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棲,戰國士子就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

2020-12-22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春秋有五霸。

戰國有七雄。

春秋時活躍在華夏大地上的國家有上百個,通過兼併和攻伐,到了戰國時期也有三十多個,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

但那時候的「國家」二字和現在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它們並不和現在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國家,雖然有國家之稱,卻無國家之實,對它們最為準確的描述是華夏大地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諸侯國。

周朝統治華夏的制度是分封制,也就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由周天子分封王室貴族或者有功大臣去鎮守一方成為諸侯,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雖多,但都還是屬於同一個集體中,所以國別意識並不明顯。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良禽擇木而棲,戰國的士子也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

戰國時期的士子有沒有國別意識呢?當然還是有的,但山河破碎時以身殉國的只有少數。

誰給的待遇高就為誰效命。

戰國,是奴隸制開始解體,封建制度開始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治理國家也不再任人唯貴,而是開始向任人唯賢轉變,這也就意味著,布衣將相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戰國時期的這些士子,與其說他們為了復興一方諸侯而貢獻自己的所有智慧,不如說他們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和諸侯進行等價交換,再說白點,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而甘願為諸侯賣命。

這些學富五車、胸藏治國學問的士子,想要讓他們甘心賣命,通常要付出的代價很大,不說與其分國,那權力和財富是必不可少的兩個基礎,只要這兩點做好了,士子們才會心甘情願,背井離鄉去遙遠的地方奉獻餘熱,正所謂誰給的待遇高就為誰效命。

在這兩點上做的最好的是魏文侯時期的魏國、戰國時期的秦國,燕昭王時期的燕國,魏文侯作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此時魏國優厚的政策,也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吳起、李悝、西門豹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秦孝公始,秦國歷代都是人才吸入主要國家,秦國對於權力,財富也是最不吝嗇的諸侯國,你只要有才,我就給你想要的,商鞅、張儀、甘茂、呂不韋、李斯等,就是在秦國成就了自身,燕國最為著名的是燕昭王的黃金臺,樂毅、劇辛等等慕名而來,實現了燕國的重建與復興。

楚國的殉國士子——屈原。

公元前279年,結好趙國的秦國,把矛頭指向楚國,秦昭襄王命令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戰神白起率領不到十萬秦兵,深入楚國腹地,連克楚國大片國土,把楚國的國都都攻破了,史稱鄢郢之戰(《史記·楚世家》記載: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

面對山河破碎,楚王二話沒說,帶領一大批吃乾飯的手下,匆匆逃往壽春,自此長期割據在長江以南的巨龍,變成了任秦國宰割的魚肉,強楚不存,逃往壽春也只是苟延殘踹罷了。

但是,這時候楚國有一個人正站在汨羅江邊眺望楚國首都郢都,這個沉浮多次的老人,看著國都被迫,老淚縱橫,縱身一躍,投進了汨羅江。

這個人就是屈原,有些人死了,依然活著,說的就是他,我們現在過的的端午節以及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是屈原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齊國的殉國士子——王燭。

說完了楚國的屈原,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東方的齊國,在秦始皇滅亡齊國之前,它曾差點被樂毅率領的燕軍給滅亡(《戰國策·齊策六》記載: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

樂毅攻破的七十餘座城池中,包括齊國的首都臨淄,在當時人看來,國都被迫,如同滅國,但是齊國實行的事五都制,齊國大將田單就是靠著即墨城成功反撲復國的。

但當齊國臨淄被攻破時,有一位叫王燭的士子看不下去了,尤其看著趾高氣昂的燕軍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王燭悲憤交加,隨即自掛樹枝而死。

王燭雖然沒有向屈原一樣留給我們一個節日,但是他的愛國情懷卻永遠流傳著。

為何屈原、王燭會以身殉國?

相比較韓趙魏來說,楚國和齊國被立為諸侯國的時間都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也就是說齊國,楚國兩國的歷史到戰國時期已經延續了500年以上,當時這兩個諸侯國人們的思想意思早已經形成了齊、楚獨立於周的意識。

所以戰國七雄裡,除了秦國之外,楚、齊的士人愛國思想較為強烈,當然你可能會說,燕國不也是有捨生取義的荊軻嘛,那是當然,但是荊軻是刺客,不是士子,這裡暫不表,後期我們會單獨講述荊軻的故事。

我們接著說屈原和王燭,戰國士子千千萬,為何只有這兩個人以身殉國了呢,其實,殉國的人並不是只有這兩個人,其他人當然還有,只是史書記載的不多罷了。

當然,以身殉國最為關鍵的是此二人有一顆愛國的心,看著山河破碎,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殉國,王燭、屈原做到了,所以他們註定會名流千古。

飛魚說:

良禽擇木棲,戰國士子就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根本的原因就是楚、齊兩國被立為諸侯的時間太早,這些士子的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生活的諸侯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愛國主義也更為強烈。

戰國的士子有沒有國別意識?當然有,但山河破碎時殉國的只有少數,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別意識和現在也不盡相同,華夏大地是一個整體,為別國效力也並不能被冠以賣國賊的稱號,至於殉不殉國這取決於這些士子自身的認識。

對於春秋戰國來說,打仗是極為頻繁又即具有破壞性的,士子的殉國也和戰爭脫不了干係,但凡事都有兩方面,戰國的混戰也誕生了華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秦朝。

對於現代人而言,國別意識就有明顯的不同了,愛國主義情懷也是人人都要有的,華夏文明在我們現代人這裡也會越來越璀璨。

對此,您怎麼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龍騎士]良禽擇木而棲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所以廣大遊戲的朋友在選擇工會時一定要考慮好了,不要被一些表面的情況給蒙蔽了眼睛。 其實選擇好的工會要注意:工會的前途發展,職業配製,還有副本進度,物品分配製度等,大家都要考慮在內。不然搞不好,就會和會裡的某些人成了仇人。 所以說,大家在選擇工會時一定要慎重,要挑好的進。
  •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出自於《左傳·哀公十一年》。孔子因衛國政治腐敗,自己得不到重用決定離開。當時衛國的當權者孔文子準備出徵,想爭取一下孔子的意見。孔子的這句話逐步演變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之說。成語:良禽擇木,舊時比喻賢臣選擇明主而事。後人也有「良禽擇木而棲,鳳凰非梧桐不落」。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宋風古韻|良禽擇木而棲
    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第十四回:「寵曰: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諺語〕原意是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
  •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善而從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從」,每個人都應該善於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作出極為認真的選擇。需明白: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一個聰明能幹的上司,其才能是無法發揮出來的。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個人才能和智慧的體現。-02-公元前29年,陳勝揭竿而起。
  • 港媒:良禽擇木而棲,臺胞西進「向前看」
    臺灣精英出走,「良禽擇木而棲」,去大陸?留臺灣?這顯然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這些謬論根本就是混淆視聽。什麼叫「搶」?若臺灣民眾自己不願意登陸讀書、工作,誰也無法強迫他們西進。對兩岸交流冷嘲熱諷、對大陸惠臺措施含沙射影的那些人為什麼不好好想想:為何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希望到大陸發展?為何臺灣留不住人才?為何臺灣的競爭力有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這些年臺灣人才流失嚴重。
  •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後面還有一句,才是千古經典
    關注本平臺後,每天為您挖掘8篇罕見史事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 良禽擇木而棲 良人擇墅而居
    良禽擇木而棲 良人擇墅而居 ——金科王府詮釋生活理想,解讀一生之宅 房天下APP優惠多,速度快 買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 「良禽擇木而棲」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誰都希望尋到一個更適合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白領們更不例外。根據美國的一項數據統計,美國每個月換工作的人數約在80萬左右。越來越壯大的跳槽一族,把換工作視為尋求自我提升與突破的有效渠道。比照世界上公認的人才流動率非常低的日本,中國的人才流動頻率還不算快。 日本人平均每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換工作的次數將近4次,在中國、只有2.8次。
  • 楚威王
    楚威王(?―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宣王之子,也繼承了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是戰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舊說楚威王七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難道其他五國都是吃閒飯的?
    楚南公為什麼範增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難道其他五國被秦所滅,就是罪有應得、活該如此麼?正是如此。這世上的戰爭,雖然同是殺人,但也有正義與非正義兩種。楚人因此對楚懷王既尊重又心疼,舉國哀憐他,並給了他一個諡號——楚懷王。諡法曰:「失位而死曰懷」、「民思其惠曰懷」。然也。而秦國這種無恥行徑,即使在戰國大爭之世,也是極其不尊禮法和遭人鄙視的。而從此,秦國也多了一個邪惡的稱號,虎狼之秦。但這還沒完,秦楚之間很快又爆發了一場極其浩大之戰爭,使得楚人對秦之仇,愈演愈烈,滔天巨恨,不過如此。
  • 良禽擇木而棲 省生態環境廳11年引進人才373名
    良禽擇木而棲 省生態環境廳11年引進人才373名 2020-07-0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良禽擇木而息,關羽已經投靠曹操,為何又走,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良禽擇木而息,關羽已經投靠曹操,為何又走,我們都被演義騙了?說到關羽,就不得不提曹操,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原因,關羽和曹操的故事,現代人也是大為熟知的。大概意思就是曹操攻打徐州,最終劉備戰敗,帶著張飛逃走了,然後關羽一看,劉備張飛逃走了。我不能逃走啊,還有劉備的妻子需要他照顧呢?
  • 戰國時期,6國加起來為何鬥不過1個秦國?原因有些扎心了
    戰國時,天下諸侯漸漸弱被強吞,因此隨著時間推移後來只剩下了楚、秦、齊、趙、燕、韓、魏這7國。然而比較悲催的是,秦經過變法後突然崛起,竟以1滅了6,最終一統了天下。按帳面實力來說,6國的地盤、兵力、人才加起來完全碾壓秦國,照道理6個國家團結一致應該可以輕鬆滅了秦才對,但為何6國加起來也鬥不過1個秦國呢?其中原因就有些扎心了。秦本屬西戎之國,一直懷著虎據天下之野心,他們強大以後就經常進犯其他6國。不過6國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也締結了盟約——合縱。
  • 良禽擇木而棲
    而且過去是,現在是,將來必將還是如此。現如今,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信息傳遞全球化,科技進步秒秒不同,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為發展與變強,想盡各種辦法,施展各種手段,都在不遺餘力吸引人才,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甚至毀掉對手或敵人保護和珍藏的人才。可以說,誰掌握了世界上質量最優數量最多的人才,誰就會擁有今天並掌握未來。
  • 楚之國器 鑄天下觀:戰國楚式六山鏡芻議
    戰國楚式六山鏡。從收藏實踐看,數量特別少,這是它值得珍貴的一個方面,但是關於楚式山字鏡的性質、含義、功能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他很少,是珍貴的理由,他到底最後的謎底是什麼,才是他魅力與投資價值的所在。投資的本質,就是值得預期。
  • 深度好文,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選擇了他,他的成功之時就是你的成功之日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說的就是做人要善於審時度勢,選擇賢賢明的人以得到重用,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從而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有什麼想對小編說的嗎?期待您的留言哦!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良禽擇木:分析變法圖存的戰國讓申不害奔韓,公孫鞅赴楚的因素!
    有人說:戰國是一段兵鋒天下、百家爭鳴的史詩畫卷。但我覺得戰國就是一段變法圖存的發展歷程,百家學派的主張接受現實檢驗的「試金石」。 戰國變法論 戰國,就是從魏文侯任用西門豹、李悝等變法讓魏國成為中原霸主開始,到秦孝公任用公孫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