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6國加起來為何鬥不過1個秦國?原因有些扎心了

2020-12-22 海叔說春秋

戰國時,天下諸侯漸漸弱被強吞,因此隨著時間推移後來只剩下了楚、秦、齊、趙、燕、韓、魏這7國。然而比較悲催的是,秦經過變法後突然崛起,竟以1滅了6,最終一統了天下。按帳面實力來說,6國的地盤、兵力、人才加起來完全碾壓秦國,照道理6個國家團結一致應該可以輕鬆滅了秦才對,但為何6國加起來也鬥不過1個秦國呢?其中原因就有些扎心了。

秦本屬西戎之國,一直懷著虎據天下之野心,他們強大以後就經常進犯其他6國。不過6國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也締結了盟約——合縱。「合縱」理論一出後,6國就多次組團攻打秦國,有好幾次差點把秦嚇跪了。公元前318年,楚懷王主持的合縱活動初見成效:楚、燕、韓、趙、魏5國組團欺負秦國。從那次以後,多國組隊攻打秦國就成了常規操作,而秦人好像也能屈能伸,一旦正面抗不過對方就躲到函谷關死活不出來,聯軍攻秦有時又成了1場「貓鼠遊戲」。

魏公子無忌就曾打得秦國懷疑人生。在人們印象中,信陵君更多的只是1個喜歡養門客的賢公子,其實他也是位了不起的軍事家。公元前247年,無忌又1次扛起合縱大旗,親自率領魏、趙、韓、燕、楚5國大軍攻向了秦國。由於信陵君的軍事才能出眾。聯軍很快就一路連敗虎狼秦兵,並收復了關東的失地,還一度打到了函谷關下。要不是這個函谷關易守難攻,也許5國早就把秦滅了。

公元前241年,龐煖再次帶著趙、魏、韓、楚、衛5國之精兵一路殺向秦國,又把敵人堵在家門口。龐煖的名氣不算太大,但絕對是戰國時的牛人一枚。公元前299年,年輕的龐煖兄就與胡服改革的趙武靈王討論過用兵之道,還留下了「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經典名言。這次老龐領兵攻秦時,已距當年有59個春秋,他應有80來歲高齡了。但這人卻十分給力,憑自己的才華揍得秦兵毫無還手之力。

那會兒老龐煖知道函谷關不好硬攻,於是從山西永濟繞了過去,最後來到了離鹹陽只有80裡的臨潼。要知道,臨潼一破的話,鹹陽就徹底暴露在了聯軍的面前,這1招體現出了80歲的龐老闆的過人才智。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老龐再給力也玩不轉「沒米的買賣」。呂不韋知道龐煖難對付,於是他把目光盯在了其他幾國身上,從而得出了:先破楚則聯軍可破的英明辦法。果不其然,秦兵趁楚無備,於是偷襲成功,隨後楚就馬上偷偷溜號了。

楚國一私自逃跑,韓、魏、衛這3國也先後不戰而跑,徒留下趙軍一人在冷風中神傷。最後龐煖也只能被迫率領趙兵撤退回國。這次5國攻秦計劃再次破滅。6國加起來滅不了秦,但20年後,秦於公元前221年則「不客氣」地滅了6國,並統一了天下。其實說去說來,6個國家加起來消滅不了秦的根本原因:6國不齊心,自身不夠強大。若6國真正團結一心的話,就不會出現1國輸了其他人都跑了的現象,相反1國輸了其他國應爭先恐後為其報仇才是團結的表現。

再者求人不如求己。為什麼大夥要整個聯軍對付秦國,無非以自己的力量打不過別人而已。假使燕、趙、韓、魏、楚、齊6國好好變法改革,提升自己的經歷實力,增加士兵的戰鬥力,還怕整不過秦國嗎?看完這些真的是為6國加起來打不過秦國而感到扎心了。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戰國時期的秦國,為何能打破諸侯並立的局面?耕戰只是原因之一
    我們在回顧戰國歷史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的以秦國的歷史為戰國的線索,來深挖這數百年的歷史。可實際上,戰國並不是秦國一家的歷史,在這段歷史時期,除了有秦國的存在,實際上還有山東六國的存在,以及在春秋時期大國爭霸中,倖存下來的「泗上十二諸侯」。
  •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在歷史上的戰國初期,魏國是當時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一個國家。但是他們卻沒有一舉將秦國殲滅,這才有了後來秦國一統六國的局面。說到秦國和魏國之間的關係,還略有些複雜,他們之間的各種糾葛還延續了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了解到的秦晉之好。
  • 戰國時期秦國軍隊戰鬥力強悍的幾大原因
    戰國時期,七雄之中,每個諸侯國的軍隊都在歷史的舞臺上有著自己的輝煌歷史,而且每個軍隊都有自己比較鮮明的特色,也有的軍隊有自己的特定稱謂,比如魏國有一支軍隊在吳起的帶領與磨練下被稱為魏武卒,齊國精銳被稱之為齊技擊士,秦國有秦銳士,趙國有趙邊騎。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在戰國中期,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紛爭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儘管當時也有宋、衛、中山、魯、費等小國,也有較為特殊的周代。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再說趙國韓國,雖然步兵比不上魏國,但趙軍因長期與遊牧部族作戰,僅僅擁有數十萬軍隊卻有「騎萬匹」,騎兵足以匹敵三大國;而韓軍的優勢則是勁弩,這同樣是密集戰車部隊的噩夢,楚軍難以逾越的大殺器。所以,從實力上來說,楚國不足以一統天下。
  • 戰國時期,秦國對離間計屢試不爽,怎麼東方六國卻不對秦國用?
    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彎道超車,並一舉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甚至統一了天下。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除了秦國強大的國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國君王經常對別國使用反間計,這才獲得了勝利。比如說大家所熟知的長平之戰。
  • 戰國時期並不起眼的秦國,怎麼剿滅其餘國家,完成一統大業的呢?
    秦國在春秋前期只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諸侯國,在後期的時候才躋身春秋五霸的行列中,戰國時期各諸侯獨立稱王,為了兼併,擴大土地,內部戰爭不斷,生死存亡的壓力迫使各國都勵精圖強,發展成了後來我們知道的戰國七雄,這個時候的秦國還不是最強的那一個。那麼究竟是是什麼原因讓秦國一掃六合,完成統一呢?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群雄並起,為了城池、土地、利益,各國之間相互徵伐,爾虞我詐。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實力最為強大,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在軍事上,魏國任用吳起等人,採用武卒制訓練精銳步兵,史稱「魏武卒」,是當時職業化程度最高、也是最為精銳彪悍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達到6、7萬人,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徵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為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開拓了大片的疆土,其中更是有過「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的關輝戰績。可以說,在戰國初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魏國的綜合國力可以說是遠超於其他六國。
  • 浴室、水井、壁爐……陝西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2020年,考古人員對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十號建築。
  • 作為春秋戰國最年輕的諸侯國,秦國憑什麼能拒抗六國完成統一?
    相對於春秋戰國的大國秦國只能算是一個新生的小國一樣,弱小、野蠻。在中原各國眼裡秦國不比當時的犬戎、匈奴、蠻夷沒有多大區別,所以秦也被成為「虎狼之國」。那麼秦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強大呢?秦國在春秋時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
  • 公孫衍作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一生反秦
    不過,據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也就是說,張儀已經在戰國政壇叱吒風雲了,蘇秦還是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可能做對手了。而真正作為張儀政治對手,又同樣是出色縱橫家的人,是公孫衍。(公孫衍劇照)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一生努力奮鬥的事業,是連橫。
  • 良禽擇木棲,戰國士子就是如此,但為何楚齊快破滅時有士子殉國?
    在這兩點上做的最好的是魏文侯時期的魏國、戰國時期的秦國,燕昭王時期的燕國,魏文侯作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此時魏國優厚的政策,也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吳起、李悝、西門豹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為何屈原、王燭會以身殉國?相比較韓趙魏來說,楚國和齊國被立為諸侯國的時間都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也就是說齊國,楚國兩國的歷史到戰國時期已經延續了500年以上,當時這兩個諸侯國人們的思想意思早已經形成了齊、楚獨立於周的意識。
  • 秦國先滅東周,為何還再滅西周?
    從劇情可以看到,這部電視劇主要發生在戰國時期。不過有些小夥伴們就產生疑惑,為何電視劇開始,先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按照咱們歷史上所學,明明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明明《大秦賦》發生在東周,西周早就滅亡許久,為何秦國先滅東周,後來再滅西周呢?
  • 藍田大營到底在哪,抵禦楚國,秦國為何要駐紮15萬軍隊?
    在關於秦國崛起的電視劇中,有兩個地方經常出現,一個是軍事要塞函谷關,另一個就是秦國軍隊主力的聚集地藍田大營。藍田大營是首都鹹陽的門戶,同時也是秦國東出的一個渠道。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出現了,秦國的藍田大營到底在哪,為何要駐紮10多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