是一次「冒險」。可讓她沒想的是,這小園水稻一年為家裡增收5000多元。 水稻種植一直是全勝村的立村支柱。2019年,全勝村依託3000畝有機水稻基地,引來訥河市扶貧項目——投資656萬元的鮮米加工基地成功落戶,完成了生產、加工、存儲到銷售的閉環,也延伸了水稻產業鏈。
  • 11歲農村娃每天搬瓜400個 京喜助農讓民勤蜜瓜不愁賣
    這一天下午,石培昊負責把剛摘下的瓜運出瓜田,然後到路邊遞給車上的人裝載,一車大概能裝200到250個瓜,每天大概要裝滿2趟車,算下來,他一天過手的瓜約有400多個!烈日下摘瓜、運瓜,對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不覺得辛苦。他說:「鄉下勞動是件有趣的事。」他說自己七八歲時就開始這樣做了,如今對這項農活已經十分熟練。
  • 海口農產品搭乘「商超快車」銷往全國
    會上,海口市農產品產銷聯合會與第三隻眼看零售籤訂戰略合作,並於華潤萬家、沃爾瑪、盒馬、聯華、首航超市等數十家國內頭部商超,百果園、誼品生鮮、錢大媽等生鮮專營,美團、淘鮮達、十薈團、每日優鮮等頭部電商進行有效對接,讓海口的農產品搭乘「商超快車」銷全國,推動形成更加完善的農產品產銷對接體系。
  • 讓農產品搭乘「網上快車」
    足不出村借「網」生財  渾源縣吳城村村民吳勝在村網絡文化站上網時發布了賣杏的信息,很快就以高於當地近一倍的價格全部賣出;平順縣留村盛產花椒,2006年,在花椒受災減產一半的情況下卻實現了增收,秘密是因為網絡幫忙傳遞信息,花椒雖少卻「賣了好價錢」……  這些發生在兩三年前的故事曾是當時的新聞,而今更多的農民藉助網絡增收、調產、致富的故事已俯拾皆是
  • 麗江新營盤鄉:蘋果搭乘電商「快車」走出了大山
    多年來,蒼浦塘的農戶們靠蘋果產業,自尋出了一條致富路。農戶沙文高家從95年開始種植蘋果,如今有15畝的蘋果地,年產量能達2噸。「蘋果摘果以後,都是自己散裝拉出去賣,有時會有其他地方的老闆上門來收。在2012——2013年間蘋果不好賣,儘管口感脆甜,但沒有屬於我們的品牌銷路受阻。」小、散、亂的農戶自銷模式,讓這裡的蘋果無法形成品牌,每年價格波動較大。
  • 創在泉州系列|劉順理:搭乘「電商快車」的「蘭二代」
    而就有這麼一位90後,卻能將蘭花的栽培、選種、品鑑、養護等全流程,信手拈來,如數家珍,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運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抓住電商蓬勃發展的「風口」,充分發揮家鄉南靖作為「蘭花之鄉」的源頭優勢,為蘭農開拓電商銷售新渠道,把蘭花「嫁」到了全國各地,成為了少數的90後「鄉村振興帶頭人」之一。   他就是泉州師範學院畢業、劉閣蘭花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順理。
  • 搭乘電商快車 大姚「黃金薯」熱銷全國
    農民喜豐收  2009年4月,大姚縣彝麗核桃專業合作社成立,主要發展農產品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化的鏈條式電子商務,通過10年的發展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2018年初,合作社探索新零售社群電商的發展,從傳統電商轉型移動社群電商,創立了彝族人的網際網路品牌「彝麗果」商標,專注服務農產品領域,合作社先後建立阿里巴巴和淘寶企業店鋪以及常規的面對面訂單交易來擴寬銷售渠道
  • 助力扶貧攻堅 一畝田亮相2020中國農村電商供應鏈博覽會
    隨著農村電商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搭乘網際網路快車脫貧致富。一畝田作為農業網際網路領域的領軍企業,近些年來圍繞貧困地區信息對接、電商人才培育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一畝田特色的電商扶貧道路,為縣域在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農產品質量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借鑑意義。
  • 100萬斤「後旗紅」搭乘郵政電商銷往全國各地
    100萬斤「後旗紅」搭乘郵政電商銷往全國各地 2020-09-21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頭條」50萬斤「後旗紅」馬鈴薯搭乘郵政快車走向全國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7年2月21日)「後旗紅」土豆搭乘郵政綠色快車發往全國各地。周衛兵攝9月23日,察右後旗烏蘭哈達蘇木七傾地村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箱箱新鮮的「後旗紅」馬鈴薯,一輛輛滿載的綠色郵政快遞車,將帶著村民的希望和「後旗紅」特有的綿香,銷往全國各地。
  • 隴南市禮縣蘋果搭乘電商快車飄香世界(圖)
    2015年「雙11」活動中,公司網店單日銷售191萬元,「雙12」單日銷售176萬元,位列全國電商行業前三。2016年新品發布會上1分鐘成交1.6萬單,當日銷售蘋果164萬元,全年銷售額達4200多萬元,2017年雙11全天銷售額231萬元,電商團隊負責人康維起榮獲第三屆「全國十佳農民」稱號。
  • 「八月瓜」成村民致富果
    而現在,作為一種新開發的水果,它成為鐵門鄉新龍村三組村民鄭洪的致富果。近日,鄭洪一大早便挽著褲管,在他的八月瓜種植基地裡穿行,忙著查看八月瓜的生長情況。「今年是我種植八月瓜的第二個年頭,已經開始掛果了,第一年的產量不會很高,但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鄭洪一邊忙碌,一邊講述起他與八月瓜的故事。
  • 10月好彩頭,4生肖貴人排著隊來,事業進步不斷,乘上致富快車
    生活之中機遇無處不在,而每一個時期都會有新的見聞和新的遭遇,如果在10月的金秋之中,能夠抓住年底最後一波進步的機遇,這一年來也就沒有白白浪費時間了,像以下4個生肖的人,他們在10月裡遇見好彩頭,生活更美好,他們能抓住機遇,更能夠得到貴人的扶持,搭乘上致富的快車,從此越來越有錢。
  • 種植致富經:農民種1種野瓜1年賺60萬 瓜賣10元1斤 根賣28元1公斤 4種方法賺錢
    農村大地蘊藏著很多農業致富的機會,只要農民有一雙善於發現機會的慧眼就可以發現它。農民李軍通過網絡知道了農村家鄉1種叫「山苦瓜」的野瓜,竟然成為熱愛健康的人追捧的寶貝,聯想到當前「野」字當頭的蔬菜、水果、禽獸走俏市場的情況,李軍覺得這是一個在農村家鄉創業致富的好機會,激動萬分的他開始收集關於山苦瓜的資料,考察種植山野瓜的可行性。
  • 搭乘「網際網路+」快車 南果梨香飄全國
    近年來,隨著電子支付與物流產業的興起,電商崛起步伐加快,南果梨產業的銷售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祝家村南果梨批發市場變成了電商供貨基地,從最初的每天供貨幾百單,到如今的每天供貨3000餘單,姚吉利帶領村民們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
  • 吃土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和禁忌?
    土瓜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白地瓜,又名涼薯,沙葛,學名豆薯,與紅薯,土豆一樣是根莖類的蔬菜。土瓜雖然名字土味十足,但是營養可不俗。土瓜含有豐富的水,澱粉、糖分和蛋白質,土瓜的口感脆嫩多汁,皮薄而堅韌,還含有人體所必須的鈣、鐵、鋅、銅、磷含維生素C、B胡蘿蔔素,維生素K等多種元素。
  •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希望的瓜田上
    央廣網南昌10月17日消息(記者李思默 李竟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特別策劃《我們村裡的年輕人》,17日推出《在希望的瓜田上》。
  • 安徽郎溪:扶貧車間搭上「電商」快車
    「我們的車間專門生產產浴簾、浴室墊等浴室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線上只要訂單發過來,我們就接單」。6月5日,在位於郎溪縣新發鎮彌馭印染加工廠扶貧車間內,車間負責人解敏一邊忙著組織工人生產浴簾,一邊對記者說。
  • 關注|新田縣大元衝村:200畝無花果搭上電商扶貧「快車」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29日訊(通訊員 蔣軍君)近日,新田縣金陵鎮大元衝村舉行「電商扶貧,您我同行」無花果直播促銷活動,村裡的200畝無花果搭上電商扶貧快車,不僅促進了無花果的快速銷售,而且對無花果的宣傳推介起到了重要作用,進一步打響了無花果品牌。
  • 徽縣: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
    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高瓊走進甘肅青泥嶺艾製品有限公司,陣陣艾草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工人們忙著收購艾葉、打制艾絨、封裝艾條……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在北京做養生行業的表哥需要大量艾製品初級產品,想到自己家鄉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卻不能為老百姓增收致富,學過食品藥品學專業的李歡心動了,他果斷放棄了當白領拿高薪的機會,決定回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