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人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在於孩子

2020-09-05 滄州俠客行

【家庭教育】人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在於孩子

人們總是到老了,才會發現許多人生真諦。人到老年,才知道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

這裡並不是要對孩子進行攀比,因為攀比是對於事實的一種曲解。

很多人終身活在攀比之中,卻從來沒有拔得頭籌,可以看出攀比不僅會給別人帶來不悅也會使自己的內心得不到平靜。

這裡所指的是有遠見的人明白什麼事情值得自己下功夫。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更深層的,是在於自己是否保持遠見。

有遠見的人,總是花功夫在教育孩子身上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曾寫道:

「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父母從小不給孩子制定規矩來約束他,那麼孩子長大成人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矩的人,這將不利於孩子的未來發展。

很多父母或是老人因為對孩子投入太多的愛而導致溺愛孩子,最終讓孩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讓孩子在社會中不懂得如何判斷言行與行為的好壞,最終走入歧途。

家長最終也懊悔不已,但其實自己的初心本是好的。

大人們認為孩子已經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所以趁孩子年少,放縱一下他們,讓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但其實過於放縱往往會適得其反。

這也是很多缺乏遠見家長的失敗之處。

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有遠見的人,總是花功夫在教育孩子身上,最終等自己老了孩子也培養成材了,這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就拉開了。

父母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多好,多麼優秀;別人家的孩子飯量多好,吃飯不用操心;別人家的孩子多麼聽話,從來不跟父母頂嘴。

最終讓孩子認為家長只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但其實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是那樣而自己家的孩子是這樣,有沒有在自己的身上找過原因,既然別人都能把孩子帶的很完美,自己為什麼不可以。

難道自己家的孩子就這麼差勁,無藥可救嗎?當然不是。

他們沒有想過,別人家孩子學習好是因為父母的基因好並且平時很注重教育,並不是說說而已。

別人家孩子飯量好,也許是別人家父母做的飯合孩子胃口。

別人家孩子聽父母話,不頂嘴也許是父母會很平和的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而不是不顧因果,先將孩子罵一通。

孩子還沒有說想要別人家的父母,而父母卻先發制人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這對於孩子的三觀發展非常不利,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在心理學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心理特徵投射到孩子身上,即使孩子非常不希望自己變成父母這樣,可是潛意識裡卻受到父母的影響,也變成了這樣,這就是「投射效應」

所以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在新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兇手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導致自己的病態心理,最終犯罪,他們的犯罪有一部分原因的是父母造成的。

由於父母在他們小時候沒有給到足夠的安全感和陪伴,讓他們對社會充滿了失望與惡意,最終走上了這樣一條不歸路。

有責任感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都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相對應的,有什麼樣的孩子就有什麼樣的父母。

很多有禮貌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有禮貌,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學習。

如果父母是個富有責任感的人,那麼最終孩子也會被培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愛與陪伴,讓孩子懂得責任感的重要性並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這些都是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引導。

人與人的相處就是這樣神奇,你對我付出了什麼,我就會對你付出什麼,甚至更多。

就像書裡寫的:「你給我一滴水,我還你一片海。」

- The End -

作者 | 翩鴻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人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在於孩子
    人們總是到老了,才會發現許多人生真諦。人到老年,才知道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這裡並不是要對孩子進行攀比,因為攀比是對於事實的一種曲解。很多人終身活在攀比之中,卻從來沒有拔得頭籌,可以看出攀比不僅會給別人帶來不悅也會使自己的內心得不到平靜。這裡所指的是有遠見的人明白什麼事情值得自己下功夫。
  • 心理學表明:人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其實在於孩子
    心理學表明: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其實在於孩子如果細心你就會發現,有遠見的家長通常都是在教育孩子身上花費很大的功夫,當自己老了,孩子成才了,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能顯現出來了,但其實教育孩子需要從小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開始。
  • 等到老了才明白,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金錢,而是在於孩子
    文 | 尼莫媽媽日記,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孩子,永遠是父母最愁心的話題,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開始設想他們的未來,為他們的學業奔波,為生活勞碌,但是無論怎麼樣,教育才是決定孩子將來發展的重要差別。很多人年老後才明白,其實年輕時的金錢、榮譽、地位,都不是決定人生是否成功的因素,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金錢,而是在於孩子。
  • 人到晚年才明白,人跟人最大的差距在於孩子,給年輕父母提個醒
    文|文兒很多父母都發現,忙忙碌碌一輩子,到頭來都是在為孩子鋪路。年輕時努力賺錢養家,為的是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人到中年還在奮鬥,是想給孩子的人生更多指引,也為了做孩子人生的榜樣。而到了晚年日子過得怎麼樣,就看孩子的狀況了。所以,很多人也都是人到晚年才明白,人跟人最大的差距在於孩子,這也給年輕父母提個醒。
  •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本質上是什麼?
    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個問題的第41篇文章(關注「驚喜家」,每周迭代一次認知)各領域的大神都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本質上就是認知的差別。所以我們只有找出成功人士與普通人士的認知差別在哪,才能更好地學習與借鑑。那人與人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認知差別呢?
  • 別等老了才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孩子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階段,上學期間會覺得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學習成績,等到就業結婚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事業和財富,不過大多數人在老年時會還會發現另一個事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孩子。>孩子上了高中,劉先生才發現自己竟然對兒子的「墮落」一無所知。
  • 到了晚年才明白,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孩子,現實又無奈
    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當人生到了後半場的時候,我們拼的往往就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想要保證晚年生活比較幸福的話,一定要保證孩子孝順才行。其實很多老人都是到了晚年才明白,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孩子,這背後的原因既現實又無奈。
  • 人到老了才會懂,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孩子,真的很現實
    當媽有點歪,育兒非常正(文|歪媽)孩子是該「窮養」還是「富養」?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要「富養」,因為自己的寶寶都是自己的心頭肉,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最關鍵的,主要是父母要孩子怎樣教育,作為父母老了才不會後悔。
  • 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
    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張亞勤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羅傑斯大學的古魯伯博士說,很多研究都在顯示,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來培養出來的。這個結論的潛在邏輯是,所謂「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而是環境刺激的產物。
  •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楊絳的一段話,讓人感到很現實
    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人和人之間是存在差別的,窮富、高矮、胖瘦等等,有時候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是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的。差別有多大,真的無法去衡量,只能就事論事,看怎麼去比較。認識經不起比的,如果拿一個很差勁的人跟很優秀的人比,那差距就非常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回答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不如讀讀楊絳的一段語錄,讓你感受一下現實。我常奇怪,為什麼有人得了我父親的幫助,感激得向我母親叩頭,終身不忘。
  • 熟不逾矩,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
    常聽到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隔著千山萬水,也不在於天地,而是在於人心。曾經我們單純地以為所有關係最好的狀態就是親密無間;直到在人生路途中很多人漸行漸遠、慢慢走散,才明白無論什麼關係,最合適的距離其實是適可而止、熟不逾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一門學問,關係再怎麼親密,但都會有著不可逾越的最後界限和底線。什麼是最好的關係?
  • 上了年紀才明白,人與人之間差距,其實就是孩子
    人到了一定年齡後,才知人生真諦,到了老年才懂得人與人的差距,其實就是孩子,再深入思考,其實就看自己是否有遠見,那些有遠見的人會投入更多時間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古人言:「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如果從小不制定規則,對孩子進行約束,那他們長大後很難會守規矩,這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影響很大,就算有朋友也會逐步遠離。
  • 別等老了才知道,妻子才是你最親的人
    在我們複雜的人際關係裡,有父母有配偶有孩子有朋友,你覺得誰才是你最親的人呢?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是自己的父母,也會有人說是自己的愛人,可是當你真正老的時候,你覺得誰才是陪伴你最親的親人呢?原本以為兩個人可以幸福的一直走到最後,可是在有了孩子之後,很多事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02很多人都認為的全職太太在家裡很輕鬆,不需要出去打拼。但是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主動與被動的學習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葉問從小習武,對著木人樁一直練著,最後練得一身好詠春拳。在葉問成名後,就有多數人找葉問挑戰,都敗在詠春拳的拳上,最後,葉問憑藉一身好武藝,在佛山站穩了腳跟。葉問的詠春拳揮灑得酣暢淋漓,除了師傅教得好之外,更多的是葉問主動去練木人樁,去練習詠春拳。就這樣一直練到成名,成了佛山第一。
  • 環境限制了你的思維,進了名校你才會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來源
    「看看你的朋友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同樣的道理,說的就是環境對人的改變,如果你混身於市井,成天與雞毛蒜皮的事情打交道,為了能便宜一毛錢討價還價半天,你的思維局限於如何賺取蠅頭小利來養家餬口,你怎麼能與世界頂尖人物相比,他們想的,做的都是你所不能理解的,因此環境能改變了人,你的目標就是你所要進入的環境。你如果進入一個普通技術學校,你不知道北大、清華學子與你的差別有多大。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比如,當我們身邊的人都做某事時,我們也會跟隨著做某事。如果沒有做成,就會產生焦慮心理。舉個例子,當身邊的好友、同學都結婚了,我們也會為單身焦慮;當別人都生了二胎,我們也會跟風生二胎。在職場上,我們也會因為毛毛蟲思維而陷入事業的瓶頸。比如,在工作時只知道埋頭苦幹,而沒有反思和創新,這種思維上的懶惰恰恰就是毛毛蟲思維的表現。
  •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在於認知的不同
    當時看到這則信息,我心裡就想,教練肯定是群發的消息,兒子才上了十幾節武術課,此次就先不參加考級了。而老公則持不同的意見,他的想法是,既然教練已經發通知出來了,那就說明有機會過級,直接報名參加就好了。面對同一件事,我們倆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不同根源在於認知的不同,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往往就在於認知的不同。
  • 人跟人之間的差距在於「做完」和「做好」的區別
    還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才重複做呢? 想完這些,你是否有種心虛的感覺?如果心虛,說明自己只是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卻不知道自己做得怎麼樣。雖然,「做完」和「做好」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不是年齡,不是性別,而是認知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取決於性別、年齡,也不取決於學歷、權力,而取決於每個人的認知能力。認知,是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認知過程。
  • 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是什麼?
    YTL人生系列匯報之5在《YTL人生系列匯報》的第三篇和第四篇中,我們繼「人」字之後又探了一下「生」字,並且知道生的一個本質含義是「長進」。01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人和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大家都不同程度地思考過,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