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主要特徵。自閉症兒童通常具有社會交流障礙、語言交流障礙以及儀式化的刻板行為等症狀。在外界看來,他們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因此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通常起病於嬰幼兒時期,一般情況下在12-18個月時會出現明顯表現,在24-36個月時確診,只有極個別的患者才會到成人時被確診。自閉症在嬰兒時期一般會有以下表現:
△ 3個月左右:不會笑,對於外界的逗引沒有反應。
△ 6個月左右:對外界沒有太大的反應,對玩具不感興趣。不會主動求抱,被抱起時,也不會與人有過多的交流,不與人注視。
△ 9個月左右:對聲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沒有互動式分享;
△ 12個月左右:對周圍環境缺乏興趣,獨處時呈現滿足狀;長時間哭叫,常刻板行為(搖晃身體、敲打物品等),一直重複某一固定動作;缺乏對聲音刺激的反應;對於動作模仿不感興趣;語言發育遲緩。
△ 16個月左右:不用手指指物品,也不用眼睛追隨他人手指指向;不與人對視。
△ 24個月左右:對外界沒有好奇感,且對環境的變化感到不安或害怕;睡覺不穩,不嚼東西,只吃流食;常做一些刻板的動作。缺乏目光對視,看人時一掃而過不會進行目光交流;不能說兩個單詞組成的有意義的詞組。
自閉症的病因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也不存在治癒自閉症的特效療法,現有的藥物只能針對自閉症的一些併發症進行治療。對於其核心症狀,如溝通和社會交往障礙、重複性行為等起不到幹預效果。而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及幹細胞技術的發展,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針對於自閉症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幹細胞療法或將為自閉症的治療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截止到目前,在Clinical Trails上檢索出來的有關幹細胞幹預自閉症的研究共計18項,其中已完成的有6項。
幹細胞技術在自閉症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進展一:山東交通醫院神經內科選取2009年1至12月在住院自閉症患者28例進行幹細胞治療。患者共接受4次治療,1次治療持續一周,主要採用靜脈輸注和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兩種注射方法,比較治療前和首次治療後4周、4個月後的安全性評價和有效性評價。
進展二:2020年6月12日,杜克大學Joanne Kurtzberg 教授團隊《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一項研究成果。在這項研究中,Joanne Kurtzberg 教授及其團隊使用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對12 名自閉症兒童進行了治療,經過6個月、12個月的隨訪,發現12名患兒中有50%(6/12)在3項測評中至少有2項有改善,33%(4/12)的患者有3項改善。
文末小結
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自閉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長,已逐漸成為常見疾病。自閉症給患者及其家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嚴重的精神負擔,還有沉重的經濟負擔。而隨著幹細胞幹預自閉症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這一有望顛覆未來醫學界的新技術,或將能夠為自閉症患兒帶來新的希望,點亮「星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