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2021-01-07 流雲天下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第一,齊威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先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擊敗強大的魏國,直接把魏國趕下了霸主寶座,歷史由此進入齊、秦、楚三強爭霸的時代,不過實力最強的還是齊國,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軍事實力大幅提升,但比起齊國還是略有不如,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桑丘之戰中齊國戰勝秦國,秦惠文王自認為實力不如齊國,於是派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威王謝罪。

齊湣王時期,楚國逐漸衰敗下去,但齊國依然強盛,齊湣王和秦昭襄王並稱東西二帝,齊、秦兩國成為天下最強的兩大諸侯國,不過齊宣王和齊湣王幹了兩件事直接埋下了齊國差點亡國的禍根:一是燕國子之之亂,齊國趁火打劫攻入燕國都城之後幹盡了壞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燕昭王即位後銳意進取欲報差點亡國之仇;二是齊湣王不顧各方默契出兵滅了宋國,使得各諸侯國對齊國抱有很大的戒心,由此引發了合縱攻齊。

前284年樂毅五國伐齊給了齊國當頭一棒,雖然最終復國但元氣大傷,早已不復齊威王、齊宣王和齊湣王早期的霸氣,勢力大損的齊國心灰意冷,逐漸不再參與六國合縱事務,和六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長平之戰時甚至連糧草都不願意借給趙國,第四次和第五次合縱攻秦,趙、魏、楚、韓、燕組成聯軍,唯一缺席的就是齊國。

第二,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範睢入秦之後向秦昭襄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簡單點說就是優先進攻和秦國接壤的韓、魏、趙等國,籠絡和秦國隔得較遠的齊國和燕國,秦國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取得了成效,在秦國的主動示好之下,齊國無居安思危之心,認為有趙、魏、楚、韓擋在前面,齊國可以優哉遊哉的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

第三,燕國同樣也被秦國拉攏,為何唯獨齊國獨善其身呢?這就不得不說到齊國本身了:齊王建於公元前264年即位,在位時間長達44年,前期大權在太后手中,太后去世後掌權的換成了相國後勝,後勝的貪財和趙國相國郭開有得一拼,在秦國的重金賄賂之下,後勝力勸齊王建不要出兵和援助其餘五國。

所以戰國後期曾稱霸一時的齊國就這樣成了打醬油的角色,袖手旁觀不再參與六國合縱攻秦,等到秦國滅了韓、趙、魏、燕、楚國五國之後兵臨城下,國內政局混亂、軍心懈怠的齊國不戰而降,秦始皇由此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壯舉。

相關焦點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導語: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持久的戰亂時期,當時雄踞在我國各地的大大小小諸侯總共有十幾個。他們原來都是周天子的僕人,但東周王朝衰落後,周天子所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也趁機稱霸一方。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禮崩樂壞」。
  • 齊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國力強盛,為何會被樂毅打得只剩兩座城?
    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的後裔。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的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攻下城池七十有餘,一戰震驚天下。原本在戰國諸國當中,齊國可以算是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了。但就是這一戰,原本強大的齊國,卻被樂毅打得只剩了兩座城池,險些亡國。如果不是後來燕國國君犯了猜疑的毛病,換下了樂毅,估計後來也就沒有齊國的存在了。
  • 戰國時期兩敗秦軍的五大名將:齊國一位,趙國一位,魏國有三位
    ,今天就來說一說戰國時期兩敗秦軍的五大名將:齊國一位,趙國一位,魏國有三位。齊國:匡章一國的強盛離不開戰功赫赫的名將,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是這樣,把魏國趕下霸主寶座的齊國也是這樣,齊威王時期齊國不僅有孫臏和田忌,還有曾大敗秦軍的名將匡章,秦軍在匡章手上吃過兩次大敗仗:一次是齊威王時期前323
  • 齊國滅宋為何招致諸侯強烈反彈,難道齊國滅宋是一個失誤?
    正是齊國這樣一個舉動,使得其招致了列國的強烈反彈。這個時候,我們便會產生疑問了,齊國滅宋為何招致諸侯聯合遏制,難道齊國滅宋是一個失誤?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齊滅宋的時候,正處在戰國的中期。而那個時候,列國中的第一個霸主魏國已經日薄西山,南方的楚國自垂沙之戰後,實力也遭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一時間,整個天下形成了齊、秦並立,逐鹿中原的局面。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前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後有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而三國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相互爭霸的一個翻版。 在這期間,秦國可以說是悶聲發大財,經過秦孝公往後三代君王的努力,終於在不斷的合縱連橫中做大到能夠與齊國、楚國對峙的程度,並處於上風,雖然之後曾一度被山東各國聯合群毆,但是秦國在戰國後期的實力已經逐漸體現出來。 伊闕之戰,秦軍一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韓魏從此甘心臣服。 鄢郢之戰,秦軍順流而下,八百年的楚軍一戰沒落。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 齊國,為周天子所分封,初始君王為呂尚。春秋戰國時期,分為姜齊和田齊兩部分,一直以來都為東方的大國,實力強大,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中原,戰國中期,又連敗魏國等國,在戰國稱王,但戰國後期,君主昏庸,寵信奸臣,國力衰落,最終被秦國所滅,天下一統,齊國為戰國後期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區南部、石家莊地區大部、邢臺地區北部及衡水地區西部,曾經與戰國七雄並立。前296年,被趙國所滅。18曾國曾國也稱隨國,西周成王分封給周朝開國功臣南宮适之子的封國,姬姓。西周曾國是周王朝在江漢地域控制銅資源運輸的重要據點和遏制楚國等南蠻擴張的重要諸侯。 戰國末期,被楚國滅亡。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對於春秋末期崛起的吳國,不僅擊敗了齊國這樣的強國,還曾在柏舉之戰中攻破楚國都城,從而稱霸中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一首先,吳國的疆域,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
  • 戰國時代還有誰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而之所以是楚國而不是其它五個諸侯國,根本原因在於:和秦國諸多反覆最終一錘定音不同,楚國一直都奔走在統一的路上。如果將今天的美國比作秦國,那麼俄羅斯則最有楚國的特徵,這個特徵就是「噬土成性」及「野蠻好戰」。根據現在很多歷史學家的考證,楚國的源頭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五世孫季連。商朝末年,季連之苗裔鬻熊率族人投靠周文王,受到周文王重視。
  • 嬴政一統天下時,強大的齊國為何按兵不動,四十多年不起戰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實力都十分的均衡,地處邊陲的秦國並不強盛,甚至一度被晉國攻擊,直到三家分晉秦國趁機佔領了崤函要地,才讓秦國有了安穩發育的時間,而這時候山東六國卻開始了內鬥,在吞併小的諸侯國的同時,各國也在不斷爭鬥中消耗了兵力。
  •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
  •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在歷史上的戰國初期,魏國是當時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一個國家。但是他們卻沒有一舉將秦國殲滅,這才有了後來秦國一統六國的局面。說到秦國和魏國之間的關係,還略有些複雜,他們之間的各種糾葛還延續了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了解到的秦晉之好。
  • 戰國時期著名的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是何種原因使然?
    前言戰國時期,天下局勢紛亂。桂陵之戰就是那個時候一次主要發生在齊國和魏國這兩國之間的著名的戰役,大家耳熟能詳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在戰國初期,魏文侯廣招賢士,勵精圖治,在各國中首先看到了局勢的變化,實行了變法,魏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魏惠王繼位後,為了實現對外擴張,不斷東徵西討,成為一代霸主,因而成功引起了其他諸侯國家的戒備。但是這麼多年的對外戰爭也使得魏國軍隊疲憊不已,此時,齊國也實行了改革,迅速強大起來。為了能夠在中原強國中有一席地位,齊威王也積極與韓、趙等國建立友好關係來共同對抗魏國。
  • 孟嘗君在民間是四公子之首,齊國衰落的歸因於齊國不用孟嘗君?
    最可惜的就是信陵君了吧,孟嘗君這麼差勁,怎麼老看到電視劇上有什麼古有孟嘗君食客三千啊,禮賢下士什麼的正面形象啊。所以啊,孟嘗君居然在民間是四公子之首,不敢想像,就連東周列國志裡面都把齊國衰落的原因歸因於齊國不用孟嘗君。趙武靈王純粹自己作死,怪不得別人。所以那些綽號小孟嘗的是誇還是損啊。
  • 戰國七雄中,韓國弱到何等程度,區區六個字令聞者落淚
    三家分晉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 淺談春秋戰國時,齊國富裕的原因,以及其弊端
    與南蠻、北狄、西戎不同,齊國建立之後,這一地區迅速發展,文明崛起,很快擺脫了東夷的稱呼。不僅如此,齊國還逐漸成為了古代中華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經濟上,齊國更是成為先秦最為富裕之國《史記》中,但凡有評價齊國的描寫,首先提到的通常就是齊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富饒狀態。
  • 養士三千的孟嘗君,為何不能讓齊國強大?
    見父親被問住了,孟嘗君趁熱打鐵道:「父親大人在我們齊國為官,已經經歷了三代君王,不可謂不是齊國的重臣。可這麼多年,齊國的土地不見增加,而你的財富卻累及萬金。再說了,我聽說『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而你作為齊國的國相,門下卻不見一個賢者。現在,你不為國家著想,卻一門心思要積攢財富,想留給你不知喊作什麼的後人。我心裡想著真的不是滋味,特意來向父親大人諫言。」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後來,隨著魯國的日益發展和逐漸強大,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因為有血親關係和宗法關係,所以魯國對周朝一直都很親近,也沒有僭越和分裂之心。有句話說得很清楚:「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