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天下諸侯漸漸弱被強吞,因此隨著時間推移後來只剩下了楚、秦、齊、趙、燕、韓、魏這7國。然而比較悲催的是,秦經過變法後突然崛起,竟以1滅了6,最終一統了天下。按帳面實力來說,6國的地盤、兵力、人才加起來完全碾壓秦國,照道理6個國家團結一致應該可以輕鬆滅了秦才對,但為何6國加起來也鬥不過1個秦國呢?其中原因就有些扎心了。
秦本屬西戎之國,一直懷著虎據天下之野心,他們強大以後就經常進犯其他6國。不過6國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也締結了盟約——合縱。「合縱」理論一出後,6國就多次組團攻打秦國,有好幾次差點把秦嚇跪了。公元前318年,楚懷王主持的合縱活動初見成效:楚、燕、韓、趙、魏5國組團欺負秦國。從那次以後,多國組隊攻打秦國就成了常規操作,而秦人好像也能屈能伸,一旦正面抗不過對方就躲到函谷關死活不出來,聯軍攻秦有時又成了1場「貓鼠遊戲」。
魏公子無忌就曾打得秦國懷疑人生。在人們印象中,信陵君更多的只是1個喜歡養門客的賢公子,其實他也是位了不起的軍事家。公元前247年,無忌又1次扛起合縱大旗,親自率領魏、趙、韓、燕、楚5國大軍攻向了秦國。由於信陵君的軍事才能出眾。聯軍很快就一路連敗虎狼秦兵,並收復了關東的失地,還一度打到了函谷關下。要不是這個函谷關易守難攻,也許5國早就把秦滅了。
公元前241年,龐煖再次帶著趙、魏、韓、楚、衛5國之精兵一路殺向秦國,又把敵人堵在家門口。龐煖的名氣不算太大,但絕對是戰國時的牛人一枚。公元前299年,年輕的龐煖兄就與胡服改革的趙武靈王討論過用兵之道,還留下了「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經典名言。這次老龐領兵攻秦時,已距當年有59個春秋,他應有80來歲高齡了。但這人卻十分給力,憑自己的才華揍得秦兵毫無還手之力。
那會兒老龐煖知道函谷關不好硬攻,於是從山西永濟繞了過去,最後來到了離鹹陽只有80裡的臨潼。要知道,臨潼一破的話,鹹陽就徹底暴露在了聯軍的面前,這1招體現出了80歲的龐老闆的過人才智。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老龐再給力也玩不轉「沒米的買賣」。呂不韋知道龐煖難對付,於是他把目光盯在了其他幾國身上,從而得出了:先破楚則聯軍可破的英明辦法。果不其然,秦兵趁楚無備,於是偷襲成功,隨後楚就馬上偷偷溜號了。
楚國一私自逃跑,韓、魏、衛這3國也先後不戰而跑,徒留下趙軍一人在冷風中神傷。最後龐煖也只能被迫率領趙兵撤退回國。這次5國攻秦計劃再次破滅。6國加起來滅不了秦,但20年後,秦於公元前221年則「不客氣」地滅了6國,並統一了天下。其實說去說來,6個國家加起來消滅不了秦的根本原因:6國不齊心,自身不夠強大。若6國真正團結一心的話,就不會出現1國輸了其他人都跑了的現象,相反1國輸了其他國應爭先恐後為其報仇才是團結的表現。
再者求人不如求己。為什麼大夥要整個聯軍對付秦國,無非以自己的力量打不過別人而已。假使燕、趙、韓、魏、楚、齊6國好好變法改革,提升自己的經歷實力,增加士兵的戰鬥力,還怕整不過秦國嗎?看完這些真的是為6國加起來打不過秦國而感到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