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都知道,北京城區現在的飲用水都是南水北調工程輸送過來的水,主要供水渠道是密雲水庫和河北黃壁莊及延慶的白河堡水庫,通過京密引水渠輸送到自來水廠,再經過自來水廠的淨化處理輸入到家家戶戶。
現在我們只需要打開水龍頭,就有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湧出,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水,但早在100多年前的北京用水就沒那麼方便。
北京城在沒有建設自來水廠之前,主要靠打井取淺層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據記載,東周時就有大量的瓦井,多分布在城西南廣安門至和平門一帶。漢、唐、遼、金又建有磚井,與瓦井交錯,至清代北京各街巷水井普及,光緒11年(1885年),北京內外城有土井1245口,但水質多數成苦,不符合飲用水標準。在《清末北京資料》中記載「飲用水普通井水。井為鑿井,周圍多壘石塊,無井箍,上覆石蓋。石蓋僅能容吊鬥。井水不透明,有鹹味,煮開後放在一旁便產生一種沉澱物不適宜飲用。」
光緒34年(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籌建京城第一座自來水廠——東直門水廠。以溫榆河作水源,在孫河鎮建淨水廠,配水廠在東直門。建廠資金採取「招商集股」辦法,擬招華股銀洋300萬元,後經計算270萬元即夠,又退還股東30萬元。1910年全部工程竣工投產,日供水能力3300立方米,這就是北京城第一個自來水廠。
水廠水塔
當時的吸水泵是以蒸汽機為動力,將孫河水提取用一條暗渠送入沉澱池,加入淨化澄清,然後送入濾池過濾後進入清水池,再經配水機加壓送入水塔,均衡水壓輸入市區供水幹管,供給用戶使用。
蒸汽機房
對原水進城沉澱消毒的場所叫來水亭。拱形圓頂造型是受歐洲古典主義建築影響,但其頂式造型獨特,有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寶頂的痕跡,可以說這座來水亭具有中西方結合的特色。也是中國近代建築中「外傳回流」的建築類型。
自來水廠的辦公舊址是水廠領導和水質化驗工作者日常辦公場所。建築的大門屬於仿圓明園西洋樓巴洛克風格,又稱為「圓明園式」建築。它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磚雕工藝。磚雕內容採取了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蓮花、荷葉、山石、獅子等,表達了人們對於幸福平安、吉祥美好的追求和嚮往。
經過歷史變遷,曾經輝煌一時的清代自來水廠已經棄用。在舊址上修建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自來水博物館位於東直門北大街清水苑社區,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是在京城歷史上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原汽機房舊址上修建的。自來水集團共投資400多萬元,聘請專業公司進行設計修建。自來水博物館內共陳列各種與水有關的實物130件、模型及沙盤34 件、圖片110幅,全方位地反映北京自來水100多年的發展歷史。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隸屬於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是北京第一座由企業自籌資金建成的博物館,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節水宣傳教育基地" 。
博物館所在地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的位置,博物館的主建築就是原來的蒸汽機房(蒸汽機房投產於1910年,高12米,面積600多平方米,裝有臥式雙動活塞往復式蒸汽機兩臺,驅動兩臺水泵,功率441.6千瓦,日配水能力1.87萬立方米。水廠內經過消毒的水就是從這裡的機泵泵入水塔,再靠重力流送到管網裡。)。
目前展館共有三個展廳,第一部分: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第二部分:清泉悠悠鑑古今;第三部分:改革開放後的蓬勃發展。
一篇序,拉開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的篇章,帶你了解北京自來水博物館的展示的內容。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在講述水廠建設與改造、管網發展、水質保障、科技研發、節能減排、供水服務等內容外,更發揮科普功能,向公眾介紹自來水生產工藝,普及用水節水知識。
一層大廳展示名為《生命之源》的雕塑,雙手捧著一滴水,在手的上方牆壁上雕刻著人類、動物、植物等圖騰佔據了整面牆。它從一開始就告訴大家,沒有水,便沒有萬物生命。水是萬物生命之源。
裝修一新的汽機房還保留著今天難得一見的歐式建築風格,裡面陳列的實物、圖片、模型、沙盤及說明文字等,可以讓你清楚地了解北京自來水事業100多年發展的歷程。
展館內還展示了自來水廠初期人們用水的雕塑展示,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很多都是需要人力使用簡單的工具來進行自來水的運輸和使用。
這座博物館,展示的不僅僅是關於水業歷史的發展變遷,更是北京城的歷史變遷的見證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有了水業的不斷發展,才有了我們人類更好地繁衍生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愛惜水源,感恩水源帶給我們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